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期待地说道:“启禀主公,我军是否可以劝降高干及部将谋臣?”
张烨眼神看向众人,意味深长地说道:“诸位,你们意下如何?”
张燕道:“高干出身陈留高氏,才志弘邈,文武秀出,不是一般的二世祖。父亲是蜀郡太守高躬,舅舅是袁绍。公元191年,高干在舅舅袁绍的授意下劝说冀州牧韩馥,逼其出让冀州牧给袁绍。公元193年,袁绍任命高干为并州刺史,奉命治理并州有六年之久,治绩卓越。”
眭固道:“高干在并州的治理功绩也是可圈可点的,袁绍的大军的粮草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高干支持的。高干执政期间,他呼唤堂弟高柔到并州,并招致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现在镇守并州州牧府所在的太原郡晋阳城的就是高柔。我军如能劝降高干,高柔也会降,其他郡县也会望风而降,我军就能得到整个并州!”
张燕继续道:“不过高干乃袁绍的外甥,现在袁绍如日中天,劝降高干及其部将并不可取也。”
并州一直以来都是汉代的戍边区域,地广人稀。治所在晋阳,辖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云中郡、定襄郡、雁门郡、朔方郡、五原郡、上郡九个郡国。相当于今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北、陕西的部分地区。
汉光武帝希望北方游牧民族能为大汉戍守边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南匈奴和乌桓对朝廷的频繁征召和压榨越发不满,开始公然反叛,连同境外的鲜卑、羌人不断蚕食并州的土地。
到了汉灵帝时期,并州的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五郡,都已落入胡人之手。
并州之地在当时算是边陲苦寒之地,人口并不多,远远比不上繁华的中原之地,故而士大夫和世家门阀都看不上这个地方,在知识垄断,书籍昂贵的三国时期,没有士人阶层的青睐的结果就是导致并州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即便是当地的大地主也大多只是识字的程度,更遑论当地的百姓了。
但并州人却有着中原人所不具备的一点,那就是民风彪悍,每个人都十分崇尚勇武,正是有着这些血气十足的大汉边境子民,才能以不足百万的人口将人口多达五百万,控弦之士高达一百万的鲜卑、匈奴等胡人侵略者牢牢地挡在边境线上。
可以说,正是幽州、并州等边境苦寒地方的百姓和将士用生命和热血一次次反抗着胡人的入侵,才有了三国群英逐鹿天下的舞台,才有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朝廷任命丁原出任并州刺史。丁原有武勇,善骑射,手下网罗了吕布、张辽、张杨等一批猛将,组建的并州军也是天下强兵,本有可能挽救危局。
但不久后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召丁原带兵进京谋诛宦官,使得并州局势变得越发动荡。
除太原、上党外,其余郡县大都脱离了中原势力的掌控。
也就是说高干之前在并州实际控制的只有太原郡和上党郡,其他郡县已被羌胡和鲜卑攻占,而且太原郡和上党郡也是岌岌可危,羌胡和鲜卑虎视眈眈,这也是此时高干不愿出兵,即使出兵也是慢吞吞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高干投降,依然担任并州刺史。公元205年,高干复叛,兵败被杀。
张烨沉吟片刻,思索再三,沉声道:“高干其人反复无常,即使我等说服他归降,他现在投降不过是迫不得已,一旦有了机会肯定会再起反叛。只有等我军有绝对的实力碾压他的时候,他绝对会死心塌地的追随我等!吕布小儿也是并州人,不过已死。而在徐州的高顺和张辽乃是并州人士,此二人前来,我军定能重建并州铁骑,而且能将并州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
张松建议道:“现在并州军已经被我军击溃,并州下辖的各郡县守卫较少,我军不如弃守冀州魏郡的荡阴县和安阳县,通过司州的河内郡鹤壁县,再过林虑县进入并州的上党郡,再将已进入河内郡鹤壁县的黑山军大部分人马在鹤壁县构筑第一道防线,抵挡袁绍的进攻。等袁曹大战落下帷幕,我军可伺机坐收渔翁之利也!”
张烨大悦道:“子乔之言甚善,就依你之见布置下去!”
原本趾高气昂的袁绍,听到高干十万大军被陈宫率军突袭而兵败导致全军覆没的消息,且外甥高干也被俘虏,恼羞成怒,要调转枪头对向陈宫,不过被手下的谋士劝住。
谋士郭图沉声道:“启禀主公,陈宫之流,不过外伤尔,不碍事;曹操才是我军的心腹大患,不得不除之而后快。”
审配继续道:“现在并州兵力空虚,陈宫必派人攻打占领经营之,主公不若给予并州北部的羌胡和鲜卑各头领财物和粮草,诱其攻打陈宫,让陈宫首尾不得兼顾,我军西方可暂时无忧也,待收拾完曹操,我们再将大军转过头来让陈宫死无丧身之也!”
此时,沮授站了起来,大声怒斥审配道:“审正南你这个卑鄙小人,大汉成立以来,北方羌胡和鲜卑寇边频繁,多次掠杀我大汉子民,羌胡乱兵所到之处残害的百姓家破人亡。现在你竟然要主动给羌胡财物和粮草,助其侵占我大汉领土,杀我子民,汝乃千古罪人也!”
审配反驳沮授道:“此不过权宜之计也!公与何必认真!”
郭图见状,平日对沮授的不满现在显现出来,大喝道:“启禀主公,正南之言甚善,公与危言耸听罢了!”
袁绍打心眼里是看不起曹操,为了打赢曹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于是说道:“那正南和公则就负责此事!”
“诺!”郭图和审配作揖道。两人同时用挑逗的眼神看向沮授。
之前袁绍对沮授和田丰爱戴有加,颇为重用。后因沮授和田丰屡次公然反对袁绍发动对曹操的战役,导致袁绍对两人失去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