第二章 生态智慧&碳本纲目
第一节 生态智慧的“印记”
从玛雅文明区获得蓝猴神器后的第三天,叶璇、熊启等乘机回到了京城,叶璇在北冥大学考古研究室短暂的一天时间整理此次全球图腾神器探踪寻迹的资料后,第五天她和熊启和玄又马不停蹄地驱车来到了约两百公里的张家口郑家沟遗址考古现场,这里刚发掘出一件彩绘熊首浮雕,该浮雕宽20厘米、长25厘米,出土于积石冢第一层土台西北部,制作工艺包含塑形、铺设彩色石块、涂刷白灰地仗层及彩绘等多道工序,结构与后世壁画高度相似。
当熊启靠近熊首浮雕时,仿佛听到了它在说话,“我就是一万年前黄帝和蚩尤第一次生态圣战牺牲的“白额熊战士”,为了表彰我的显赫的战绩,黄帝特命人给我进行了彩绘,工匠、艺匠们先选一定的区域,将土台上的垫土进行基本塑形,再铺垫红、蓝、白三色小石块及片状穿孔珠饰,后用较纯净的黄土作为地仗层,再于其上涂刷一层白灰,最后进行彩绘,结构类似于后世的壁画,我的彩绘是壁画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巨爪’咱们又见面了”。
当熊启的眼神与彩绘浮雕“白额熊战士”的双眼对视时,熊启的潜意识一下被激活,瞬间被拽回一万年前的战斗场景,当年黄帝祭坛给全球各部落族群分发神器后,就被蚩尤的机械兽部队逐一盯上,他们重点围剿埃及所领的“绿松石蛇形青铜杖”、印度所领的“虎眼石虎头青铜雕像”、北美洲红河谷所领的“红眼神牛”神器,以及中美洲危地马拉的“蓝猴”神器,“白额熊战士”来回不停地守护着神器持领者返乡,他伤痕累累,在为中美洲“蓝猴”神器的破围时,他中了蚩尤机械兽的埋伏圈,数千头机械兽走马灯轮换地围剿着“白额熊战士”,密集的激光枪狂扫,“白额熊战士”倒下了,数千头机械兽扑了上来,里三层外三层里里外外又三层,叠罗汉般密不透风,“白额熊战士”被压在最下方,动弹不得,最终“白额熊战士”启动了自毁装置与那数千头机械兽同归于尽,战斗场面悲壮激烈。
熊启回放完当年的场景后,不知什么时候,两行清泪悄悄从脸颊上滑落,不禁黯然神伤起来,同时也为熊族有“白额熊”这样大无畏骁勇的战士而自豪,他向彩绘浮雕三次鞠躬,默哀了三分钟。
当天,叶璇、熊启与现场的考古学家进行了交流、探讨,国内资深的某考古学家分析, 这一发现为研究史前艺术与宗教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专家推测“彩绘熊首的出土”可能与黄帝传说相关。 《竹书纪年》云:“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注:黄帝“号有熊,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从古文献来看,黄帝部族的图腾可能即是熊,而宣化郑家沟遗址所在区域正属熊耳山延脉,“彩绘熊首”的出土无疑为探究五帝时期的黄帝部族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关科研机构对考古郑家沟1号积石冢六个人骨样本进行了碳十四年代学测定后,结果多在距今5021-4887年。美国某实验室对冢也进行了碳十四年代学测定,结果也多在距今5200-4800年。综合以上测年结果,基本与我们对冢上出土彩陶、玉器等器物类型学研究的结果一致,郑家沟1号积石冢的年代处于红山文化晚期并已越过了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下限。这类遗存有部分重叠,但无论从墓葬的埋葬方式、随葬品,还是人骨DNA遗传信息,都反映出距今4900年前后,在张家口地区红山社会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社会变革,红山文化向小河沿文化过渡也正是这一时期,反映出红山文明社会复杂化进程。
最令人震撼的是,郑家沟遗址附近还发现了一部“活化石”《熊族碳本纲目》,它并非纸卷或竹简,而是那块巨大的“碳本石”。其纹路会随着季节、昼夜、部落活动而微妙变化。图腾长老们(通常是智慧的老者或灵媒)能解读这些变化,洞悉生态平衡的细微波动。
叶璇让玄将“熊首浮雕”和“熊族碳本纲目”用全息记录下来,带回北冥大学进一步分析。
玄通过“时空隧道穿梭”分析还原了“活化石”--《碳本纲目》:“世界万物都被视为“碳”的不同形态与流动。一次呼吸、一次奔跑、一棵树的生长、一朵花的绽放凋谢、一堆篝火的燃烧、一次尾气的排放、甚至一片落叶的腐烂,都被认为有特定的“碳息”流动。这种流动并非单一的“排放”,而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度”与“循环”。
“他们拥有独特的“碳息感知”能力。牛图腾成员能“嗅”出活动区域的碳流浓度;狗图腾能“听”到碳息流动的异常杂音;鼠图腾能“掂量”出物品蕴含的潜在碳息价值。他们的度量单位是“息”(一种抽象的能量/平衡单位),通过特定的仪式(如观察火焰形态、水流速度、特定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校准。
“重要的碳息流动会被记录在特制的、经过处理的兽皮(“息皮”)或经过特殊熏制的木片(“息木”)上,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符号。这些记录最终会汇总到“碳本石”内核,其能量似乎能“同步”石上的纹路。”
玄丝丝入扣地对“碳本纲目”活化石还原分析道。
“看来咱们的祖先很早就拥有了浑然天成的生态智慧,一早就通晓了碳排放管理,对碳排放建立了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同时也对碳排做了合理的正态分布,排放对象与区域匹对,如块头大排量大的北极熊调到了北极区域,在那里它们不致于因族群的活动导致气温上升,北极冰川多,实在太冷了,它们的活动刚好确保那里的气温恒定,不高也不低,不会导致冰川面积继续扩大,也不会因气温上升导致冰川消亡:把庞然大物的大象安排到了雨林,那里草料食物充沛,碳汇资源充足,它们在那里生存繁衍恰到好处;此外,把东北虎、华南虎、印度虎、孟加拉虎等以及犀牛蟒蛇调往山林,牦牛上高原,马到草原,鳄鱼、河马在大河里,虎鲸到海洋,而块头较小的“三禽”鸡鸭鹅以及猫狗则留在了人类的聚居区,而人类也并无扎堆,开枝散叶般分布在七大洲五大洋以及各种小岛上。先人充分利用峡谷、天坑、海沟等天然场所、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碳排放、碳中和、碳捕捉、碳封存等,利用湿地、雨林、森林等进行碳汇的培育及存储,还统一制定了《碳本纲目》,对碳排放、碳交易、碳普惠、碳汇、生态绿证进行了系统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了生态协作共生圈,确立各族群部落的碳排放指标,以及设立了“碳员”、“碳长”、“碳司”等管理岗位,对碳排放的盘查、核查、交易、奖惩等进行专业化管理,祖先的生态智慧非常高明”,穆天子边分析边感慨到,近年来他忽然对碳排放、碳中和等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
“的确如此,咱们先人早就有了一整套系统、先进的生态治理智慧”,叶璇应答到。
第二节:碳本纲目传奇
一天,叶璇和熊启等“远古生态智慧”课题研究小组驱车到黄帝陵,参加了一场“万物碳汇:远古生态智慧揭秘”的主题会议及成果展览,活动上他们听取了“碳师”们关于碳排放管理的分工协作、管理流程、福尔摩斯探案与碳排放的同异及碳史回顾。
广袤无垠苍茫的原始森林深处,一处镌刻着巨大的“万物碳汇”字样的岩洞特别显眼。岩壁上天然形成了灵动奇异的纹路,如同古老的星图跌宕起伏,又似流动的碳素符号加减归零,有瞬间触顶的曲线图,也有像平直的心电图,好像表述着“碳达峰”和“碳中和”。中央矗立着一块巨大的、散发着温润碧绿青光的“碳本石”,表面天然蚀刻着复杂的纹路和符号,仿佛一部活着的生态法典。空气中有淡淡的草木燃烧后的气息,但异常清新,被森林强大的净化能力中和着。
八千多年的清晨,中原大地各部落营地。风里来雨里去风雨无阻的健硕的“碳排放盘查员”牛图腾成员(身披牛皮斗篷,额头有牛角纹饰)手持刻有简单计数符号的骨棒,开始“盘查”统计碳排放数据。
“牛碳员”逐一清点族人及猫狗粪便的沼气值,孔雀开屏时的温度值,猛虎上山能量的排放,狮子吼叫对空气热力的影响,大象族群所过之处的碳排放,熊猫攀爬竹子咀嚼竹叶所耗的能量,猴子树与树之间来回不停荡秋千对丛林输出的热力,黑猩猩快乐时集体拍自己胸脯产生的共鸣的能量场对环境的作用;鸿雁等候鸟集体南迁过冬时的碳足迹,老鹰和金雕俯冲下来捕食猎物的碳排放;河马浸泡在水里对水温的干预,虎鲸在海里的活动对洋流的影响等等。
“牛碳员”同时对即将点燃的篝火堆数、预估燃烧时间(根据柴薪种类和湿度判断“碳息释放量”)、灰烬碳排浓度等逐一做了记录分析;记录狩猎队出发人数、使用猎具的种类强度和预计狩猎范围(计算奔跑、呼吸的“基础碳息”);观察采集队的所要采集的目标植物(计算其生长消耗的“碳息”与采集带来的“干扰动息”)。
“牛碳员”平时在聚居区域内,观察族人劳作(如用石斧伐木,计算斧头挥动次数、木材种类对应的“碳固存量”变化)。同时还要深入深山老林进行自然观察,记录附近特定“指标树”的生长速度、特定区域野草的茂盛程度(作为环境吸收能力、碳汇潜力的参考)。
他们主要通过敏锐的感官(嗅觉、听觉、触觉)和世代相传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他们会低声吟唱古老的计数歌谣,将感知到的“碳息”波动转化为骨棒上的刻痕或息皮上的符号。态度严谨,一丝不苟,丝丝入扣,如同耕耘大地,播种施肥,浇灌修剪。
牛图腾探员盘查结束后,或在接到异常报告时。狗图腾成员“碳长”(身形精悍,眼神锐利如鹰,鼻息异常灵敏穿透任何物件,他们常佩戴犬牙项链)随即登场,他们作为“碳排放核查员”,对“牛探员”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核查。
“狗探长”们依赖强大的现场勘查能力、对“碳息”扰动的极端敏感以及绝对的公正性,他们是体系的“监督者”和“纠错者”。
“狗探长”们,仔细嗅闻“牛探员”们记录的息皮/息木/息土/息水/息气,感知其记录的“碳息”波动是否真实无伪。他们会亲自到现场复核:嗅闻篝火余烬判断燃烧是否充分、残留碳息及其转移路径和方式;追踪狩猎队的足迹判断奔跑距离是否夸大或是缩小;对森林植被的“碳汇”能力修复进行持续地采样分析;观察农作物采集后的土地恢复情况;实地考察研判峡谷山脉对碳捕捉、碳封存的潜能变化等等。
“狗探长”时常能发现异常,敏锐地察觉未被“牛探员”记录的“碳息源”或“碳汇”(如一个族人偷偷多烧了一小堆取暖火;一片新发现的蘑菇地吸收碳息的能力极强;一座族人集体茅厕沼气值爆表等)。他们如发现“牛探员”记录有误(非故意或技术性操作)或族人刻意隐瞒(如过度砍伐、过量采集),“狗探长”会发出低沉锐利的警示吠叫(仪式性的),示明症结,指出问题,并在息皮上留下特殊的“核查印记”——可能是一个爪印符号,代表已验证(无误)或需修正,他们都会做出公正的裁决,而且他们做出的每一项“核查印记”都是永久可溯源的,可永久问责的。
“万物碳汇” 岩洞一角被称为“息壤”的小平台,铺满细沙。鼠图腾成员动作灵活快速,眼神精明,常携带各种小袋子和象征物品,在此平台上十分活跃,他们是“碳排放交易员和金融操盘手”。
“鼠交易员”根据“牛探员”的盘查和“狗探长”的核查结果,会转化为每个族群部落、每个家庭或个人的“碳息积分”,并进行“积分流转”。积分可正(碳汇贡献大于排放),亦可负(排放大于贡献)。
他们用天然物品作为积分象征物:光滑的特定颜色鹅卵石代表正积分(“绿息石”),带有孔洞的小木片代表负积分需偿还(“债息片”)。更复杂的交易会记录在特制的小型息木上。
负积分部落族群(家庭或个人)向正积分部落族群(家庭或个人)购买“绿息石”来平衡自己的账目(用食物、毛皮、贝壳、手工制品等交换),用作“碳积分”的冲抵。
他们为即将举行大型祖祭仪式(需大量的篝火)的家族预支积分,约定未来用额外的采集或种植(创造碳汇)偿还,这就是“碳积分”的借贷。信用等级良好的,还可以采用“信用积分贷”,可走绿色通道。
他们还为部落族群成员提供投资及金融服务,正积分富余者给善于种植固碳能力强的树种或培育特殊菌类的族人“投资”,未来共享碳汇收益(更多绿息石)。
“鼠交易员及金融操盘手”时刻研判市场行情波动,他们通常在“碳本石”前或部落水源、林海、风口、山谷等重要能量节点上,密切关注部落整体碳息平衡、季节变化(如冬季取暖需求大,负积分“债息片”价值上升)、以及特殊事件(如发现新碳汇),不断调整“汇率”(如多少斤肉换一个绿息石)。
他们精于计算、谈判和风险管理。他们的语言充满数字、曲线图和条件句(假设……就;如果……就),手指在沙盘上飞快地划动模拟交易。他们是碳市场交易及金融体系的“润滑剂”和“价值发现者”。
“龙碳交融员”(也称碳修复员),通常在“碳本石”前或部落水源、风口等重要能量节点主持仪式,龙交融员气质威严,常身着云纹、水波纹的服饰,主持连接天地、稳定系统、精神链接的交融修复仪式。运用对自然能量流动的深刻理解和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仪式沟通天地。他们是环境友好的“使者”,双碳生态体系的“平衡师”和“精神领袖”。
首先 “连接天地”:他们主持大型仪式,引导部落整体活动产生的“碳息”流动与森林、河流、大地的自然循环相“交融”,促进其更快被吸收转化,避免淤积失衡。仪式可能包含特定的舞蹈、吟唱,引导风向或水流。
其次 “稳定系统”:当局部区域因活动频繁导致“碳息”浓度过高(可能引发小范围气候异常或植物萎靡)时,龙修复员会引导能量流,将其“交融”疏导至吸收能力强的区域。
最后 “精神链接”: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培训宣导,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碳循环在精神层面的和谐统一,是体系的精神核心和稳定器。
猴图腾扮演“碳普惠员”的角色:他们在部落公共区域、儿童游戏场、集体劳动现场上跳下窜,他们通过设计简单有趣的游戏和挑战进行行为引导,鼓励孩童收集散落的枯枝(避免其腐烂产生额外碳息,并转化为可用燃料)、照料小树苗(增加碳汇)、节约用水(间接减少能量消耗)。
“猴普惠员”制定了奖励机制:完成小任务(如收集一筐指定枯叶)可获得象征性的小“绿芽”标志(如一枚特殊种子或彩色石子),积累一定数量可换取小玩具、额外水果或一次听故事的机会。这“绿芽”是未来“绿息石”的启蒙。
他们还采用生动的故事、歌谣、图腾面具表演等进行知识传播,向所有族人(尤其是不直接参与盘查交易的普通族人)讲解“碳本纲目”的基本道理、每个人的责任以及参与普惠活动的意义。
他们充满活力、创意和亲和力,他们是体系的“播种者”和“社区凝聚者”。
熊图腾成员扮演“绿证开发员”的角色(简称“绿证员”),他们体格强健,沉稳有力,常佩戴熊爪护符,他们经常深入森林、湿地等生态核心区域进行实地考察。
首先“识别碳汇”:寻找、评估并确认具有显著且可持续固碳能力的自然项目:发现一片古老、生长旺盛且受到良好保护的原始森林区块;识别一片新形成的、具有强大碳吸收潜力的沼泽湿地; 确认一个族人长期精心维护的、具有超常固碳效果的特定树种(可能蕴含远古智慧或特殊变异)种植区。
其次绿证”认证:他们对这些项目进行严格的“碳息”潜力评估(与牛探员、狗探长协作)。确认后,“熊绿证员”会以一种庄重的仪式,在项目核心区域(如最古老的那棵树下、湿地水源处)留下独特的、带有熊爪印记的“认证标记”(可能是刻在石头上的特殊符号,或种植一株特定的仪式性植物)。这个标记代表该项目被纳入“碳本纲目”体系,其产生的、可验证的额外碳汇能力被全球各部落族群认证。
被认证项目产生的“额外”碳汇(超出基准线部分),会被赋予更高的价值,转化为更“硬通”的“绿息石”或直接成为部落间进行大型交易(如土地交换、结盟)的信用背书。这相当于开发了优质的“碳资产”。
“熊图腾绿证员”依赖对森林、大地深刻的直觉理解、强大的实地考察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他们是体系的“顶层设计者”、“开拓者”和“价值创造者”,为整个“碳金融”体系提供最坚实的底层资产。
“碳师”介绍完远古碳排放管理的岗位设置及具体的作业流程后,主持人隆重请出了国际上著名的神探吕畅煜做了“福尔摩斯探案与碳排放管理的跨界比较”的主旨演讲。
“其实,碳排放管理”的工作人员可称为“碳员”、“探长”跟福尔摩斯探案有许多共通之处”,从事刑侦特工多年的吕畅煜突然脑洞打大开,把原本风牛马不相及的“福尔摩斯探案”与“碳排放管理”做了跨界比较分析--
“福尔摩斯探长的破案流程与碳排放管理服务虽然在领域上截然不同(前者属于刑事侦查,后者属于环境管理),但在方法论和流程设计上确实存在一些有趣的异曲同工之处:
在目标设定与问题界定方面,“福尔摩斯破案”:明确案件核心问题(如凶杀案动机、手法),设定破案目标(锁定凶手、还原真相);“碳排放管理”:界定碳排放源(如水源、风口),设定减排目标。两者均需精准定义问题边界,避免资源浪费在无关领域;
在数据收集与证据链构建方面,福尔摩斯破案:要搜集现场痕迹(指纹、血迹)、时间线、证人证言等,形成证据链;碳排放管理:采集能源消耗数据(燃料使用)、生产工艺参数等,建立碳排放清单。其共同点在于都依赖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且需排除干扰信息(如福尔摩斯忽略“吠叫的狗”的误导,碳排放需区分直接/间接排放)。
在分析与建模方面,福尔摩斯破案:通过演绎法构建逻辑模型(如凶器与伤口匹配、心理动机分析)。碳排放管理:利用碳核算模型(如生命周期评估)量化排放量。它们的共同点:均需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模型,依赖专业工具,福尔摩斯的化学实验 , 碳排放的监测器--“息石”。
在关键突破口识别方面,福尔摩斯破案:发现矛盾点(如不在场证明漏洞)或异常数据(如毒物残留)。碳排放管理:识别高排放环节(如低效设备、运输路线冗余)。其共同点:通过“二八法则”聚焦关键问题,快速定位改进点。
在解决方案设计与验证方面,福尔摩斯破案:提出假设并验证(如伪装自杀实验、凶手行为模拟)。 碳排放管理:制定减排方案(如改用可再生能源)并通过情景分析验证可行性。其共同点:需平衡理论可行性与实际约束(福尔摩斯考虑人性弱点,碳排放需考虑成本与技术)。
在执行与监控方面,福尔摩斯破案:逮捕凶手后持续关注其供词真实性,确保司法闭环。碳排放管理:实施减排措施后持续监测数据,确保达标。 其共同点:动态调整策略(如福尔摩斯应对翻供,碳排放应对政策变化)。
在经验总结与知识沉淀方面,福尔摩斯破案:案件归档(如《血字的研究》),提炼破案模式。 碳排放管理:形成最佳实践(如ISO 14064标准),优化未来管理。其共同点:通过标准化提升效率,避免重复劳动。
当然,两者之间也存在“核心差异”,在驱动因素方面:破案追求真相与正义,碳排放管理追求环境与经济平衡。在数据性质方面:破案依赖主观证据(如证言),碳排放依赖客观计量。
两者均体现“问题导向→系统分析→精准干预”的通用逻辑,说明跨领域方法论的可迁移性。碳排放管理者可借鉴侦探的细节敏锐度,而侦探亦可学习环境管理的量化思维。
这种类比生动展示了复杂问题解决的普适性框架,无论对象是“罪犯”还是“碳分子”。
吕畅煜的演讲吸引了场上全部观众的关注,其演讲话音刚落,全场一片掌声,经久不息。
但叶璇、熊启等非常好奇的是关于《碳本纲目》的缘起和由来。
飘着银白长须的碳汇史的“碳师”首先介绍了“恐龙灭绝的生态方面的诸多原因”:
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大量的山脉隆起,使得沼泽干涸,许多赖以沼泽为生的恐龙族群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气候的变化导致植物也跟着改变,它们基因突变,许多植物变异,食草型的恐龙无法适应并摄取新的变异的食物,而相继灭绝,食草类恐龙灭绝,整个食物链断裂,肉食型恐龙就无以为生,结果整个族群也灭绝了,此过程大约持续了1,000—2,000万年,到了白垩纪末期,终于在地球上绝迹,这是其一。
由于大陆板块的飘移,洋流改变,引起气候巨幅骤变,海洋的生态调节功能紊乱,严寒致使大量的植物死亡,恐龙缺乏食物而导致了灭亡,这是其二。
白垩纪时期火山爆发频繁,火山爆发,大量的二氧化碳喷出,造成地球急據的温室效应,食物来源枯竭,火山喷火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这是其三。
“为了避免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熊族开始思索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法则,经过无数次血与泪惨痛的教训后,终于编制了熊族的生态法典《碳本纲目》,”说到这里,碳师播放了一段纪录片--
一、“大燃烧时代的终结”: 在恐龙消失后的第七个冰川纪,北极冥夜笼罩着残破的钢铁废墟和光秃的城市森林。冰原上,熊族长老灰鬃用爪子划过冻土层里裸露的石油、天然气管道,黑色黏液沾在他银白色的毛发上,像一道溃烂的伤口,散发出刺鼻的石化味。
"祖灵在上,我们又走到了和白垩纪恐龙同样的绝路。"灰鬃长老望着天际永不消散的碳尘雾霾,喉间发出低沉的悲鸣。在他身后,五十六个部落的酋长垂首而立,他们厚重的皮毛上挂着冰晶凝结的碳颗粒,在极光下闪烁着病态的虹彩。
冰原突然震颤起来,古老的冰川发出雷鸣般的断裂声。灰鬃眼前浮现幻象:熔化的永冻土释放出甲烷火球,极地涡旋崩溃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瓦解,最后一片冰盖在熊族幼崽的哭嚎中沉入沸腾的海洋。
"碳灵显圣了!"、“显圣了碳灵”!白灵部落的祭司突然亢奋地欢呼着指向冰层的裂缝。幽蓝的火焰中升起半透明的巨熊虚影,它的身躯由跳动的碳原子构成,六只眼睛如同黑洞般吸收着周围的光线,仿佛在说,我来拯救你们了。
二、“银须碳智尊者的觉醒”:灰鬃长老跪在碳灵面前时,听到了远古人类灭亡时的尖啸。碳灵的爪子穿透他的胸膛,却没有流血——无数发光的“数据流”顺着经脉在他体内奔涌交汇,那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积累的所有碳排放数据。
"灰鬃·冰痕,你是第12000个见证末日的长老。"碳灵的声音像冰川摩擦,"你们的炼油厂正在重复人类的愚行,每提炼一桶原油,就在祖灵契约上多划一道伤口。"
灰鬃长老的虹膜上浮现出发光的碳分子结构图,他忽然理解了一切:浮冰消融速度与海豹捕获量的函数关系,苔原退化与幼崽存活率的线性回归,甚至能看见自己每次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在空中的扩散轨迹。
"请碳灵赐予熊族救赎之道!"灰鬃的獠牙因顿悟而震颤。碳灵的前爪突然化为无数碳纳米管,编织成一本散发蓝光的典籍——《碳本纲目》。
三、“《碳本纲目》的诞生”:在第七次月全食结束前,灰鬃在圣山冰壁上刻下了碳灵传授的三大法则:1. “万物碳化”:将一切活动转化为碳当量,狩猎、繁衍甚至呼吸都需计入碳账;2. “脉轮修行”:开发碳脉轮系统,将新陈代谢转化为可储存的碳积分;3. “罪业继承”:超额消耗者将背负祖灵诅咒,其碳债由九代子孙偿还。
极光最盛之时,各部落的萨满围成量子纠缠环。灰鬃将《碳本纲目》放入环心,经书突然分解为无数发光的碳六十分子,钻入每位萨满的第三只眼。白灵部落的年轻祭司银爪当场顿悟,她的爪子在空中划出完美的麦克斯韦妖模型,实时显示着周围碳微粒的动向。
"看啊!碳会计体系!"银爪惊呼。她眼前的空气中浮现出发光的立体账本,每头熊的日常活动都自动转化为碳积分变动:雪兔狩猎+2碳分,冰洞取暖-5碳分,甚至思考产生的脑电波消耗都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
四、“碳币流通纪元”:极夜退散那天,灰鬃在圣山巅峰启动了碳币铸造仪式。他取出冰封万年的纯净冰川核心,碳灵将其雕琢成十二面晶体。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晶体时,奇迹发生了——光线在富勒烯结构中折射出光谱,在冰原上投射出巨大的区块链网络图。
"这不是货币,而是生存权。"灰鬃长老将首枚碳币交给银爪,"1碳币=1公斤冰川当量的碳封存能力。"年轻祭司接过晶体时,她的碳脉轮自动与货币达成量子纠缠,额头浮现出发光的碳足迹二维码。
很快,崭新的经济形态在冰原诞生:猎人们用碳币竞拍最佳的狩猎区位;母熊们建立碳育儿基金应对幼崽的排放;甚至北极狐商队开始用碳期货交易海藻燃料、、、、、、
最惊人的是“碳银行”的出现——由万年古冰构筑的圣殿里,冬眠的熊族将多余碳积分存入冰核,这些晶体在低温超导状态下会产生碳利息。银爪发现,当利率达到黄金比例时,冰墙上的碳原子会自发排列成光合作用模型。
五、“新生态文明纪元”:三代熊之后,灰鬃的曾孙金鬃在修复的臭氧层下打开了祖传的碳账本。全息投影显示:北极圈碳浓度已回落至工业革命前水平,冰川重新推进了77公里,碳币在全球兽族联盟成为通用货币,全球生态文明协作圈也宣告诞生。
在灰鬃长老化为碳晶雕像的基座上,铭刻着他最后的顿悟:"文明的真谛,在于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对大地的偿还。"雕像内部,碳纳米管仍在缓慢生长——这些比钻石更坚固的结构,正悄然修复着曾被利爪撕裂的大气层。
当企鹅大使首次用碳币购买北极苔原种植权时,银爪的玄孙女冰晶启动了跨物种碳交易平台。极光中,碳灵的身影再次显现,这次它的六只眼睛都弯成了月牙状——因为冰晶刚刚发明了"碳负排放修行法",她的冥想产生的碳积分,足以抵消整个部落三天的能量消耗。
圣山之巅,第一版初代的《碳本纲目》的量子态副本仍在自我进化。最新一页浮现出发光的预言:当全星球碳币流通量达到神圣常数时,被人类烧毁的森林在量子隧穿效应中重生,以及第一次生态圣战中被蚩尤机械兽毁坏的生态环境也将得到修复。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北极冥夜里的熊族长老与碳灵签订的古老圣约。
第三节:全球远古生态智慧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也就是去黄帝陵参加完“万物碳汇”·远古生态智慧揭秘”的主题会议及成果展览一周后,叶璇应邀访问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国内排第一的私立大学,千万别望文生义,以为它带“稻田”就是农业类大学,它恰恰以人文学科、商科见长,其最牛的三个专业就是“政治经济学”、“商学”、“法学”),在该大学大隈纪念讲堂做了一场“远古的生态智慧:被遗忘的和谐之道”的主题讲座,场上座无虚席,日本全境的大学生都狂聚了过来,竞相争睹叶璇这位蜚声国际学术论坛的著名学者,他们都知晓了叶璇哈佛首讲、舌战牛津、口辩剑桥的经典过往,那天能容纳1400人的三楼主礼堂却涌来了近1800人,大会组织者紧急启动了疏散计划,将另外400人安置在其他学术交流厅集中观看实时同步的直播。
“在中国远古,熊族就编制一本处于不断升级迭代状态的生态调节的‘活化石’--《碳本纲目》,各图腾部落专业分工协作,环环相扣,系统缜密,牛图腾成员负责碳盘查,被称为‘牛碳员’;狗图腾成员负责碳核查,被称为‘狗碳长’;鼠图腾成员负责碳交易,被称为‘鼠交易员’;龙图腾成员负责碳交融,被称为“龙修复员”;猴图腾成员负责碳普惠,被称为“猴普惠员”;熊图腾成员负责碳绿证开发,被称为“熊绿证员”,在中国远古已经构筑了非常完善的碳排放管理及生态平衡治理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
叶璇教授犹如一座雄伟的“泰山石”,镇定自若地阐述着,台下早稻田大学的师生聚精会神地听着,边听边飞快地记录着,生怕错过了什么。他们听得十分着迷,内心已深深被中国远古的生态文明所震撼并被折服。
“我国古代在长期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蕴含生态智慧的生态系统调节方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崇尚“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其精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强调人类应尊重自然法则、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后历代的华夏各族部落都遵循了远古的生态智慧法则。以下是些较具代表性的案例:
在水利工程与生态调节方面,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一个范例:李冰父子通过“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宝瓶口控流”的无坝设计,实现自动分流、排沙防洪,既灌溉成都平原,又避免破坏岷江流域生态,2000余年持续运转,至今仍运转良好。
在圩田与桑基鱼塘有机融合方面,唐宋明清时期: 长江下游的“圩田”系统通过沟渠排涝蓄旱,太湖流域的“桑基鱼塘”形成“塘泥肥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的循环,资源利用率极高。珠三角地区佛山顺德的“桑基鱼塘”也与长三角地区的异曲同工。
在农林复合经营方面,我国古代劳动人员采用了“间作套种”,“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周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中国早在公元前1世纪西汉《泛胜之书》中已有关于瓜豆间作的记载。公元6世纪《齐民要术》叙述了桑与绿豆或小豆间作、葱与胡荽间作的经验。再如“豆谷轮作”利用豆科植物固氮保持土壤肥力,“枣树间种谷物”实现立体种植。在远古我国的南方村落还有“风水林”:村庄周边保留森林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形成“林-村-田”的生态屏障。
在生态保护制度方面,我国历朝历代也制定了相应的生态保护制度,而且相互传承庚续,西周制定法令《伐崇令》,明确提出"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明确保护水源、植被和牲畜。《礼记·月令》记载冬季"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确立"时禁"制度以保证森林再生能力。《荀子·王制》就有关于“时禁”思想的记载: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强调按季节限制砍伐捕捞。
秦代有法典《田律》,规定春季不得堵塞河道,夏季不得烧草木灰、采伐未成熟植物,体现对水土和植被的季节性保护。
汉朝延续周代的禁令,颁布的《四时月令诏条》禁止"剿伐林木",唐宋律法中详细规定伐木量刑标准(如《唐律疏议》伐木罪杖八十)。清代有“封禁围场”的规定:东北、蒙古等地划定禁猎区保护动植物资源,如承德木兰围场。
我国古代还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进行生态护养:虞衡制度自周代延续至清代,设置"山虞"、"泽虞"等官职专司森林、河湖资源管理,犹如今天的河长。自《周礼》始设"迹人"、"川衡"等职掌猎渔监管,实施"獭祭鱼而后渔"等生产禁忌,形成禁渔期、禁猎期制度。
在城市生态设计方面,我国历朝历代的京城就有先进的排水系统,唐代长安城利用地形构建地下排水网络,与城内池塘连通,形成“蓄-排-渗”一体化的防洪体系。在园林生态系统营造领域,颐和园就是典范,昆明湖兼具景观与蓄水功能,后溪河模仿自然河道净化水质。
在自然灾害防治智慧方面,我国的黄河采用“束水攻沙”的策略:通过修筑堤坝约束水流,利用水力自然冲刷河道淤沙,减少人为干预。在新疆有“坎儿井”灌溉工程:开挖地下暗渠减少蒸发,引天山雪水灌溉绿洲,维持干旱区生态平衡。
在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影响方面,远古倡导“取用有度”: 《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洿池”,反对过度捕捞;“顺应自然”: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如《淮南子》载“禹决江疏河,因水之流”。
这些实践不仅维持了古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为现代生态修复提供了启示,如都江堰的“柔性治水”理念至今被借鉴。其核心在于通过最小的人工干预,最大化利用自然规律实现系统自平衡。
在场的早稻田大学的师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中国充满生态智慧的祖先们连连赞叹,黄帝的有熊族传下的生态智慧,真了不起!每一位炎黄子孙,真了不起。
“在墨西哥某古城的废墟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套精妙的水利系统,这套两千多年前的装置不仅能灌溉农田,还能调节城市微气候。这不禁让我思考:那些被我们称为"原始"的古代文明,其实掌握了多少被现代人遗忘的生态智慧?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今天,这些远古智慧或许正闪烁着启示的光芒。”
台下早稻田大学的师生不停地记录着。
“古代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深刻的观察与敬畏之上。玛雅人建造的"春池"系统收集雨水,既解决了旱季用水问题,又避免了土壤侵蚀;中国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两千余年仍在发挥作用,展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智慧;北美原住民的"三姐妹种植法"——玉米、豆类和南瓜共生种植,不仅提高产量,还保持了土壤肥力。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而非简单的资源掠夺。
相比之下,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自然观。我们将自然视为需要征服的对象,将资源看作取之不尽的库存。在短短两百年间,这种思维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20地球生命力报告》,自1970年以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8%。我们发明了嬗变的技术,却失去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本真智慧。
古代生态智慧的核心在于其系统性思维。澳大利亚原住民通过"火耕"管理土地,小规模有控制的燃烧不仅防止了毁灭性森林火灾,还促进了生物多样性。这种实践基于对当地生态数万年的观察和理解,远非简单的"原始技术"。同样,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脉陡坡上建造的梯田系统,不仅解决了耕作问题,还创造了多样的微生态环境。这些实践背后是一种整体性的世界观,将人类视为自然网络中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
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环境危机面前,这些远古智慧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发现。秘鲁工程师们正在复兴古老的瓦努灌溉系统,以应对安第斯山脉冰川消退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印度农民重新采用传统的"竺干"储水方法,有效缓解了地下水枯竭问题;中国云南的哈尼梯田因其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案例证明,远古智慧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而是可以融入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活态知识。
将远古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或许能为人类未来开辟新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正在将传统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与现代农学结合,既提高了产量又恢复了退化土地;建筑师借鉴古代被动式降温设计,大幅减少了建筑能耗;材料科学家从贝壳结构中获得灵感,研发出了更坚固环保的建筑材料。这种古今智慧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两种世界观的创造性结合。
远古生态智慧给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启示或许是谦卑。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不在于与自然对抗的能力,而在于与之和谐共处的智慧。当我们在实验室研发碳捕捉技术的同时,或许也该向那些懂得用森林管理来固碳的古代文明学习。毕竟,他们的一些实践已经持续了上万年——这个时间跨度远超任何现代文明的寿命,更远超大多数现代技术的预期使用寿命。
站在人类世界的十字路口,回望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远古智慧,或许能找到通向可持续未来的钥匙。这不是要放弃现代科技回到原始生活,而是要在古今智慧的对话中,重新定位人类在自然中的角色。正如生态学家所言:"最先进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可能就刻在那些古老的石碑上,等待我们用新的眼光去解读。"
叶璇的演讲话音刚落,场上爆发了热烈而响亮的掌声,足足持续了五分钟。
早稻田大学的师生久久不愿离场,强烈请求讲座举办方采用足球加时赛的做法,加时九十分钟,再请叶璇延讲一个半小时。
“很高兴看到早稻田大学师生高涨的求知热诚,那我最后再补些花絮吧,重温一下我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大都会博物馆、大不列颠博物馆、罗浮宫博物馆等讲的‘四重证据法’’吧!在这里不似过往那样展开,而是扼要介绍一下近期即将在中国举办的‘黄帝有熊文化寻根:三万年神熊艺术史特展’,本次特展以大量详实的图片、实物为证,许多图片、实物是全球第一次展出!举办特展的同时,还举办高端的“黄帝有熊文化寻根及熊图腾密码暨远古生态智慧论坛”’,叶璇依旧泰山般镇定自若地阐述道。
“从文明探源和文明互鉴的国际大视野出发,为华夏文明自古以来的未解之谜——伏羲天熊和黄帝有熊的圣号起源现象,呈现欧亚大陆三万年神熊崇拜的文化源流真相,以绘画和雕塑的艺术表现为主轴,兼及诸多原住民族的熊图腾神话传说和文物造形,将在中古时代以后就被全民所遗忘的人类最早神话信仰之根全盘挖掘出来,并直观地展示出来。
中国境内最早的神熊艺术,首推赤峰市林西县博物馆的兴隆洼文化石雕卧熊,距今8000年。在距今5000多年时玉雕神熊形象已经南下中原,出现在仰韶文化后期的苏羊遗址文物中。从三皇之首伏羲圣号,到五帝之首黄帝圣号有熊,从夏朝始祖鲧禹的化熊神话,到夏王朝中央熊旗的最早国旗图标建构;再到楚王族始祖穴熊鬻熊谱系叙事。从河南的中原地名熊耳山,到《山海经》熊山熊之穴的叙事,皆非空穴来风的虚构,而是有效承继着万年以来的神熊崇拜传统。彻底结束中国人数典忘祖的文化遗憾,全面恢复三万年神熊圣熊的敬拜传统真相,为当下如火如荼的文创和文旅产业再赋魂,是彰显我华夏上古有熊文化精神,助力中华文明探源的远古精神家园回归,是本展览的希望所在。
为配合此次神熊传统特展的文化传播力,计划召开高端研讨会,并出版精美图册,对人类的这份 三万年精神遗产做永久纪念。”
叶璇的“加时花絮”讲完后,日本早稻田的师生纷纷打探“黄帝有熊文化寻根:三万年神熊艺术史特展及高端论坛”的相关事宜,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现场预订《黄帝有熊文化寻根神熊特展画册》,会后欧美、日韩、南北中美洲、亚非拉的各所大学、考古文化研究机构、熊图腾收藏者都纷纷表示一定参加出席该特展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