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发现,打碎玻璃的声音会造成大多数人的内心不悦,尤其是在毫无先兆的状态下。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事情是能够被百分之百预测的,突如其来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当我们熟悉或者习惯的世界忽然崩塌,剩下的就是无尽的绝望和恐慌。
规律都是脆弱的
当人类取下第一把天火,当人类第一次开始种植,当人类第一次开始灌溉,当人类第一次像鸟一样飞翔,都代表着一次又一次人类文明发展的飞跃。在这些发展进步的背后蕴含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东西——规律。中国人掌握了天气的规律,写下了农历,发展了耕种;英国人掌握了蒸汽的规律,发明了蒸汽机,开始了工业革命;美国人掌握了气流的规律,发明了飞机,实现了人类自古以来的飞行梦。由此可见,了解和利用规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规律非常着迷,平行到生活中,规律就成为我们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法律或者规则。
从《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石上,人类就有了律法。律法是社会这个庞大的机器得以运行的基本规律。“红灯停,绿灯行”简单的一个规则,让我们能够拥有畅通的交通;买东西要付钱就是等价交换法则最质朴的体现。现实生活中,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据可依,大多数时候规则并非一种束缚,而是一种保护,它能够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全感。但是当我们一成不变地接受各种各样的法则规律,就会忽略生活中还有另一种更高级的法则——随机性。天气预报是晴天,你出门之后可能会下雨;你准备得很充分,兴高采烈地去签合同,对方可能刚好没有出现;你读了一夜书去参加考试,结果发现你复习的内容完美错过了考试题目……生活中充满了随机性。当我们熟悉的规律突然消失或者破碎,人们就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这种错觉直接作用于内心,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感,这就是——绝望。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后的十年内,有无数经典物理学家相继自杀,正是因为他们信仰了一辈子的牛顿力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竟然是不正确的,他们致力于研究一辈子的科学,居然从定义上就是不准确的;一场小小的金融风暴,足以使一家如日中天的企业帝国瞬间瓦解。原因很简单,外表夯实稳固的规律本身其实是非常脆弱的,而我们平时所崇尚的社会准则、人际法则等规律往往不堪一击。
在最原始的金融社会,人们习惯以物易物,这种价值交换最直接、最公平。在那个时代,货物流通就是整个经济学中最基础的规律。然而随着人们的生产力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种日益增多,以物易物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价值流通的需要。这时候古老的经济规律就开始变得脆弱,传统的购买方法就开始显现其缺陷,之后也就有了货币的诞生。在人类经济学史上,货币的出现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代表了人们把事物的价值转化成了统一的价值符号,从而进行更有效率的价值流通。
因此,可以说规律的脆弱本质是源于改变和发展。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组成每天都发生着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变化通常改变量少,可预测性高,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我们熟悉的规律通常可以解决短期改变中发生的问题;而当短期改变逐渐积累,达到长期改变的时候,发展中的随机性就会大大增加,可预测性也跟着大幅度降低,此时原来的规律就变成一碰即碎、毫无用处的“废物”。
当我们熟悉的生活中出现大批的变数,不可预测的危机也接踵而至,那些无法做出正确反应和改变的人就会陷入困境,逆水行舟中,有的人调整心态,重整旗鼓;有的人则逃避现实,一蹶不振。想要走出逆境,首先要学会正面生活中的随机性,将不确定转变成动力,而这种转变的力量则来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来源于你本人面对逆境的态度。
1994年,亚马逊在美国西海岸成立,2017年亚马逊的美国电子销量达1960亿美元。可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就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投资也大批量减少,其中亚马逊也失去了自己的大部分资金支持。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崩盘,以及合作伙伴的担忧,亚马逊CFO沃伦·简森和鲁斯·格兰迪内蒂没有一蹶不振,他们亲自穿梭于美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与供货商会面坚持表达自己的公司财务状况运行良好。在逆境出现的时候,亚马逊的管理者凭借其坚定的信念,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公司策略,利用互联网低潮,检验自己的不足,强化管理,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协同作战,并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探索新的路子,吸引网上客户,以求渡过难关。这就是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时能做出的最积极的态度。
不确定性,它存在于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稳定的股票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和逆境,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利用怎样的态度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摆脱逆境,进入下一个发展的春天。这就是我们这本书要告诉大家的最重要的信息。
逆流成河——绝望无处不在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有一段演讲,他说中国的学生是最容易失败的,这就是现实,失败无处不在,人生如此令人绝望。面对绝望不能逃避,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失败中寻找成功,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学生,绝望是公平的,“属于”每一个人。我们之所以崇拜成功者,也是因为成功的往往是少数人,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品质和能力,而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伴随着一路的失败和绝望,既然如此,如何面对生活中如火如荼的绝望,如何承受前进中汹涌澎湃的打击,就成为决定一个人最后能取得多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战时期,美国经济大萧条,失业率暴增,每个人都处于生存的边缘,整个国家受到重创,街边随处可见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家家户户都有食不果腹的孩童和老人,就是这样一个当时历史不足百年的移民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居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整个过程仅仅用了不到一个半世纪的时间。美国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罗斯福,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巨人想必没有人不熟悉,是怎样的意志让这个老人担起了整个国家,其实也很简单,一份坚持,一份希望,决不放弃,就是这样的品质才让罗斯福在危难中把持住了美国的航道,在混乱中看到前进的方向,在弥漫的硝烟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小到走过一个十字路口,大到治理一个国家,绝望和逆境几乎是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当绝望逆流成河,逃避和担忧不会给你任何帮助,它们只会使问题越来越多、绝望越来越大,最后彻底压垮你的往往不是失败或者挫折,而是来自于你内心的恐惧。当你的事业跌进谷底,当你的人生充满了失败,当你被所有人嘲笑和排斥,当你觉得未来再也不会有阳光;你会不会真的放弃,你会不会仰着头守住自己最后的倔强,你会不会从失败中积累经验、潜心修行,你会不会咬紧牙关拼命一搏?事实上,只要你不放弃,只要你坦然面对一切绝望,坚持到底你就会发现,等待你的就是晴朗明媚的未来。
西方的哲人奥古斯丁认为,“绝望”在上帝眼中是一种罪,是一种不知感恩的过错,他在“自由意志”中提到,人应当学会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样才能获得上帝的恩赐。这说明从古希腊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绝望,比如种了一年的粮食,因为虫灾颗粒无收;比如春天来了,天气依旧不变暖。可智者们也帮我们找到了面对绝望的方法——寻找希望。有很多人会说,说起来当然很容易,可是实际上哪儿有这么简单!诚然,哲学理论都是最基本的概念,要实践到现实生活中去还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寻找最基本的前提是相信它的存在,守住希望,相信希望,才有可能找到希望,只有不放弃的决心才能带你走出逆境,远离绝望。人生很长,绝望不断,如果你非要通过绝望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得灰暗无比,那你的生活也将不再有阳光;创业和发展中等待你的是无数次的失败和白眼,如果你非要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埋在心里等着它们发芽,那你最终只能被绝望吞没。
电影《锈与骨》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贫穷的单身爸爸阿里,带着儿子生活得贫困潦倒,最后只能投奔姐姐,没有正当的工作,最后还因某些行为连累了家人,不近人情易怒易爆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儿子幼小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父亲形象。对于阿里一家,生活中只剩下无尽的失望,但随着另一位意外失去双腿的训练师斯蒂芬妮的出现,阿里的生活又燃起了新的希望,他没有放弃,最后担起了职责,儿子的死里逃生,也让阿里走出了绝望的瓶颈,找到了生活的本质和动力。
即使一切都已失去,也不要舍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寄托。赛里格曼定律告诉我们,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当你舍弃了最后一份对希望的信念,那你的世界就将彻底崩塌,废墟之下,只能剩下你一生的遗憾以及谁也听不到的绝望的呐喊。逆境就像未知的海洋,只有坚持希望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潮起潮落间,要么在月落乌啼声中搁浅,孤独地沉沦;要么在风雨中顽强前行,顺着希望的灯塔驶向胜利者的彼岸。逆境中放弃和逃避只能给你带来更大的绝望,而坚持面对的人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赢得属于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
看透“破窗”,把无序压制在萌芽状态
“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远见是随机性的死敌,当生活中的我们变得无所畏惧、眼光开阔,逆境就会开始退缩。而随机性本身就具有双面性,在带来了灾祸的同时,也蕴藏着机遇。那些离我们很近的东西,往往离别人也很近,那些看起来金光闪闪的机遇,也同样会吸引别人的眼光,想要成功,就必须学会从灰头土脸的生活中发现属于自己的机遇。这种伴随着风险和挑战的机遇,只有那些无所畏惧、远见卓识,在生活中积累了足够经验的人才能看到,这种能力能够在逆境中帮助你忽视绝望的作用力,从而去发掘别人看不到的财富。
远见这种品质通常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往往很难具有这样的能力。当开始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随机性或者逆境,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远见,就需要我们首先学会控制这种无序的随机性。控制无序显然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掌控事情发展的规律,而是指当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不可预料的事情,首先要做的不是手足无措的绝望,而是尽量想办法不让这种无序扩大化,许多情况下,随机性之所以使我们陷入困境,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控制随机性的发展。
心理学家发现,当一辆汽车的窗户被打破,那么它被盗的可能性,相较于完好无损的汽车,就大大增加了。因为无序的提前展示,让人们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既视感,对于其的无序也就被人为放大了。而这种情况是可以提前控制的,比如当你发现自己的车被剐掉了一块漆,立刻修补,如果你放任不管,心里就会觉得反正车已经花了,后面再发生碰撞、剐蹭,你自然也就不会在意,直到这种无序变为最大化,你开车会越来越不爱惜、越来越不小心,这种情况发展到最后,一定会让你无法收拾,而当危机发生的一刻,你决然想不到,这竟然是因为你最开始没有补漆造成的。
其实这和我们中国的古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非常相似,我们看似忽然出现的逆境、危机,实际上大多数都早就有迹可循。如果一开始就能注意到那扇破了的窗户,并进行修补,就有预防危机的可能性。
一个工厂的老员工,一直勤勤恳恳,可是有一天有一个零件出了差错,他觉得没什么问题,就随便放过去了,结果被公司领导发现,老员工被开除了。没错,他犯的的确是一个很小的错误,几乎不可能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营和效益,但是这家公司却认为他这样做触及了公司最本质的灵魂,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因此必须把他辞退以保证今后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就是一种远见。正如我们运营一个企业或者开展一个项目的时候,为了避免随机性可能带来的更大困扰,我们必须学会在这种看不见的可能性出现之前控制它,这就是逆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看待微不足道的错误时,清晰的远见以及思考能力。
首先,如果我们能够在第一个漏洞出现之后,及时改正修复,防止这种漏洞的进一步扩大,那么至少我们可以控制一部分事情的走向,这并不是一种过于小心,而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安全的远见。
其次,因为我们无法看见一个漏洞引发的后果,于是我们在第一扇窗被打破的时候,就应当去思考为什么这扇窗被打破,这究竟是人为造成的错漏,还是运行设计中的不足。这就从根本上认识到破窗的重要性,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前瞻行动。
最后,不论何时,一定不要放过小的疏忽,不能抱有侥幸的心态,一只蝴蝶就能造成南美洲的风暴,可见有时候击倒我们的不一定是天灾人祸,阴沟里翻船才是最致命的。也正因为这种侥幸心态,才使得很多人轻而易举地就滑入了逆境的深渊。
逆商,不仅仅是我们在逆境中的心态和意志,逆商首先是一种避免逆境的能力。当你看到第一扇窗被打破,不要置之不理,仔细思考,小心求证,防止那些看不见的事故发生就是一种远见。当窗户接连打破,当我们身处逆境,也不要绝望,坚持内心的希望,不害怕、不恐慌,拿出最大胆的假设,开始最细心的冒险,穿过风雨之后,难保看到的不是另一条更美的彩虹!
恐慌,来自理论的“七零八落”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觉:每天早上准时起床,然后洗脸刷牙,穿好衣服去上班,在地铁站口买一个煎饼果子,晃悠十五分钟之后,走进公司大门,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六点准时下班。日复一日,生活进行得有条不紊。然而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地铁口的煎饼铺子居然没开门,你会不会觉得忽然不知道该如何享用早餐了?而这种小变化可能会引起你一整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心情低落或者焦虑。这种焦虑会使你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对身边一些你早已熟悉的事物产生怀疑,当这种情绪开始影响你生活的步调时,我们称之为——由变化引起的恐慌。
恐慌是一种负面的心理状态,它来自于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的焦虑。比如说,你依靠了很久的笔记本电脑坏掉了,比如说你用了很久的钱包丢了,即使你心里很明白电脑坏了,再买一台新的就行,你的钱包里可能也没有多少现金或者重要的证件,你依旧会陷入恐慌。买新的笔记本电脑,你就需要重新去适应新的系统、新的鼠标、新的键盘,你还需要把旧电脑里的数据信息从硬盘里拷贝到新的电脑里,想想就觉得无比麻烦。同理,只要生活中出现了变化,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就会开始恐慌,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这些变化,而这种对未知的迷茫,则可以导致他们陷入更深层次的恐慌。
除了心理之外,长期所处的环境也会导致人面对改变时的恐慌系数差异。就好比对于某些职业来说,遇到变故要比普通人恐慌得多,例如编辑、作家,这些人平时就属于安静的脑力劳动,在家或者办公室,一成不变的环境,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比普通人要更加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停电或者冷气故障就要可怕得多。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面跑业务、拉客户的人,公司停电几乎对他们构不成任何心理上的恐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长期处于变数中的人,更容易接受变化,也更容易去适应变化,因为在他们内心,变化是一种常态;而对于长期处于不变环境,尤其是稳定的优越环境的人,变化对他们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因为他们非常满足于现状,那么打破这种满足的任何事物都会造成他们来自内心的恐慌。
在现代生活中,变化是一刻不停地发生着的。如果想要从一个平台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台,就必须克服内心对于变化的恐慌。只有让自己足够自信,让自己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才能在面对变化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冷静下来,分析机遇和挑战,抓住变化中进步的空间,才能成就自己,或者说成全自己。如果面对变化,你只是傻傻地站在原地,等着别人走过来对你说:“嘿!你知道吗,你以前的理论都是错的!”那等待你的也只剩下观念的集体崩塌和生活中的一蹶不振。
霍金,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今年刚刚去世的他,在轮椅上仰望星空。他是一个科学家,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理论对他来说就是最重要的成就与发现。他应该像很多人一样,对于自己的理论非常坚守,完全不接受质疑,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卓越价值。而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不断验证、不断推翻、不断重建自己的各种理论,从宇宙大爆炸,到黑洞蒸发,每一个理论都建立在之前一些理论的崩塌上面。而他却乐此不疲,绝对不会因为自己的理论被验证是错误的,而感到沮丧、感到恐慌。相反,他兴奋,他永远保持着对科学的好奇心,这样的他永远在前进,永远带领着整个人类前进。
霍金说:“要仰望星空,不要看着自己的双脚。”你走出的每一步不该是低着头的,而应该追寻着远方的光明。打破自己的理论,重建就是重生,重建就是进步,想要面对这种崩塌的恐慌,需要一颗勇敢坚强的内心,也需要一个充满智慧和好奇心的灵魂。对星空的热情,是霍金探索整个宇宙的原动力,而我们需要的,也是这样一种动力,去抵抗逆境,去战胜危机。
一个人能学会在崩塌中寻求机遇,那么恐慌也就不复存在。当你觉得内心焦急,极度没有安全感,口干舌燥,看什么都不顺眼的时候,不要怀疑,这就是恐慌在侵袭你的内心。让我们用“植物大战僵尸”来解释我们的对策,看看当一大波“恐慌”来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让恐慌吞噬掉我们的大脑和心灵:
1。“太阳花”——太阳花可以产生阳光,给你提供充分的养料,让你可以有精力去应付新产生的各种变化。这里的太阳花指的就是平时的知识储备。在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要有危机意识,要有战略眼光,多看书,多和比自己年长、比自己有经验的前辈交流,多接受新鲜事物,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足够丰富和强大,有了足够的粮草弹药,也就相当于有了能够武装自己的铠甲,当恐慌来袭,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分配自己的能量,消灭恐慌于萌芽状态。
2。“冰冻豌豆”——冰冻豌豆不但可以打死敌人,还可以使那些敌人的速度减缓,给你更好的准备时间,和更长的进攻时间。在生活中,面对一些突发状况,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也让这种状况冷却下来,刚烧开的水不但烫手,伴随着翻滚也会让你看不清楚视线,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努力。这时候,恐慌会让我们做错决定,那么等水冷却,等事件冷却下来,比如说先去听个音乐、看看书、打打球,分散一下注意力,等心情舒畅了再来分析来龙去脉,找到解决方法,这就是对待恐慌的有效方法。
3。“土豆防线”——人与人当然不同,有的人天生内心强大,有的人则更为脆弱一些。那么对于那些内心并不那么强大的人来说,就需要多种土豆,建立强大的精神防线。如果你本身就属于容易紧张的人,那不妨在平时多给自己打预防针:当事情进展得顺利,就告诉自己不要掉以轻心,可能随时会变化;当事情进展得不顺利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就知道会这样。反复的心理暗示,也能够帮助你冷静下来,不会因为恐慌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举动来。
4。“西瓜炮弹”——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当恐慌来袭,被动的防御显然是下选,或者说只是我们一开始能做的冷却环节。而真正的消除恐慌的方法,自然是反击。当你冷静地分析了崩塌的世界,当你清楚地认识到变数中的可能性,那么不要犹豫,朝着目标狠狠打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在和恐慌战斗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自己内心的焦虑随着对抗的深入变得荡然无存。
当你的“理论”瞬间倒塌,等待你的绝对不是前途的一片黑暗,而有可能是另一条更加美好的道路;当你的“世界”忽然变得一文不值,也许就是上天再给你机会,让你重新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游戏格局;当你的“稳定”退化成了束缚你前进的枷锁,也就是你需要重新起飞,再次去寻找目标的开始。这个世界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远正确的真理。面对一切,恐慌是没有用的,缺乏安全感就给自己建立更加坚固的城堡;害怕天会塌,就努力学会飞翔。让恐慌的心态远离自己,让恐慌的心态变成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不要害怕变化,不要害怕崩塌,要知道,一个新世界的建立,一定伴随着旧世界的灭亡,同样,一个新自我的成功,一定也需要旧自我的瓦解。
狂热背后的冷静
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生物。面对变化,或者说面对机遇和挑战,有的人可能会产生恐慌和焦虑的情绪,然而有一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狂热。如果恐慌是内心的一个黑洞,那么狂热就是内心的一座休眠火山。狂热是比“充满激情”热情更高的一种内心层次。内心充满激情的人,可能对生活充满了兴趣,对工作充满了上进心,永远不服输,这是一种相当健康的正能量心态。而与之相较,狂热就多了一份不清醒,多了一点儿盲目,多了一点儿武断。当我们面对崩塌了的理论,面对被摧毁的价值观,既不能用终日恐慌的消极态度去面对,也不能够用一味狂热去解决。人,不论做什么,走极端,绝非明智之举。
我们经常说一些人是“狂热分子”,这个词语毋庸置疑带有贬义色彩。所谓的“狂热分子”指的是那些“容易被煽动,对自己坚持的事物非常盲目、非常武断,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有时候还会有过激行动的一类人”。这类型的人,其内心往往分为两个极端——极端空虚,极端自负。狂热分子在平时可能比较少见,而一旦社会或者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些人就会忽然冒出来,因此历史上看,“狂热分子”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者政局的动荡。一个人的狂热,如果来自极端空虚,那么这个人就属于“纸老虎”,这个人平时基本上没什么事情可以做,有时候也会很自卑,唯恐天下不乱,当变化产生,这种人就激动不已,大声吼叫,来标榜自己对新事物的追求和维护;而当狂热来自极端自负,则更为可怕,这类人内心一直有一团火,认为自己非池中之物,一旦抓住机会,就会揭竿而起,盲目地朝着目标前进,攻击性极强,当然最后大多数也就是落了个竹篮打水的结局。
被人们称为魔鬼的希特勒,本来是要成为一个画家的,可是在监狱里被看守侮辱了,于是他化愤怒为狂热,让自己发动了全球化的战争。如果这个看守知道日后的希特勒会变成这样一个人,还不如鼓励他成为一个画家。一个狂热的画家最多就是把自己的激情放到画中,而一个狂热的政治家,就会挑起一场人类的灾难。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他可以以任何一种形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狂热就是放出魔鬼的钥匙。
日常生活中,显然没有这么多的“革命”需要我们去面对。但是在这个充满着变数的社会,狂热的心态还是会时不时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决定。在面临一些变化,比如人事调动、公司重组等事件的时候,有些内心比较容易激动的人,就会开始看不清楚局面,武断一些的就会变成一意孤行;胆小点儿的就会开始人云亦云。不论是在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企业,总少不了一些别有用心的“阴谋家”,这些人善于运用人们内心的“狂热”,去操纵人们的行为,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而作为人来说,每个人内心又都蕴含着这么一点儿小“狂热”,因此,什么时候该释放、应该如何释放自己的激情,就成了我们能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狂热是一种激情的高级表现形式,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人的内在潜力,运用得好,狂热可以成为你成功的助力,如果不加以克制,这种心态就会变成自我毁灭的熊熊烈火。当内心的火焰越烧越热,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临头一盆凉水,让自己冷却下来。
在谈到情绪方面,我喜欢用冷却,而不是冷静,因为冷静是一种心态平衡,而冷却指的是一种行为、一种动作上的舒缓。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人究竟会在什么情况下不由自主地变得狂热。
第一种,属性型狂热。这种狂热是由于人本身就是这种性格,比较火暴,比较容易急躁,在生活中碰到变化容易变得燥热,倾向于喜欢变化,破坏性强。这种类型的人,在处理自己的情绪时,应当注意在平时就让自己的步调慢下来,多听一些轻音乐,多阅读一些幽静的散文,或者学着静坐,让自己变得有耐心,这样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才能有效地克制自己的“狂热”情绪。
第二种,突发性狂热。这种类型的人,长期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堆在心里,当内心情绪积累到达一定的阈值,刚好又碰到外界因素变化的激发,就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一种狂热心态,这时候的人几乎处于盲目癫狂的状态,往往会做出令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也会伤害到一些身边真正的朋友。对于这种类型,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会与人交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及时输送到体外,就好像每天排毒一样。主动跟同事说声“您好!”,看到别人露出一个微笑,被人误会就放肆地大哭一场,等等,都可以帮助你避免这种突发性狂热。
第三种,获得性狂热。获得性指的是一些人在其他人的诱导下产生的狂热心态。这种类型的人内心非常善良,但是有时候会有轻微的不自信,容易受到一些内心强大的人的左右,这种影响可以是客观被动的,也可以是主观主动的。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这种人会呈现一种越来越激动,把别人的情绪照单全收,然后反映自己的情绪,进而表现出一种狂热。“愚忠”指的就是这类型的人。对待这种心态,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观点,凡事不要人云亦云,自己多思考,反复建立自己的自信,让自己的分析能力凌驾于主观懒惰的依赖性之上,如此一来,就不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也不会被别人利用,弄得最后徒增伤悲。
无论怎样,一个人有生活的激情固然是好的,这样的人更有情趣,更加富有诗意,生活也更加快乐。然而,如果无法看到狂热背后的因果联系,只是一味充满激情地向前冲,很容易到最后摔得头破血流。虽说“不撞南墙心不死”,是一种执着的态度,但是如果能冷静地分析,把狂热的心态用在更加明朗正确的道路上,那么也许不必撞南墙,我们也能更快地到达我们所需要的终点,或者目标。
无序性的世界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热情站起来,从头再来;但是随机可能会出现的逆境更是需要我们能够随时冷静地分析问题,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当你热血沸腾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坐下来,冷静地想想,为什么我会如此激动?为什么我会如此疯狂?这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因果,或者怎样的阴谋?当你能够把自己的内心从狂热的边缘拉回冷静的现实,也许就等于你把自己带离了危险的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