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不知不觉王学成已在三尺讲台上坚守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时间里,他的人生经历了黑暗与光明,痛苦与欢乐,矛盾与决择。父亲的病故曾令他坚守讲台的信念一度动摇,但当时老校长的一句“人活着要有意义”将他留在了这三尺讲台上。至于自己面临的经济困境,也应了村主任说的那句话,困难是暂时的,挺一挺就会过去。随着代课老师工资待遇的有所提高,加上这两年庄稼地里的收成好,使得他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还清了所有外债。这个曾经大厦将倾的家庭又重新屹立了起来。
目前,对于整个家庭来说,王学成的婚姻大事已是头等大事不容耽搁。因为他已年满二十四岁,这个年龄在农村已是个拉响警报的年龄,再拖下去恐怕找起对象来就费劲了。
事实上在王学成当老师的第二个年头,病床上的父亲就张罗着给他说了门亲事。可他以年龄还小给拒绝了。父亲去世,母亲又旧话重提,他又以家里有欠债为由再度拒绝。现在他年龄足够,家里的欠债也已还清,再推脱就说不过去了。这样他就面临了人生的第三次艰难决择。
第一次是为学业决择,他选择了回家当农民。
第二次是为事业抉择,他选择当代课老师。
这次为爱情决择,他选择了放弃一段维系四年之久的感情。
说起王学成一直拖着不找对象的原因其实就一个,他的心里装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高中时的同桌刘静。二人之间的这段感情始于两人在高中时建立的同桌友谊,后经四年之久的书信往来,现如今已形成两人相爱的事实。
爱情始于心动,王学成的心动就来自刘静跟他同桌时留给他的那份美好印象。开朗的性格,文静的外表,纯洁的心灵,这些都构成了王学成的情窦初开。当然,对于刘静来说,王学成朴实无华的品格与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对她也是一种吸引。两个彼此有着好感的人,又有着志存高远的共同理想,两颗年轻的心能碰撞出爱情的火花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命运弄人,就在两个年轻人的心里悄悄播种下那粒爱情种子之时,王学成的辍学让这份近在咫尺的情分变得遥不可及。他一度作出了斩断情丝让那粒爱情的种子干渴死亡的决定。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刘静的不离不弃如一场场春雨浇灌着他心间那粒濒临死亡的爱情种子直至生根发芽。一场得以延续的同学友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演化成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自打那天操场一别,王学成和刘静再无联系,他原以为两人再也不会见面了。可直到一个星期后的一天,刘静和他的班主任老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他感到一度被自己关闭了的心扉又一次被打开。
刘静是陪老师来劝返他回校上学的。不过班主任老师在实地查看并了解了王学成家里的情况后,放弃了要做思想工作的念头,只丢下一句,太可惜了!
走时,王学成去送。一路上,老师在前面走,他和刘静并肩在后面走。
你还好吗?刘静先开了口。
还行,农民嘛,就这样!他自嘲了一句。
两人在沉默中又走了一段,这次他开口。
你学习怎么样?
还可以,就是觉得你不在身边学起来没劲。
又是一段沉默的路程。
她说,你怎么不给我写信?
还没想好写什么,他说。
一直到了公路边,他们再无说话。临上车时,刘静大方地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说握个手吧!
王学成伸手相迎,也为刘静送上了一份诚挚的祝福。他说,祝你金榜题名!
谢谢!刘静感到心里一阵酸楚。
记得给我写信!走时,刘静的眼睛已湿润。这已是她第二次对他说这样的话了。
回去,王学成不断问自己,你已经是个农民了,你还心存非分之想,快醒醒吧!为了不让那颗埋在心底的爱情种子生根发芽长出枝干来,王学成强迫自己来忘掉这段刚刚萌芽的感情。但他要忘记不等于另一个人要忘记。在高考前,刘静给他来了一封信,主要询问他的生活近况。出于礼貌他回了一封信,询问了她的学习情况。再后来,刘静考上大学又给他写了一封信,他也回了一封。至此,两人开始了通信,这一通就是四年时间。
在刘静上大学期间,她差不多每月要给王学成写一封信,而他每封信必回。信的内容大体不变,她写她的大学生活,他写他的学校生活,但里面隐含的情感却在一步步升华。
三年后,那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而这个捅破窗户纸的人就是刘静,当然也只能是刘静。
在两人这层感情的窗户纸没被捅破之前,王学成的内心是相对平静的。毕竟通信只是同学友谊的延续,他可进可退。而一旦捅破,性质就变了,继续写信可就成了有意识的恋爱了。这给王学成带来了压力。
在他看来,他们可以彼此相爱,爱情也可忽略门第之分,但不能不考虑现实问题。她的未来在城市,而他在农村,两地相隔这是一道阻隔在他们美好爱情之间的最大屏障。正因为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在刘静给予他的那份炙热情感面前深感不安。不安使他处于进退两难之地。退,对于一个向往爱情的热血青年来说,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他面前他岂能半途而废。进,可那是一条看不到光明的路。思来想去,他采取了以守为退的策略。如果自己不主动出击,刘静失去耐心退出最好,若不退出他就理性对待,反正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冲动毁了刘静的前途。但感情就是这样奇怪,他越是防御,她进攻得越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