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灶”早在建国初埋下
余音2023-06-28 11:054,313

  到了任务区,一切比黄伟估计的还要严重。利比里亚分为土著黑人和美国黑人移民后裔两大族群,土著黑人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等22个民族。民族矛盾,特别是土著黑人和美国黑人移民后裔之间的恩爱情仇,是利比里亚动乱不止的一大原因。

  利比里亚,位于非洲西部,西南濒临大西洋。她是非洲历史最为古老的一个黑人共和国,也是历史的机缘巧合下,才意外诞生的国家。

  1783年9月3日,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美国终于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正式宣告独立。但是,独立之后,《独立宣言》所主张的“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但是,当政府一贯滥用职权、强取豪夺,一成不变地追逐这一目标,足以证明它旨在把人民置于绝对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等精神,并没有得到彻底施行。特别是在对待奴隶制问题上,南方与北方针锋相对,各行其是。

  为什么美国南北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美国北方的移民,大都是来自英国的政治、宗教移民,他们原本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标准,所以,多数北方清教徒反对蓄奴,自己也不蓄奴。而南方的移民主要来自英国下层社会,甚至是一些穷凶极恶的罪犯,这些人不懂得也不稀罕讲什么道德仁义,他们流落美国,完全是想混一口饭吃。最典型的是佐治亚州,当时,英国政府成立这个州的目的,就是为了把那些家庭穷困、需要救济的人移民出境,一方面给他们创造发财致富的机会,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沉重的财政开支。因此,这个州是奴隶制最坚定的捍卫者。

  1816年12月21日,美国殖民协会在位于北方的华盛顿戴维斯大酒店成立,前总统华盛顿的侄子、大法官布绍尔·华盛顿被推举为首任会长。当时,美国有200万名黑奴,其中的20万为自由黑人,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比较盘根错节,相互冲突时有发生。因此,该协会主张“奴役有止境”,黑奴的最终解放是不可避免的,但“黑人应该获得黑人的自由”,而不应跟白人混居一起,最好的选择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把他们送回非洲去,并在哪里创建独立的“黑人家园”,与白人拉开距离,分而治之。

  1820年1月,塞缪尔·培根牧师率领88个自由黑人移民,乘坐“伊丽莎白”号离开纽约港,顶风破浪,驶向非洲大陆,所有费用均由美国殖民协会善款襄助。他们携带了部分生产生活工具、小型机械、捕鱼用具,还有100支步枪、两门炮和12桶火药。到达塞拉利昂的弗里敦之后,他们继续沿着海岸线向东南方向行驶,边走边考察,寻找适合建立大本营之所。当他们到达了时称“谷物海岸”的利比里亚时,可怕的瘟疫迎面袭来,企图把他们赶尽杀绝。在短时间内,黄热病就夺去了3名白人和22名黑人的生命,其他人劫后余生,慌忙逃回了弗里敦。

  第二年,“自由帆船”号载着264名自由黑人抵达弗里敦,与第一批的幸存者汇合,鼓足勇气再次南下谷物海岸,并用软硬兼施的方式,“说服”谷物海岸一个土邦主皮特,将蒙塞拉多角附近的租借给他们,300多名美国黑人总算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12月14日,美国殖民协会又以价值300美元的烟草、朗姆酒、破烂枪支、镜子、床和衣物等,将100平方公里的蒙塞拉多角全部买下,建立了第一个自由黑奴定居点。为了纪念当时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Monroe,1758-1831,曾任美国第五、第六任总统),而将这块土地命名为“门罗维亚”(Monrovia,今译蒙罗维亚,现为利比里亚的首都)。后来,地域不断扩大,移民也越来越多。居民大都使用英语,而且,不少生活习惯与美国人相似。随着美国黑人的大量涌入,原本就对失去土地耿耿于怀的当地黑人开始反抗,移民黑人与土著黑人便结下梁子,矛盾难以调和。

  1824年,利比里亚(拉丁文意为“自由”)正式命名,意思是“自由之邦”;1847年7月26日,利比里亚正式宣布脱离美国殖民协会,建立共和国,人数较少的移民黑人却获得了该国的统治权。利比里亚因此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个真正的共和国。1861年9月22日,林肯总统颁布《解放黑奴宣言》,黑人从政治上实现了与白人同等权力,美国殖民协会的黑人移民计划也就无疾而终。此后,林肯政府正式承认利比里亚的独立。

  有资料表明,从1820年到1867年,在47年中,从美国移民到利比里亚的自由黑人有1.3万多名,仅占美国黑人总数的2.6%,占利比里亚总人口的2.5%。但是,移民黑人与土著黑人的矛盾却成为利比里亚和谐稳定的病灶,久治不愈。移民黑人后裔顽固地把持政权,对土著黑人采取了一系列歧视和不平等政策,直到塞缪尔•多伊(克兰族人)军士长领导16名士兵发动军事政变,才改变了这一政治格局。

  但是,因军事政变导致的国家创伤尚未痊愈,一场新的军事政变又接踵而至。2008年7月,在自己的博客(chenlaiyuan.qzone.qq.com)里,曾任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二等秘书的陈来元,在《一场流血政变亲历记》中回忆了当年的血风腥雨:

  1985年11月的一天清晨,我起床后习惯地打开了放在床头柜上的收音机。凝神一听,利比里亚国家电台正播出一条令人十分震惊的新闻:利比里亚武装部队参谋长奎翁巴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成功,推翻了国家元首塞缪尔·多伊领导的军政府。政变领导人奎翁巴将军向全国发表讲话,称多伊军政府是一个腐败政府,弄得民不聊生,它已不能代表人民,也不能继续领导利比里亚。因此,利比里亚的爱国军人起来将它推翻。奎翁巴将军还要求全国人民保持镇静,支持新政权,共同建设自己的国家。

  这次军事政变是利比里亚历史上的第二次军事政变,虽来得突然,但并非偶然。第一次军事政变发生在1980年4月12日。这一天,担任保卫总统府重任的军士长塞缪尔·多伊,率领手下16名士兵在总统府发动军事政变。他们冲进总统办公室,但面对他们平时十分敬畏的托尔伯特总统,特别是总统对他们实行软硬兼施时,多伊害怕了,后悔了,动摇了,不敢下手。正当多伊犹豫不决时,参与政变的士兵奎翁巴挺身而出。他对多伊和其他士兵说:“事已至此,只有一条道走到底,立即把总统杀掉,大家才有出路。如果今天放了总统,明天我们17个人只有死路一条。”在奎翁巴的提醒及其果敢精神鼓舞下,多伊终于横下一条心,下令开枪将托尔伯特总统打死。随后,多伊又通知平时与总统关系较密切的七八名部长到总统府“开会”。当部长们陆续到达总统府后,多伊立即将他们一一逮捕,随后押送到首都市郊的海边,绑在沙滩上的木桩上,开枪射杀。

  第一次政变轻而易举地成功了。鉴于奎翁巴在紧要关头砥柱中流,发挥了主心骨作用,故在政变之后,他就成了多伊军政府中的第二号人物,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指挥大权。开始两三年,多伊与奎翁巴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后来两人逐渐发生了政见分歧。主要是多伊专权腐败,贪图享乐,置人民疾苦于不顾;而奎翁巴则比较清正廉洁,想为人民办点好事、实事。对于多伊的腐败和奎翁巴的廉洁,我本人也有切身体会。例如:我在蒙罗维亚的一家汽车修理厂,就亲眼见过多伊乘坐的汽车是一辆黑色奔驰1000、三排座加长防弹轿车,其豪华程度令人瞠目;又听一名马来西亚商人说,他在利比里亚采伐木材,除向当地有关部门按合同付款外,还要在合同外向多伊夫人交钱,每采伐一立方米木材就要支付5美元。而奎翁巴确实比较清廉。当时,他贵为军政府二号人物,又掌管军队实权,可谓权倾朝野,但他举行婚礼却一切从简,悄然无声,连驻利比里亚的外交团也没邀请。事后,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刘溥让我给奎翁巴送去一件礼品。我记得是一幅画,用礼品纸包好后给他送去。我原以为他一定住在一幢豪华的別墅里,想不到他就住在军营一栋极普通的平房中,陈设也十分简陋。实际上,他平时都是和士兵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深受大家爱戴。

  奎翁巴对多伊的腐败日益不满,多次向多伊苦谏,希望多伊以国家大局为重,廉政爱民。但多伊不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有什么不对,对奎翁巴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我行我素,两个人的矛盾日趋激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军权在握的奎翁巴发动一场政变推翻多伊,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奎翁巴发动政变,得到了大多数军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他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只看到在首都他身边的军队一举拿下了广播电台,又包围了总统府,全国都知道他已政变成功,百姓万人空巷上街庆祝,而忽视了参与政变的军队尚未攻占总统府,特别是未能打死或活捉多伊,更未调集首都以外的军队前来增援,巩固政变胜利成果。他只忙于接受群众的欢呼,而忘记了立即采取措施,不给多伊组织反扑的机会。结果,被困在总统府内的多伊一面利用建筑物的优势,组织总统府卫队阻挡奎翁巴部队的进攻;一面以利比里亚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名义,向驻守在首都郊外巴克莱训练中心的部队指挥官下达命令,要他火速率其部队解救总统府之危,并重新夺回广播电台。驻守巴克莱训练中心的指挥官与多伊平日关系不错,加之多伊以高官厚禄许之,接到命令后,他火速率领自己所辖的两营部队直扑首都。首先以绝对优势兵力打败了守卫电台的政变部队,夺回电台,并在电台反复播放多伊在总统府预先录制好的录音讲话。多伊在录音中对全国军民讲,奎翁巴发动的政变已经失败,他自己安然无恙,仍是利比里亚的国家元首。他号召全国军民与政府站在一起,彻底粉碎这场政变。接着,巴克莱训练中心的部队又乘胜攻击包围总统府的政变部队。包围总统府的政变部队从广播中听到政变已经失败的舆论宣传,知道电台已失守,士气大受影响,在总统府卫队和巴克莱训练中心部队的内外夹攻下之,被彻底打垮。就这样,奎翁巴将军发动的这场政变以失败告终。重新坐稳江山的多伊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悬赏捉拿或击毙奎翁巴。三天后,一名士兵在一片树林里搜寻时,发现了饥渴难熬的奎翁巴,并开枪将他打死。

  多伊对奎翁巴痛恨到了极点,即使在奎翁巴死后也不放过他。据说,多伊将奎翁巴的尸体剁碎后,放到一口大锅里熬汤,让支持他粉碎这场政变的官兵每人喝上一口,一方面为他们壮胆,另一方面让他们以此表明与奎翁巴势不两立的决心。多伊的这一暴行,遭到国内舆论界和公众的严厉谴责。当时就有人断言,多伊如此残暴,将来不得好死。哪知这话果然应验。后来,利比里亚发生内战,多伊不但被反对派乱枪打死,连自己身上的阳物也被反对派一刀割了下来……

  1989年12月24日,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在科特迪瓦组织反政府武装,在查尔斯·泰勒(前政府总服务局局长)的领导下攻入利比里亚,内战的导火索由此点燃,一燃就是14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内战期间,利比里亚至少有25万人丧生,100万人逃离家园。直到2003年8月11日,前总统泰勒被迫交出政权,流亡尼日利亚,这场内战才宣告结束。

继续阅读:三、国旗成了护身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中国维和警察传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