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现代言情>回到成为恶毒前妻前,我被全家宠了>目录
第九十章 乡村餐饮示范点槐香居开张没几天,徐应怜就发现自己的右手腕肿得像个小馒头。
她轻轻按了按,一阵刺痛让她倒抽一口凉气。
连续几天抡大勺、揉面团,这双手终于提出了抗议。
窗外,孟寻洲已经在院子里劈柴,斧头落在木桩上发出有节奏的“咚咚”声。
徐应怜悄悄用左手系好围裙,不想让丈夫发现自己的不适。
今天预定已经排到了五桌,还有两个邻村要办满月酒的来商量包席的事,她不能在这个时候倒下。
“应怜,你脸色不太好啊。”吃早饭时,孟寻洲突然放下筷子,伸手摸了摸她的额头。
徐应怜下意识躲闪:“没事,可能是灶台边烤的。”
她匆忙转移话题,“今天县里供销社说要来考察,要是谈成了,以后能定期供应便宜的面粉。”
孟寻洲欲言又止,最终只是点点头:“我去送孩子,你少做点,别累着。”
等丈夫带着思源和念槐出门,徐应怜立刻用热毛巾敷在手腕上。
堂屋里的五张桌子擦得锃亮,新买的蓝白格桌布铺得整整齐齐。
她望着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深吸一口气。这是她和孟寻洲跑了三趟县里才办下来的,上面盖着鲜红的公章,写着“个体经营户徐应怜”。
“应怜!”王婶的大嗓门从院外传来,“我把酸菜给你送来了!”
徐应怜赶紧把毛巾藏到背后,笑着迎出去。
王婶挎着个沉甸甸的陶罐,身后还跟着她儿媳妇,抱着两捆翠绿的韭菜。
“哎哟,你这手怎么了?”王婶眼尖,一把抓住徐应怜藏在背后的手腕。
“没事,就是有点肿......”
“这叫没事?”王婶瞪大眼睛,“这都肿成发面馒头了!快去找李大夫看看!”
徐应怜摇摇头:“今天预定都满了,县里还要来人......”
“你这丫头!”王婶不由分说把她按在椅子上,转头对儿媳妇说,“去把李大夫请来,就说急症!”
不到一炷香时间,留着山羊胡的李大夫就来了。
他捏着徐应怜的手腕看了看,从药箱里掏出个小瓷瓶:“腱鞘炎。这药膏早晚各擦一次,三天别碰冷水,最好也别干活。”
徐应怜急得直跺脚:“这怎么行!饭馆才开张......”
“我来!”王婶一拍大腿,“我做菜是不如你,但打个下手总行。我儿媳妇也能来帮忙,她包的饺子在村里可是数一数二的。”
徐应怜眼眶发热,还没等她道谢,院门外又传来脚步声。
赵家奶奶带着两个年轻姑娘走了进来:“听说应怜手伤了?这是我外孙女和她同学,在县里职高学过烹饪,正好放假回来,让她们帮帮忙。”
就这样,在徐应怜手腕受伤的这天,槐香居不仅没有关门,反而比往常更热闹。
王婶负责招呼客人,赵家奶奶的外孙女掌勺,她同学负责面点,其他妇女们洗菜切菜、端茶倒水,配合得井井有条。
孟寻洲中午回来时,看到的就是这幅景象:妻子坐在柜台后指挥全局,院子里飘着饭菜香,五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连门外都支起了临时桌椅。
“这是......”他惊讶地睁大眼睛。
徐应怜笑着晃了晃涂着药膏的手腕:“大家来帮忙的。”
她压低声音,“县里供销社的人刚走,定了每月供应五十斤平价面粉,还说要把咱们列入‘乡村特色餐饮示范点’呢!”
孟寻洲眼眶突然红了。他转身从包里掏出个纸包:“我去县里给你买了护腕,没想到......”
他环顾四周忙活的乡亲们,“咱们村的人真好。”
下午五点,最后一桌客人离开后,徐应怜坚持要请大家吃饭。
王婶却说:“你把手养好就是谢我们了!”
其他人也纷纷摆手,收拾好东西就离开了,只留下满院余香和洗刷干净的锅碗瓢盆。
夜深人静时,徐应怜坐在灯下记账。
今天虽然她没亲自下厨,但营业额反而比往常高了三分之一。孟寻洲给她换药时,突然说:“应怜,咱们得想个长久之计。你这样太累了。”
徐应怜叹了口气:“我也知道。可请人帮忙要开工资,咱们刚起步......”
“我不是说这个,”孟寻洲轻轻按摩她的手腕,“我在想,能不能把菜品精简下,做几个招牌菜。再定个营业时间,不能从早到晚都开着。”
徐应怜若有所思。是啊,这些天她总想着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结果把自己累垮了。
如果专注做好铁锅炖、红烧肉和几样家常菜,既省力又能保证质量。
“还有,”孟寻洲继续说,“我想跟校长商量下,把识字班调到晚上。这样白天我能帮你带孩子,你也能休息会儿。”
徐应怜感动地握住丈夫的手。
就这样,夫妻俩在灯下重新规划起槐香居的经营方式,直到月影西斜。
第二天一早,槐香居门口贴出了新告示:“营业时间:上午11点至下午2点,晚上5点至8点。每周一休息。”
菜单也精简成了两大类:每日固定的三样招牌菜和根据时令调整的特色菜。
令徐应怜意外的是,这样调整后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因为菜品质量更稳定而口碑愈佳。
她的手渐渐好了,但村民们养成了轮流来帮忙的习惯。
今天张家媳妇来包饺子,明天李家姑娘来做凉菜,仿佛槐香居成了全村人的事业。
一个月后的傍晚,一辆吉普车停在了槐香居门口。
车上下来几个干部模样的人,为首的自我介绍是县里商业局的周科长。
“听说你们这儿饭菜很有特色?”周科长环顾简朴却干净的堂屋。
徐应怜紧张地擦了擦手:“都是家常菜,您看看菜单......”
“不用看了。”周科长笑道,“把招牌菜都上一份吧!”
那一顿饭,周科长吃得赞不绝口,特别是对铁锅炖里的玉米面饼子情有独钟,连吃了三个。
临走时,他掏出证件给徐应怜看:“我们正在选‘乡村特色餐饮示范点’,你们这儿完全符合条件!”
一周后,县里来人给槐香居挂上了铜牌,还带来了县报的记者。
徐应怜和孟寻洲穿着最体面的衣服,站在招牌下拍了照。
记者问他们有什么秘诀,徐应怜想了想说:“用心做菜,用情待人。”
那天晚上,等孩子们睡了,徐应怜和孟寻洲坐在院子里乘凉。
夏夜的星空格外明亮,萤火虫在槐树间飞舞。
“寻洲,你说咱们是不是该把屋子扩建一下?”徐应怜望着拥挤的堂屋,“现在客人多了,坐不下了。”
孟寻洲点点头:“我正想跟你说呢。木器厂刘经理说,可以用优惠价给咱们做十张折叠桌,椅子也能订做。”
“那钱......”
“放心吧。“孟寻洲笑着从怀里掏出存折,“我算过了,这两个月的收入除去开支,还剩六百多。加上你之前设计家具的分红,足够了。”
徐应怜惊讶地接过存折。她一直忙着灶台前的事,没想到丈夫把账目打理得这么好。
“怎么了?”孟寻洲察觉到她的情绪变化。
徐应怜摇摇头,靠在他肩上:“就是觉得,现在的日子真好。”
孟寻洲轻轻搂住她:“会越来越好的。”
就在这时,堂屋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这是上个月为了方便客人预定才装的,村里为数不多的几部电话之一。
徐应怜跑去接听,听筒里传来陌生的声音:“是槐香居吗?我们是市电视台的,想采访你们这个乡村餐饮示范点......”
挂掉电话,徐应怜站在堂屋中央,看着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示范点铜牌,还有她和孟寻洲与孩子们的合影,恍如梦中。
院外传来脚步声,是王婶提着篮子来了:“应怜啊,我做了些韭菜盒子,明天你热给客人尝尝......哎,你怎么哭了?”
徐应怜抹去不知不觉流下的眼泪,笑着迎上去:“没什么,王婶,就是觉得......有你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