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了几年,电化教学热潮袭来。投影仪的出现让老师们的课堂生动起来。上课时,如果有跟教材匹配的幻灯片,老师们拿上去就能用。若没有,老师们自己拿一块玻璃板自制一个幻灯片也可用。投影仪的出现,意味着老师们的教学手段走向多样化,也标志着老师们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教学历史的结束。
时间不知不觉又往后推移了几年。叮铃铃,上课铃声响起。曾经熟悉的敲钟声已被电铃声取代。又到了刘桂琴的音乐课时间。走进教室,她会坐在教室前面的那架脚踏风琴面前来给学生上课。随着优美旋律从她指尖滑出,她的音乐课在一种全新方式下开始了。同样是那首《采蘑菇的小姑娘》,但有了脚踏风琴的伴奏,旋律更加悠扬动听了。
这架脚踏风琴出现的时代背景正逢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之时。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全面,音体美教学自然被重视了。一重视,学区就给每所学校订购了一架脚踏风琴,算是填补了音乐教学设备的空白。
与此同时,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也被学区作为重点工作抓了起来。刘桂琴当时所在的学校,因地制宜成立了四个兴趣小组。有舞蹈的,有书画的,有棋类的,有球类的。为了让学生有器材活动,学校校长买了篮球、排球、足球各一个来充门面。球是有了,可校长怕学生们把新球玩坏,平日里是把球锁在库房里的,只有等到学区领导检查时才让取出来玩。这样一来,出现了新问题。领导来了一见球是崭新的,便以此否定了学校兴趣小组活动的成果。理由是,球都是新的,学生的活动岂不是假的。校长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之后便放手把球给学生玩。可学生的玩性都是很大的,没几天,几个新球都泄了气。校长很生气,可生气他又不能不买,可让学生玩又玩不起,可不让玩,球是崭新的怎么办?
校长苦思冥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应对之法。球买来让学生玩,玩脏了再收起来,等领导来检查时,再把球发给学生。此法果真奏效,领导下次来一看,球是脏的,说明学生经常在活动。这样,检查也应付了,球的寿命也延续了,校长的心也不疼了。
刘桂琴负责的是舞蹈小组。每到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她会把学生带到办公室门外,把录音机拿到窗台上,在音乐声中手把手地给学生教动作。一学期下来,学生也能学会不少舞蹈动作,挨上“六一”排节目可就派上用场了。
兴趣小组自打在校园生根发芽后,一直作为一种特色活动延续至今。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为校园注添着欢声笑语。
有很长一段时间,刘桂琴都用那架脚踏风琴来给学生上音乐课。那架脚踏风琴也就成了她上音乐课的美好回忆。
后来,那架给校园里带来过勃勃生机的脚踏琴坏了,少了它的陪伴,刘桂琴弹琴教学的情景告一段落。当然,结束一种旧形式意味着会有一种新形式出现。随着新的教学设备的加入,刘桂琴又开启了她的音乐课全新教学模式。
也不记得是哪一天,学校运来了远程教育新设备。忙活了一天,设备安装且调试好。在经过学校电教管理员的演示后,大家都惊叹设备的先进,也为学校有了这样好的教学设备而感到兴奋。但没兴奋几天,麻烦事来了。
有了远教设备,那就得使用设备,要使用那就得会操作。而要掌握这门新技术对年轻老师来说不成问题,本身他们就感兴趣,让管理员培训一下即可操作。但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学习就成负担了,学起来慢,用起来更慢。显然他们的节奏是跟不上学区要求的。
在新设备到位之时,学区就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中一条就是每位老师每周至少得上一节多媒体课。你不上,领导是要查记载的。不过领导上有要求,同志们下有对策。不就是记载吗,我给你闭门造车。后来学区领导发现了这一现象,又改变战术,来查看你的课件。老同志们又想出办法,在检查之前,央求电教管理员给他们复制粘贴别人的课件。但领导也非酒囊之辈,一看日期,是同一天的。阴谋败露,受到学区校长严厉批评。
受到批评,老同志们就在下面诉苦,说设备再先进,也得给学生传授知识,我们把知识教给学生不就行了,干嘛非要逼着我们用新设备。
当然这种观点仅是老同志的,对于新设备,年轻人都喜欢用。他们只是反感记记载。上多媒体课要记记载,上微机课要记记载,使用DVD及光盘要记记载。本来是很正常的工作,硬是让记载给增加了负担。但记载又不能不记,上上下下的检查没有这些材料做支撑是无法说明问题的。
对于刘桂琴来说,新设备她是积极接受的,而且不耻下问主动学习新技术。拿她的音乐课来说,DVD加电视模式的出现,让音乐课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挨上音乐课,她把学生带到电教室,只要播放光盘,学生就可以跟着视频学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