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排考场之前,王校长召集大家开了个短会。首先学习了学区下发的考规考纪。本来这些考规考纪跟以往也没啥新变化,大可不必逐条学习,可考虑到我是个新人,为我着想王校长还是带领大家重温了一遍。
在念完监考教师职责这一条后,王校长特意强调说:“各位下去监考时都多操点心,认真把考生的姓名及考号核实一遍,不要因着自己的一时疏忽被罚了款。另外,去了都尽点责,不要当老好人,你对别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当然,也不要太过分,都是一个屋檐下的,让人背后说三道四也就不好了。”
接下来又念到留校教师职责这一条,王校长特意停下来对留校的赵老做交代:“既然学区不让留校教师进考场,你老就不要进了,万一被学区领导撞见,让人说话二十四个划不来。”
领导给自己打了预防针,赵老及时表态说:“你就让我进我也不进了,我都快退休的人了可不想晚节不保。”话说完,记起一件事又做请示,“不让进考场,监考老师要喝水咋办?”
王校长想了想说:“你把暖瓶和口杯送到门口就行,喝水监考老师自己倒。”
考规共有十条,条条都措辞严厉。要说严厉到什么程度,最后一条写得明明白白:监考教师若出现上述任何一条违规情形,将处以五百元的罚款并取消当年评优晋级的资格。
考规学完,王校长对考场设置做了安排。根据学区下发给我校的考场数,我校共设四个考场,一个年级一个考场。穿插要求是,二四年级穿插,一三年级穿插。
最后着重强调一点,穿插学生要讲求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考试,要灵活多变,不能被监考老师的气势所吓倒。
校长最后的强调无疑是一种暗示。暗示什么?老师们自是心知肚明。
王校长安排完,李主任把打印好的学生考号分发到我们班主任手中。之后,老师们积极奔赴各自班级穿插学生去了。我也不例外,出门时,李主任特意交代,要我先去排座位,他稍后去看看。
依据优差搭配的原则,学生很快穿插完,剩下的该是点拨学生了。由于我是第一次做这件技术含量很高的活,所以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道难题。不过再难我也要迎难而上。在我围绕考试讲了一大堆铺垫的废话后,我终于说到了正题。
我说:“明天的考试同学们一定要大胆,要发扬自己考好别人也要考好的精神,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我说完,发现自己的讲话没有得到下面学生的共鸣,便问了一句:“我说的话你们听明白没有?”
只见下面同学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然。我反思,我刚才的话是不是过于含蓄了,一想,确实如此,以二年级学生的理解力是很难理解我那番话的真谛的。
我决定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再做动员。我想了想又这样说:“我说的大胆就是要你们灵活点,不要学习好的同学卷子答完了就自私地把卷子盖住不让后面的同学看。”
这一次,我看到同学们的眼睛里有了色彩,其中张鹏同学用其行动替我把心中的所思所想给诠释了出来,他说:“周老师,我答完了把卷子斜一下,让后面的王大发看。”
此言一出,我是感动万分,终于张鹏同学将我心里想说嘴上说不出的话说了出来。这样的良机我岂能错失,我赶紧说:“就这样,这就叫互相帮助。你们都要向张鹏同学学习。”
之后,学习好的同学纷纷向我表态要帮助学习差的。看到目的达到,我是欣慰之极。我自认我的点拨工作到位而不失风度。可在李主任面前,我终于领教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李主任到教室里巡视了一圈,对我的安排基本满意。不过也稍作调整,那就是把王大发和刘大龙分在两个考场里。看到我神情疑惑,李主任为我解开了心中疑问。
他说:“如果把这两位放在一个考场,万一监考过严的话,两个人不就都完蛋。分开,保险系数大一些。”
听此良言,我不得不佩服李主任的深谋远虑。这就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的深刻道理呀!
再看李主任的考前动员,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采用欲擒故纵法。他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明天怎么考试吗?”
“知道!”学生齐呼。
他便把王大发叫起来问道:“你明天打算怎么考试?”
王大发吸起摇摇欲坠的鼻涕说:“我好好考。”
李主任又问:“好好考到时候写不上字怎么办?”
王大发显然被这个问题难住了,杵在那里大眼瞪小眼。
李主任又把同样的问题转向刘大龙,刘大龙想了想说:“我写不上我看前面和后面同学的。”
李主任一听回答到位,立刻展开第二个问题,他问刘大龙前面的学生:“刘大龙要看你的卷子,你怎么办?”
这位学生乖巧地回答:“我会把卷子斜一下让他看。”
回答对路,李主任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对同学们说:“听到了吗?明天就这样考。”
安排完二年级的学生,我到三年级教室去看。看到同学们早按优差顺序安排妥当。可见大家战术一致。小张问我这样安排行吗?我说可以。小张说要没异议的话她写名单去了,我再给学生叮咛几句。
小张出门,我顿感压力全无,我可以光明正大地点拨我的学生了。至于如何点拨,方法我都想好了,就采用刚才李主任那招欲擒故纵。可不曾料到的是,我一开口,学生便将我还未来得及说出口的话提前说了出来。
我说:“你们知道明天怎么考试吗?”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知道,互相帮助。”
这洪亮的声音一下子将一个隐晦的问题给公之于众,我顿感头皮发麻,有一种做了贼的感觉。见学生已达到如此水平,我也就无需画蛇添足了。看来,培养学生会考试这门功课早被我的同仁们做得炉火纯青了。
考试安排妥帖,差生给我造成的压力有所缓解,但一个疑问却留在了我心中。那就是老师们为什么要去这样做?在第二天的监考中,一位外校的老教师为我揭开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