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淡化儒学的概念(求银票)
玄驹2025-07-28 18:383,794

  张烨特意让士兵穿上大红的披风,让这些护卫试卷的士兵充满仪式感。

  护送试卷的士兵专门挑选并且训练过,大概如后世护送国旗的仪仗队一样,这场面让学子看了也都种自豪感。

  这庄重的仪式也让学子感觉到重视,如此重视,对结果他们也会比较能接受。

  “请考生入场,不得喧哗,不得带违禁物品。”

  等护送考卷的士兵到达之后,开始开放考场,让学子进入。

  进去之后他们并不是马上到各自的座位上,而是先集合一下。

  到了考场内,里面是用简单的围绕围起来,外面有士兵站岗。

  “我是这里的考官,考试期间,不得说话,不许走动,时间一到,不许答题,有问题举手问当场的考官...”

  进入之后,简单的宣布一下考场的纪律,然后让他们进场。

  “那是蔡大学士,没想到蔡大学士会来做我们的考官,今后我就告诉别人,我是蔡大学士的门生。”

  “你太晚来的,这次总考官是张烨章大人,副考官是蔡大学士,许劭大人,还有郑公他们三人。”

  “啊,这样啊,我早就来了,只是到了之后一直在读书,没关注外面的消息。”

  “是郑公。”

  “许劭大人也来了。”

  张烨让几个副考官到下面的几个考场去巡视一下,他们是大佬,名望十分巨大,可以镇住一些人。

  几个大佬巡视,当然被大量的学子认出来。

  “原来他们是总考官之一啊,这我就放心了,来的时候一直害怕徐州会偏袒徐州的学子。”

  “蔡老、郑老、许劭大人,他们都是海内名儒,一定会公平对待。”

  “对这次考试十分期待啊。”

  “要是能考上,定能立刻名扬四海,回去之后受到各方重视。”

  “我马云璐女扮男装来参加考试,要让你们看看,公平竞争,不输男儿。”

  还没考试,考生都充满了期待,他们好多人已经准备了快一年,就是要在这里一鸣惊人。

  一年前,徐州公布了考试内容,马上就掀起了惊涛骇浪。

  很多人批评,因为所谓考试,四书五经竟然考那么少,而注重考试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有一些策论等。

  这让一些一辈子研究儒学的人大骂起来。

  因为这方面就不是儒学擅长的部分,反而是其他学派的学说讲的比较多。

  张烨他们开设学院,也从来没将儒学当成唯一的学说,虽然儒学还是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其他学派也一起教学。

  而且最近,大汉大学竟然慢慢的在淡化儒学的概念,取代的是国学。

  国学中,儒学依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很多其他学派的学说也参杂进去。

  这让很多儒生更是非常抵制。

  不过抵制了一年多,这次来参加考试的,依然超过了十万人。

  考生进场,坐到了自己位置上。

  “大家请看,这试卷是密封的,印章跟印泥都是完整的,请大家检查一下。”进去之后,考官将试卷拿出来,然后在考场走了一圈,让他们看到试卷是密封的。

  “真的,这竟然是密封的。”

  “这是怕有人泄密。”

  “如此安排,十分合理。”

  这个时候考官说道:“请大家安静,检查自己的笔墨,将笔墨准备好。”

  “这试卷,从一开始就严密保护,徐州保密分为几个等级,这试卷可是最高等级,泄密着可是要被判死刑的,出试卷的,印刷试卷的,一直被隔离开,只有考试过了之后才被允许出来。”

  考官如此一说,众人唏嘘,原来徐州准备那么完善。

  分发试卷开始,早上考的便是儒学。

  而徐州这边考的国学,国学包括其他学派的学说。

  “嘶,这考试题目有意思,有意思。”

  “默写那么少,就几题,我在私塾的时候,先生大部分都是默写。”

  “咦,这题目,论述孟子‘仁政’的主要内容。如此出题,倒是没想过,不过有趣。”

  “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舍生取义’,这还能自己理解?不是先生教的吗?怎么成了自己理解?”

  等考生拿到试卷之后,可以说是众生百态,有些兴奋,有些直接傻眼了。

  一些只知道听先生的,只知道背书的,这个时候连理解题目都费劲。

  一些喜欢思考的,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将自己平常所思考的问题写出来,不管对不对,他们算是找到了可以表达的地方。

  还有一些是四十多岁的老先生专门来参加考试,就是为了弄明白这徐州是搞什么名堂的。

  有人看了考卷之后,大闹起来,认为这是侮辱了先贤,很多问题只能一个答案,而他们出试卷竟然让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当然,这部分人不多,都被士兵直接拉出考场。

  第一场考一个时辰,试卷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很多需要考生琢磨。

  张烨开科考试,自然是为了挑选自己有用的人才,而不是找一些只会死读书的儒生。

  第一场考试对徐州学子并不算很难,他们平常教学就是这样。

  但是对其他地方的考生来说有点困难,因为他们更重要的是背书,理解也是从字面理解,然后再理解先贤们的解释,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见解。

  碰到这种分析题目,自然就不擅长。

  第一场考试就一个时辰,也就是后世的两个小时。

  这不像历史上的科举考试,考生要在里面住几天。

  出来的时候,考生有些面带喜色,但更多的是眉头紧锁。

  他们不知道自己考的好不好,第一次见识这种试题。

  以前他们读书,哪里需要考试,老师看学生学的好不好,就课堂上问些问题,给点评价。

  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考试,很多私塾也不会考试。

  私塾中,老师该教的教一下就不管了,然后学生问问题还特别高冷,懂的就卖弄一下,不懂就打发走。

  古代教学,是极力压制学生独立思考的。

  但是这份试卷,很多就是要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考试结束之后,在外面就搭建了很多临时帐篷,考生可以在那吃饭,然后可以休息,要离开也行。

  这一天,整个下邳周围都不能随便往来,百姓不让进城,城内的人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路线上可以行走。

  但是没有人会抱怨,在他们看来,今天十万的读书人考试,那是天大的事情。

  考场周围是没有百姓围观的,没有大量的人群,考生又被分散成很多很多的方块,所以早上考试结束之后,并没有出现大的乱子。

  少数的捣乱分子直接被士兵扔出去,然后收缴了考生凭证,今后的考试也被想参加,想捣乱都不行。

  考生得到很好的休息,他们吃饭也不用愁,考试期间,徐州管的伙食还是不错的。

  下午开始,这次考试达到一个半时辰。

  一个半时辰,对考生也是不小的压力。

  徐州的考生已经不考国学,而是考数学。

  数学一直是徐州的重点科目,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张烨从一开始就十分的重视。

  如今数学的领域出了几个大师,让他们领衔研究几个课题,不断开拓数学领域。

  徐州考试考数学,而其他考生继续考国学。

  这次不仅仅是儒学,以儒学为重点,百分八十是儒学的一些问题,而其余百分二十是其他的学派。

  考试开始,这次国学考试再也没有默写。

  有的是分析题,出几个问题,让考生分析好坏。

  有些是论述题,对一些学术争论的问题让考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最后则是如后世语文一样,要他们写一篇文章。

  写作文,全面考察学子的知识。

  这一考试方式再次颠覆了很多学子的学识。

  那些只会背书,照搬书籍头头是道的人,注定会被淘汰掉。

  而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将会脱颖而出。

  开科取士,就是这样。

  一天的考试结束,考生鱼贯而出。

  “最后一道题太难了,让我写一篇数百字的文章,我较劲脑子也写不出来啊。”

  “以前从来没有写过,还真是难,不过平时看的文章挺多的,还是能写出一些来。”

  “哈哈,你们平常可能只看四书五经,我平常也常常看大汉大学出版的书籍,里面不仅有学生优秀的文章,蔡大学士、郑公和许劭大人也会发表很多文章论述问题。”

  又是一场考试结束,这次很多考生又再次被刷新了一遍观念。

  死读书,读死书,在徐州是行不通的,不会灵活运用,你书背得再好也没用。

  考试结束之后,各种情报就飞速的向其他地方传递。

  前来考试的,自然有很多别的势力的探子。

  这些张烨也无所谓,让他们将考试内容传回去。

  这些张烨不会保密,甚至考试结束之后考卷还会公开。

  有了第一次考试之后,这张烨完全可以引导天下读书人。

  让天下的读书人向实用,多方面发展。

  儒学注定被改造的,考试是一种方向标,我考什么,你们就去读什么,这是最实用的。

  张烨有意争夺天下,就应该将天下人都看成他的臣民,让他们更早的开始学习多种知识,将来才有更多的人才。

  第一天考试结束之后,张烨召集了第一次会议。

  这次议事的有二十多人,都是负责这次科考的相关人员。

  “考卷收上来之后马上进行密封阅卷,加班加点,尽快完成。”张烨首先说道。

  相关负责人员自然会去做,张烨接着说道:“今日考试还算顺利,各考场虽然出现一些捣乱的人,但是没有照成很大的影响,考试还算顺利...”

  “主公,我们还是发现了很多探子,有人还想故意纵火,不过他们靠近不了就被我们发现了。”

  张烨深思了一会儿后说道:“军队巡查范围可以扩大些,另外对考生检查也严格一些,主要是不要让他们携带无关的物品,在考场里面多布置一些士兵,出现问题,迅速处置。”

  大部分都是学子,闹不出太大的动静出来。

  张烨就召开了半个时辰的会议,然后让他们去准备。

  第二天,考试继续。

  这次考察的重点将是策论方面。

  当然,对徐州的学子又完全不一样,他们还有许多科目,比如地理、物理等其他学科,但是这些杂合在一起考试。

  这不是高考,是要考公务员,这些可以作为常识来靠,不是升学。

  而策略方面,会设置一些具体问题,让考生去处理。

  徐州并不会设置大的问题,比如国家大事,国家战略等方面。

  更多的是考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比如一个地方发生灾荒,提供你多少资源,你应该怎么分配怎么处理。

  另外,一个县发生灾荒,作为县令应该考虑会出现多少问题,而应该如何解决。

  还有,如何组织好春耕,秋收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这些很多都是实际困难。

  很多学子懵逼了,他们以前是高高在上的读书人,没干过活,甚至很多生活常识都不懂。

  比如有考生答发生灾荒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他竟然回答应派出军队将他们都抓起来,免得发生叛乱。

  还有考生回答,应该将他们都发配到其他地方去,让他们去干活,这样就不会起来造反。

  如此奇葩的答案都会出现,可见古代很多读书人就是废物。

继续阅读:第135章女扮男装来科举(求银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穿越三国之盗尽天机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