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首《春天的故事》传遍祖国大街小巷,刘桂琴也迎来了属于自己人生的春天。这个春天就是国家出台了为民办教师转正的政策。这意味着像刘桂琴这样的符合转正条件的民办老师可以不通过考试来实现自己转正的人生梦想了。得知这一消息,刘桂琴是激动得一夜未眠。对于一个经历了两次考试失败的人来说,更能体会到这个消息的可贵。
幸辛苦苦拿到了转正考试必备的两证,刘桂琴终于可以如愿以偿来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了。第一次考试,刘桂琴是信心百倍。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这次考试,她名落孙山。这时她才明白这样一个事实,转正考试不同以往拿证的考试。前面的考试是及格就行,现在是择优录取。这就要求考试者的成绩必须出类拔萃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刘桂琴对学习抓得更紧了,真正做到了起早贪黑见缝插针地学习。你要说她学到什么程度,有例为证。
一次她在家蒸馍馍。馍馍入锅后,她拿出一套数学试题来做。一开始做的时候,她还不忘看馍馍出锅的时间,可后面碰到了一道难题她就把这茬给忘了。等到难题被攻克,她才想起锅里的馍馍。等她跑进厨房,钢筋锅底早被烧通,一锅馍馍被烤成了焦炭。
还有一次,她骑自行车载着五岁的儿子去地上摘豆角。摘好豆角看时间尚早,地上空气又好,她干脆拿出那本随身携带的心理学书来看。看了两个多钟头,一抬头晌午了,该回家做饭了。她收拾好书本,捎上摘好的豆角骑着车就回家了。回家,丈夫问她儿子呢?她这才记起儿子是被她带到地上的。顾不上跟丈夫解释,她调转车头又去了地上。到地上,儿子抹着两行眼泪在找妈妈。
通过上述两件小事,可以看出刘桂琴为了这次考试是下足了功夫。另外,为了她这次考试,丈夫王志远也是做到了不懈余力地支持。不要说干农活了,就连洗衣做饭这两项他不擅长的工作都接管了过去。就一个目的,给她足够学习的时间。但第二次考试,她仍以一分之差被拒之录取线门外。考试虽有进步,但结果依旧令人失望。
得知成绩,刘桂琴哭了一整天,眼睛都哭肿了,茶不思,饭也不吃。王志远劝得最后发了火,说这次没考好不是还有下次吗?就算一辈子考不上又咋的,当农民还不活人了。
看到丈夫发了火,刘桂琴抹了把眼泪端起饭碗吃了起来。她知道自己难过倒不是过分在乎自己民办和公办这两个同工不同酬的身份,她难过的是自己的不争气愧对了丈夫对自己的期望。她能早一点转正就能早一日为丈夫分担些家庭责任。
你想,在这种精神压力之下,迎来这样的好消息,刘桂琴怎能不高兴。
县上的文件很快下来,只要是在八四年底前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都一律转正。考试是免了,但这个转正并不是无条件的。当时县上制定的地方政策是给县财政缴纳一万元的城市建设费。换句话说,你只要符合条件交了这一万元你就能转正。一万元在当时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想到能转正,他们还是欢心大于愁楚的。因为他们都会算这笔账,一旦转正,少则两年,多则三年这笔钱就会挣出来。
通知一下来,他们是一个个欢天喜地去筹钱。家里有存款的全取出来,差下的,找亲戚友朋借。实在借不到的,变卖家里的物产。有卖粮食的,有卖猪牛羊的,有卖木头的。总之,在交钱这件事上,他们是一个比一个积极,深怕落后了转不了正。
对于刘桂琴来说,这样的借钱经历她也未能例外。在接到交钱的通知后,两口子第一时间核算家里的收入账。家里现有四千块钱,粮食能卖一千,猪还小,卖也卖不了几个钱,这样还差五千。找谁借,两口子扳着手指头从两个人的亲戚堆里算。分析所有亲戚的家庭状况和人亲指数,最后他们锁定了三家。
第一家是刘桂琴娘家的哥。爹虽说不在人世了,嫂子也尖酸刻薄,但自己的哥心里有她这个妹子,何况这是为转正这样的大事才张的口。
第二家是王志远的表哥,他表哥在粮管所上班,手里有富裕的钱。
第三家是王志远的战友,他是转业到地方安置工作的。以两人的交情他张口是不成问题的。
对于借钱,两口子也做了个简单分工。刘桂琴上娘家去借,王志远去表哥和战友家借。
第二天一大早,两口子吃过饭按计划分头行动。刘桂琴骑自行车带着儿子去了娘家,王志远乘坐班车上了县城。
刘桂琴的钱借得很顺当。哥一听妹子这个交钱转正的喜事跟嫂子商都没商量就答应了。
哥说借多少?
刘桂琴说两千。
哥给他婆姨递了个去取钱的眼色,嫂子竟然破天荒没有甩脸子从粮食柜里摸出两千块钱来递交到小姑子手里。
哥说,本来你这个事哥该多帮点,可家里现钱也就这么多了,你先拿去用着,不够我再卖粮食给你凑。
刘桂琴只感到心里一股暖流涌起,她连忙说,够了。
拿上钱,刘桂琴不顾哥嫂挽留吃午饭就匆匆赶回去了。
她到家,王志远还未回来。直到下午三点多,王志远才回来。一进门,看他摇摇晃晃的,知道他是喝了酒。一问情况,王志远大骂表嫂不是个人。说他刚一张嘴,表哥还未开口,她抢先摆了些困难。我当时气得茶都没喝就出了门。出门时,听见两口子在屋里争吵。一会表哥追出来,塞给我一千块钱,我没要。到了战友那里,我一开口,他连个推辞都没有就给我取了两千。钱借了,还非得把我请到馆子里喝酒。没办法,我喝高了他才罢休。
问清了情况,刘桂琴抱怨了丈夫一句,说不给你借钱的人是你表嫂,你不要你表哥的钱就不怕你表哥生气。
王志远余气难消说,他还有脸生气,连个婆姨都管不住的人,换我早一头钻进裤裆不活了。
可这钱不就差下了,刘桂琴叹气道。
人穷志不短,一千块钱我再想办法,王志远硬着舌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