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清晨时分。
群臣齐聚于金銮殿,准备上早朝。
李明姝坐在龙椅上,神情极为不悦,冷冷道,“户部尚书郑谦何在?”
郑谦急忙走上前,恭敬道,“臣在!”
“郑谦,朕昨夜看了你批复的一份奏折。”
李明姝冷声道,“蒙山知府凌宁,向朝廷申请银两,供回乡的难民安家所用,你为何不允?”
“莫非因为你与凌宁有隙,所以便以权谋私,公报私仇吗?”
郑谦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苦着脸道,“陛下,臣冤枉!”
“并非臣故意不拨银子给凌大人,而是现如今国库内,确实无钱可用了。”
“为了抵御北狄、南蛮、东夷三路蛮夷的入侵,朝廷刚刚拨发了七千万两银子的军费,甚至粮饷都还在筹集。”
“此外,江南各地旱灾频频,数十名官府请求赈济,朝廷又不得不拨发了两千多两银子的赈灾粮款。”
“近来我大玄各地,本就天灾频出,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朝廷的银两也是捉襟见肘。”
“现如今即便是刮遍整个国库,也凑不出一百八十万两银子给凌大人啊。”
听闻此话,李明姝咬了咬牙,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怒意。
大玄南七北六十三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怎么可能会捉襟见肘?
分明是其中绝大多数的财富,都落入的世家大族,以及贪官污吏的口袋中。
这些蛀虫啃食着大玄的根基,喝着士兵百姓们的血,现在却跑到自己面前哭穷。
李明姝第一次觉得,自己这个皇帝竟然如此无力。
如果她有神明的力量,绝对直接一巴掌拍下去,将所有世家大族和贪官污吏,全都拍成渣渣。
见李明姝面露愠怒之色,郑谦战战兢兢跪在地上,根本不敢抬头。
这时,王铮文走上前打起圆场。
“陛下,郑大人一向做事勤勉,他既然都说拿不出银子,足见现如今国库确实已经极为空虚。”
“现如今大玄三方正面临战事,就算真的还能筹集到银子,也应当优先发放给前线将士。”
“再者说,凌大人不过是管蒙山府区区一府之地,何需整整一百八十万两银子来发放安家银?”
“请恕老臣直言,若是朝廷真的将银子拨给他,只怕其中有一大半,都要落入凌大人的私囊啊。”
面对王铮文的诬陷,秦儒、包德一、崔占元等人,顿时都面露愤然之色。
却偏偏又哑口无言,无法开口为凌宁辩驳。
他们也不是没当过地方官,区区一府之地,就算百姓全都跑光了,按照每户一两的安家银,顶多十来万两也就够用。
凌宁却一张口,就是一百八十万,属实是有些离谱了。
面对王铮文和郑谦一唱一和,李明姝顿时感到无比头疼。
正当她不知所措之际,秦儒走上前,恭敬道,“陛下,老臣有个主意。”
李明姝知道秦儒是自己人,顿时面露喜色,急忙道,“秦老请讲!”
“凌大人身为堂堂三品吏部尚书,却甘愿直降身份,前去蒙山府治理地方,已然是受了莫大的委屈。”
“现如今他向朝廷长了口,我等自然不能让他失望。”
“老臣建议,明日陛下于朝堂之上,设立一口大鼎,由满朝文武进行募捐。”
“就算筹不齐一百八十万两银子,至少也算是我们的一份心意。”
听闻此话,王铮文第一个急眼,冷笑道,“秦老,你身为当世大儒,天下文人之楷模,今日却用你的道德来绑架同僚们,有些不合适吧?”
“现如今国库空虚,满朝官员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谁能拿出闲钱来?”
“你自己愿意捐,想捐多少都可以,没必要慷他人之慨。”
然而,王铮文话音未落,一名老者站了出来。
正是礼部尚书宋善仁。
“陛下,臣赞同秦老的建议!”
宋善仁朗声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如今将士们在前线抵御异族,凌大人不惧刀兵,前往北凉受苦,我等却在京城享福,除了银两之外,也没有什么可以帮到他们的。”
“若陛下明日,在大殿设鼎募捐,臣一定第一个捐银子,以表对凌大人及边关将士的支持!”
宋善仁这个不参与党政的中立派,都第一个站了出来。
其他凌党的重要人物,自然也都纷纷表态。
包德一、秦君豪、崔占元等人纷纷上前,表示同意募捐这个王法。
王铮文见状,脸色变得比吃了苍蝇还难看,也不好再阻止,只得悻悻退后。
“好!”
李明姝顿时无比欣慰,朗声道,“既然如此,明日朕便在金銮殿上设一大鼎。”
“诸位爱卿,谁愿为国表一份忠心,皆可量力而行。”
“若是手头实在拮据,也无妨。”
“此次募捐,全凭自愿,决不强迫!”
……
次日清晨,群臣再次来到金銮殿。
连续两天上早朝,已经很多年都没有过。
今日来上朝的群臣,大多数怀中都鼓鼓囊囊,显然身上都带足了银两。
陛下虽然嘴上说的是自愿,但明眼人都清楚,今日的募捐,其实就是一场站队的博弈。
想要站到凌宁一边的,自然要带足银两。
而想站队王铮文的,自然是一分都不能捐。
至于其他一些中立的官员,为了借机向陛下表忠心,则也都或多或少带了些银子来。
来到金銮殿上,果然有一口偌大的铜鼎,立于龙椅前。
女倌红玉站在鼎旁,手中拿着一本簿册。
另外还有两名户部官员,拿着秤和算筹,负责记账。
见官员们来得如此之齐,连王铮文、郑谦二人也到场,李明姝面露欣慰笑容。
“看来诸位爱卿,皆是我大玄的忠臣。”
“既然如此,朕也不耽误各位的时间,直接开始吧。”
“遵旨!”
李明姝宣布开始后,礼部尚书宋善仁果然第一个走上前。
从怀中取出一包银子,交给红玉。
两名户部官员清点后,才将银子倒入铜鼎内。
“礼部尚书宋善仁大人,捐银一千五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