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石头河发大水,一发就是一个星期。回不了家,刘桂琴的面袋子空了,在她用来当早饭的最后一块干粮被她当晚餐消灭后,她陷入了断顿的危机。没粮,按理说可以向同志们张口借,可她脸皮薄,张不开这个嘴。再一个,她当时的想法是挺一挺等河水一停就回家取粮。可挺了两天,河水仍没有停止的迹象。挨到第三天,一算账,她可是四顿饭没吃了。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讲,两天断粮的日子里,她也吃了两顿晚饭。只不过吃得不够正规,权当充饥两次。
第一天,她把唯一剩下的两个蔫土豆煮着吃了。
第二天,她去学校后面空地挖了一把野菜烫着吃了。
到了第三天,她终于挺不住了。早上站在讲台上,她饿得眼冒金星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坚持着上完课,她又拿上铲子去到学校后面的那块荒地里挖野菜。野菜倒也不难挖,一会儿功夫,她挖了一塑料袋。回到灶房,烧开水烫熟,撒了点盐,拌了点醋,一顿午饭算有了。一口气吃下满满一盘子菜,她才觉得肚子不再咕咕叫了,身上也有了些力气。
吃了这一顿,下午又该怎么办?面对饥饿,刘桂琴终于不再固执。她在心里头对自己说,看下午河水停不停,要停了,放学立马回家取粮。要不停,那就开口向两位上灶的男同事借粮。决心下定,她从厨房出来回宿舍休息。可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一幕感动了她。
在窗前的那张破旧桌子上,放着十几块做工不同大小不一的干粮。虽不能十分确定这些干粮出自何人之手,但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她的学生。
有了这些干粮,刘桂琴也就再次放弃了向她的同事借粮的想法。靠着这些干粮,刘桂琴等到了河水退却的那一天。
为了弄清这些干粮的来源,刘桂琴叫来了张小花。张小花也不隐瞒说出实情。
昨晚,张小花像往常一样吃过饭来陪刘老师睡觉。在睡觉前,她是要先做一会作业的。以往她做作业的时候,刘老师会安安静静躺在炕上看书,碰到她不懂的难题再给她讲解。可今晚,刘老师看书显得心神不宁,躺了一会说是去外面走走。感觉到刘老师的举动有些反常,张小花不免心生疑窦。刘老师出了门,张小花远远跟在后面一窥究竟,结果发现了刘老师吃野菜的秘密。趁老师不在,她又翻了刘老师的干粮袋,一看,空空无也。事情很清楚了,老师在挨饿。老师遇到了困难,作为学生她不能不管,可她深知老师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要是明着给她送吃的,怕她不会接受。那办法只有一个,偷偷送。
第二天早上,张小花回到教室把这个情况说给了班上的同学们。同学们商量了一下,决定每人都把从家里带来的干粮送给老师。可要做到人不知鬼不觉,一定得找个老师不在房间的合适机会去送,可这机会一等就等到了中午放学。趁着刘桂琴去挖野菜的当口,同学们把从家里带来的干粮悄悄送到了老师的房间。
真相大白,刘桂琴是大受感动。她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对她的那份爱。正因为她记住了学生的这份心意,投桃报李,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也竭尽所能去帮助自己的学生。
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女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了,刘桂琴亲自上门去给家长做工作。家长拿不出学费,刘桂琴就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垫付。这名女学生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学业。
又有一名没娘的的男学生,衣服破破烂烂的没人给缝补,脚上的一双鞋也露出了大拇指。刘桂琴看到了,叫到房间给孩子缝补了衣服,而且抽空给孩子做了双新鞋。
还有一名生病住院近一个月的学生,出院复学,为了能让他的学习尽快赶上来,刘桂琴每天放学后都会去这户人家为自己的学生补课。
像这样的事情刘桂琴没少干,可她一直没有把它当成一种事迹炫耀过。在她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尽了自己一个当老师的本分。她用爱心对待学生,是出自师爱的本能而非沽名钓誉之举。
刘桂琴在她从教的第一所学校一呆就是三年。倒不是她不舍得离开这个偏远之地,而是她爹的乡长战友并没有真心诚意地帮她离开这里。当他为人耿直的父亲终有一天明白求人办事是不能只凭一张嘴和两条腿这个浅显的道理时,她女儿已经在那个离家二十里之遥的学校坚持了三年。他知道女儿吃了很多苦,但他不知道还有发生在女儿身上不为人知的事情。而那些事刘桂琴怕爹担心一直没有告诉他,但不否认那些事却成了她记忆里难忘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