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自己想办法
靖轩2025-11-13 16:301,641

从刘二麻子家出来,赵建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自己家。在一家人吃饭的当口,他说到学校里没砟子的事情。

  他爹说,一百块砟子还不够烧?

  他说,去年就让刘二麻子改成了六十块,一天一块,你说这天晴还好说,碰到阴天下雪没火咋行?

  一提刘二麻子,他爹就来气,说,这个三锨柴草泥抹不平麻坑的坏种,到党员冬训时我好好说说。

  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学校现已断煤,取暖问题今天必须解决。而这个解决的办法实际上赵建华在回家的路上已想好了,只是他不好意思张口。但苦于家里人也没给他拿出个解决的办法,他只好勉为其难说出口,他的想法是先借家里的三十块砟子以解燃眉之急,等年底他工资发下来,再买砟子还给家里。

  对于他的提议,一家人都感到意外。他妈没有反对,只是说出了家里的难处,说你想拿就拿吧,只是家里的砟子也不多了,你就先拿十五块吧!

  他二弟不愿意了,冷笑一声说,还有你这号子当老师的,别人往家里拿东西,你倒好,往外拿。

  他爹抽了一袋旱烟后,做了最权威的表态,说拿二十块吧!不够的拿柴顶一阵子吧!

  难题解决,赵建华心里涌上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是父母对他工作的最大支持。

  在剩下的时间里,赵建华为学生的取暖做了细致入微的规划。他知道这二十块砟子来之不易,要不精打细算来使用,恐怕到三九就要挨冻了。他决定效仿前任的做法,用柴火顶替。

  柴禾倒不是啥大问题。选了一个天气好的下午,他带领学生到地上去捡。学生人小力量大,一个下午竟捡了一大堆柴。为了方便使用,他带领学生将这些干树枝折成一样长度的短柴,然后整整齐齐码放在教室后面,以做到随烧随取。

  柴禾的问题迎难而解,怎样合理搭配使用就是他这个当老师的事了。在天气不太冷的时候,他尽量在早上用砟子,下午往炉子里烧柴。挨上天冷的时候,他砟子和柴交替使用,确保炉火不熄。以柴代煤,这暖是取上了,可新问题又来了。炉子是泥炉子,根本没有通风设施,这烟只能在教室里排放,教室里有烟了,只好开窗户来排烟,窗户打开,取暖的效果就打了折扣。这是现状,可他无力改变,正应了那句话,宁教烟熏熏,不叫冷清清。

  正是靠着这种柴煤搭配的方式,赵建华和他的学生算是挨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

  不过这种取暖历史并不长久,因着他父亲在党员冬训会上的揭露,还有学生家长的一致声讨。第二年冬天生产队分发给学校的砟子数目又恢复到一百块。而且还有了好现象的出现,那就是一到天气最冷的三九天,会有热心的家长自发从家里带一两块砟子给送来。自打这种家长自发支援取暖的现象出现,学校靠柴取暖的历史也就自行结束了。

  寒冬,不再让赵建华感到害怕。他会一如既往地用烧得旺旺的一炉火在冬日的早上来迎接他学生的到来。

  如果问起赵建华在教学点当老师遇到的头号难题是什么?他一定会不假思索说是出行难。出行难倒不是说赵建华出门会受到任何人身自由的限制,而是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让他出行多有不便。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像汽车这样的代步工具对农村而言基本上是个奢侈的代名词,放眼整个生产队最高端的交通工具也仅是一台手扶拖拉机。唯一能走进他们现实生活的只有自行车。但就是这价值二三百元的自行车,在当时的农村也不是家家所能拥有的。所以,在当时一个家庭能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幸福值是一点也不亚于现在拥有一辆小汽车的。

  对于赵建华来说,拥有自行车这样的幸福感他并不陌生。在他上高一的时候,父亲倾其所有积蓄为他购置了一辆自行车。这辆车一度成为他的挚爱陪伴他度过了三年的高中学业生活。但三年后他毕业回家,自行车像接力棒一样又传递到了他考上高中的三弟手中。至此,这辆家里的唯一交通工具已成为他人生里的过客远离了他的生活。

  没有交通工具这造成了赵建华的出门难,可再难碰到有些非办不可的事也得出门。比如,开校他得去村校里取学生的课本作业。期中期末考试他又得去村校里取试卷。挨上开教师大会他还得去公社开会。碰到这些个耽误不得的事,有没有交通工具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不要说去公社,就是去村校也是近十里路程。光靠两只脚累人不说还耽误事。要想不耽误事,那倒不是没有办法。这个办法说简单也简单,但说难也挺难。这个办法就是借车。

继续阅读:第48章 借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尺讲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