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有很多难忘的事情,尤其第一次经历的事情大都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刘桂琴而言,她初为人师亲手做的第一顿饭就令她难以忘怀。
做饭,对于一个母亲早逝的农家孩子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在她上初二那年,母亲因车祸去世,家里就剩下了爹和哥两个光棍。为了能让自己的亲人吃上一口热乎饭,十四岁的刘桂琴开始学做饭。从不会到会,从会到轻车熟路。每逢星期天或放寒暑假,她都会走进灶房担负起这个三人之家的做饭重任。后来,哥娶了嫂子,她做饭才有主厨变成了副手。
提及嫂子,刘桂琴是一肚子的苦水要倒。第一年高考她落榜了,复读了一年,又差两分,本来她还想再复读一年,可嫂子不愿再花钱供她念书了。嫂子的真实想法是,她念书要花钱,即便考上大学还要家里供,供出来最终还是要嫁到别人家的。倒不如回家务农,呆个一年半载遇上门好亲事人就嫁出去了。这样自己不仅不花钱,还能收一笔彩礼。
当然嫂子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本来她就是个没文化的人,目光短浅也很正常。再说家里并不富裕,哥结婚还欠了债,供她上学确实存在经济困难。
不过对于她复读一事,爹和哥是支持的。他们都劝她再去复读,学费他们会去想办法。
家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出现斗争自是难免。哥要坚持,嫂子就和哥闹,闹到最后跑到娘家不来了,而且扬言哥要供妹子读书两人就离婚。
在这种局面下,为了不让爹和哥为难,也为了这个家着想,刘桂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复读的打算,认命去走这条嫂子为她规划的人生之路。可她认命爹没有认命,爹的想法是,既然女儿复读的路行不通,那就给女儿谋个差事干,总之不能让她白上高中。
一天,爹专门到乡上找了他当兵时的战友,也就是现任乡长。原本爹是想让战友给女儿在乡政府寻个事干。可过了几天,战友回话给他,乡上没办法安插,想干的话去当个民办教师。爹一寻思,当个民办教师也行,起码在家不受气。本来他跟战友说好要留在本村学校当老师的,可谁知开校后,乡上的专干把刘桂琴分到了二十里路远的外村小学。爹当时就去找战友,战友给他的答复是本村学校包括附近学校都满员,唯独那所小学差人,让他闺女先去干着,碰到合适机会再往近处学校调。战友话已至此,爹只好回去给女儿做思想工作。刘桂琴理解爹的苦衷,遵从了爹的意愿,从此踏上了民办教师这条艰辛之路。
少年丧母的不幸生活早早让刘桂琴学会了做饭这门人生必备技艺,可没想到,到了用武之地,她这顿教师生涯的开锅饭竟难倒了她。
由于灶房是公用的,这就决定了刘桂琴和两位男老师这两个团体做饭得有个先后顺序。两位男士倒也颇具几分绅士风度,秉承女士优先的中华美德让刘桂琴先做。但刘桂琴深知自己资历尚浅,一再谦让前辈。最后达成共识,中午饭由两位男士先做,下午饭则由她先做。早饭他们都是不做的,谁起得早烧一壶水。喝水,吃自家带来的干粮,这就算早饭了。
自己今天的这顿饭该怎么做?刘桂琴心中早有谋划。那就是在两位男老师占据厨房之际,她可先在自己宿舍做好和面切菜之准备。等到战友让出阵地,她进入直接动锅。
熟不知,计划不如变化。今天她进去,炉子里的柴火已经落败。她赶忙折了几根柴火丢进炉膛里补救,可不知怎么回事,炊烟不往烟囱里冒,直往屋里窜。呛得她一阵咳嗽逃出了门。
两位男老师见状,搁下饭碗去瞧个究竟。回来说是忌风。其中一位还开起了玩笑,说你一定没拜灶王爷吧!灶王爷捉弄了你一下。玩笑归玩笑,两位男老师还是给她指点了迷津,让她过一会再做。
过了一会,烟是不往里窜了,可火不行,害得她眼瞅着好端端一锅饭给做成了夹生饭。
总结第一顿饭做失败的原因,刘桂琴认为根源在于炉子。学校灶上的炉子是烧煤的炉子,说白了是为用煤设计的。但由于上一年的余煤烧完了,老师们现在做饭只能靠柴,而烧柴这效果自然会差。另一个,刘桂琴家里用的是柴灶,柴灶是专烧柴不烧煤的。这样,她把烧柴灶的经验用到烧煤的炉子上,自然会不奏效。不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刘桂琴汲取教训摸索着用了几天,饭终于能按时按点吃上了。
当然,这种用柴做饭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冬季的来临,用煤做饭的模式又会迎来。因着自己宿舍里有了火,她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炉火做饭了。在自己的房间里做饭显然方便了很多,不用找柴,也不怕烟熏,更不受时间限定,自己想什么时候做都可以。不过这种令她青睐的模式不会延续太长时间。到了四月头。这时,学校分给每位老师的煤会用光,做饭地点会再次转移,用煤模式又会回到用柴模式。
经过了这两种模式的轮回交替,刘桂琴这饭是吃上了,可你要说伙食怎么样,那答案只能是不怎么样。能填饱肚子对她来说已是最大的奢望了,对此,她可是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断顿挨饿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