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否认家访能隔三差五让老师们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但家访存在一定的强迫性,有些家长表面欢迎心中未必情愿。可挨到学生小学毕业宴请老师们的情形则会完全不同。因为这是一个地方上延续下来的习俗,你请了老师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你若不请一定会招来别人的取笑。所以,对于这样的宴请家长都是心甘情愿的。到了学生临近毕业的日子,家长会主动找到学校来做邀请。学校也会根据家长邀请的先后顺序给安排相应的时间。之后,从第一家开始,每天放学后,他们会被家长请到家里做客。家近的,他们随家长走着就去了。家远的,家长会开着手扶拖拉机来请。请的时候,车上铺着白毡,完全是现在豪车的待遇。一天一家,直至所有学生请完。那段时间,可以说是老师们最幸福的时光。幸福不仅来自老师们肚里增添了油水,更能深切体会到当小学老师的无限荣光。
说到老师们生活的清贫,赵建华觉得还有件事最能说明。九十年代学区组织过一次捐款捐物的献爱心活动。对于这次捐款,学区规定,不少于五十元,结果老师们都捐五十。挨到捐衣服,大家捐的都是旧衣服。
面对大家捐下的一堆旧衣服,校长玩笑说,看来我们一个比一个困难。
有位老教师说,就这还是我新一些的衣服,不是我思想落后,要捐物应该别人给我们捐才是。
当时有位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没有旧衣服,就把自己的一件新衬衫捐了出来。
其中一位代课老师看见就打起了这件新衬衫的主意,说你也太大方了,没有旧一点的。
年轻老师说,旧的还在家里。
代课老师就商量说,能不能把你这件新的捐给我,我身上这件旧一点的替你捐出去。
年轻老师说,行,捐给谁都是献爱心。
过了十几年,外地给学校捐了一批衣服。校长说,里面有大人的衣服,你们有看上眼的拿一件。老师们打开包裹一看,说这些衣服还不如我们送人的好。结果无人问津。找学生来挑,也只拣了几件看过眼的拿走了,剩下的愣是没人要。老师们说,捐衣服的人脑子是不是有毛病,还以为我们这里有多落后。没办法,剩下的衣服校长只好在放学时给学生强行分配了。
自打老师们的工资以存折的方式按时发放后,老师们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首先是收伙食费容易了,有了钱,只要你想吃,管理员就会让你吃得满嘴流油。以往一天一顿肉饭的现状被打破,吃素饭倒成了少见现象。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以前的一些做法也就逐步消亡了。
第一个消亡的是向学生收洋芋的传统。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老师们的待遇提高了,能吃得起了。第二个是家长的思想转变了,在金钱至上的思想作祟下,过去艰苦岁月里养成的尊师重教的良好传统已被他们所丢弃。以前收洋芋时,家长都捡大的好的给学校送。再看现在送来的,一个比一个小。原因很简单,大的省下还要卖钱。就这还有家长骂街的,甚至有告状的。告了状,上面领导就对校长们说,现在老师们的工资都高了,为了几个山药蛋让人家告状划来个啥?炒麦子的帽子也该抹了,别再让人家家长瞧不起了。
第二个消亡的是对学生的家访现象。以前,老师们挖空心思不辞辛劳奔走往返于学生家中,一半是冲着肚子去的。现在生活好了,不缺吃喝了,谁还会把精力和时间消耗在这上面。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电话把家长传到学校里来当面解决就行。
第三个消亡的是小学毕业典礼。在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前,农村学生小学毕业是件大喜事。学校不仅要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家长还要在家摆酒席庆贺。
到了毕业之日,学校会专设会场来送别自己的学生。在典礼上,学校校长要讲话勉励毕业生,村上书记要寄语毕业生,毕业生代表更要致辞感谢母校师恩大德。此外,学校还要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及赠送笔记本或是钢笔等纪念品。
学校重视,家长更重视。他们之所以重视并不只为观礼孩子的毕业典礼而来,他们更重要的是来完成自己对孩子的一个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披红挂彩。在他们看来,只有自己的孩子经历了这一过程才能算作真正毕业。这一场面一经出现,会注定成为典礼之日的高光时刻。那场面完全称得上气势如虹壮观之至。
为了不错失孩子的毕业典礼,家长们都会提前来到学校。不仅全家出动,还要携带亲朋好友前来捧场。来时,有车的会把车辆停靠在校门之外,没车的直接进入会场之地占据观礼好位置。典礼一结束,围观一旁的家长们会如潮水般涌向自家孩子。找到自家孩子或原地或牵至一旁就开始往身上挂红。挂红之际,也是鞭炮声响起之时。一家挨一家,此起披伏,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会持续不断地在校园内响彻下去。直到七大姑八大姨都给挂了红,家长们才会众星捧月般簇拥着被被面裹成粽子的孩子往家走。出了校门,步行的步行,开车的开车,真是车水马龙好不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