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艺小说>现代言情>回到成为恶毒前妻前,我被全家宠了>目录
第八十九章 不如开个家常菜馆?月光如水,静静洒在收拾干净的院子里。
邻居们已经散去,只剩下几只空碗还摆在石桌上,映着斑驳的树影。
徐应怜抱着熟睡的思源和念槐,轻手轻脚地将他们送回里屋的小床上。
“这两个小家伙,今天可玩疯了。”孟寻洲跟进来,帮孩子们掖好被角,轻声笑道。
徐应怜点点头,目光柔和地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是啊,难得这么热闹。”
她伸手拂去念槐额前的碎发,孩子无意识地咂了咂嘴,像是在梦里还在回味那美味的晚饭。
回到堂屋,徐应怜开始收拾邻居们用过的碗筷。
当她拿起王婶用过的那个蓝边粗瓷碗时,一张折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从碗底滑落。
她好奇地展开,里面竟裹着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
“应怜妹子,手艺真好!这钱你收着,不能白吃你家的鸡。——王婶”
徐应怜愣住了,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那张带着体温的纸币。
五元钱,在这个年头可不是小数目,够买好几斤猪肉了。
她急忙翻看其他碗碟,竟在刘大爷用过的茶碗下也发现了两元钱,赵家奶奶的碗下压着三个鸡蛋。
“寻洲,你快来看!”她声音有些发颤。
孟寻洲闻声赶来,看到妻子手中的钱物,也是一愣。
他蹲下身,在石桌下的缝隙里又摸出几枚硬币和一小包用红纸包着的红糖。
“这是?”
“是邻居们留下的。”徐应怜眼眶发热,“他们都不愿意白吃咱们的。”
孟寻洲沉默片刻,轻叹一声:“村里人就是这样,宁可自己紧巴点,也不愿占人便宜。”
徐应怜想起王婶家那漏雨的屋顶,刘大爷那件补了又补的棉袄,还有赵家奶奶为了省电,天黑就睡觉的习惯。
这些乡亲们日子过得都不宽裕,却还是想方设法回报她的一顿饭。
“咱们不能收这个。”她攥着那些钱,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孟寻洲握住妻子的手:“明天我挨家挨户还回去。不过......”
他顿了顿,“乡亲们的心意你也看到了,他们是真的喜欢你做的菜。”
徐应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她想起晚饭时邻居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王婶说她这几年都没吃过这么香的炖鸡了,刘大爷更是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那种满足的表情,比她拿到设计合同时还要开心。
“寻洲,我有个想法。”她突然抬头,眼睛亮晶晶的,“咱们开个小饭馆怎么样?就在堂屋这儿,摆几张桌子,专门做铁锅炖之类的家常菜。”
孟寻洲眼睛一亮:“这主意不错!你手艺这么好,肯定有人来吃。再说现在政策也允许个体经营了。”
“可是......”徐应怜又犹豫起来,“两个孩子还小,我怕忙不过来。”
“这有什么,”孟寻洲拍拍胸脯,“我下课就回来帮你。再说,咱们可以从小做起,先接预定,一天就做两三桌。”
徐应怜的心渐渐热了起来。
她想起木器厂给的三千元,足够置办些简单的桌椅厨具。
而且如果能像今天这样,让乡亲们花不多的钱就吃上可口的饭菜,岂不是两全其美?
“那咱们试试?”她看向丈夫,眼中满是期待。
孟寻洲笑着点头:“试!明天我就去村委会问问需要办什么手续。”
夜深了,夫妻俩却毫无睡意,坐在灯下规划着未来的小饭馆。
徐应怜找来纸笔,认真地列出需要的物品:两口大铁锅、二十个粗瓷碗、十张折叠桌......
“咱们可以先用家里的桌椅,慢慢添置。”孟寻洲建议道,“食材方面,村里谁家有什么就买什么,既新鲜又便宜。”
徐应怜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我得给饭馆起个名字。”
“就叫‘应怜小厨’怎么样?简单好记。”孟寻洲提议。
“太直白了,“徐应怜笑着摇头,“不如叫‘槐香居’吧,咱们院里有这棵老槐树,香味能飘老远呢。”
“好名字!”孟寻洲拍手称赞,“等槐花开的时候,还能做槐花饼当特色点心。”
两人越说越兴奋,直到远处传来鸡鸣声,才惊觉天都快亮了。
“睡会儿吧,明天还要去还钱呢。”徐应怜打了个哈欠。
孟寻洲吹灭油灯,黑暗中,他握住妻子的手:“应怜,咱们的日子真的越来越好了。”
徐应怜在黑暗中微笑。
是啊,从当年那个绝望的雨夜到现在,生活就像一锅慢炖的汤,越熬越有滋味。
第二天一早,徐应怜刚把孩子们送去村口的托儿所,就看见王婶挎着篮子朝她家走来。
“应怜啊,昨天那炖鸡可真香!”王婶老远就招呼道,“我今儿特意起了个大早,去集上割了块五花肉给你送来。”
徐应怜连忙摆手:“王婶,这可使不得!我正要去找您呢,您昨晚留下的钱......”
“哎哟,那点钱算什么!”王婶不由分说把肉塞进徐应怜手里,“你不知道,我家那口子多少年没这么痛快吃过肉了,昨晚回去高兴得跟什么似的。”
徐应怜眼眶一热:“王婶,我和寻洲商量好了,想开个小饭馆,专门做家常菜。以后您和叔想吃了就来,我给你们成本价。”
“真的?”王婶眼睛一亮,“那敢情好!村里缺的就是个吃饭的地儿。你放心,我第一个给你宣传去!”
正说着,刘大爷拄着拐杖也来了,手里提着个小布袋:“应怜啊,这是我自家种的花生,炒了下酒最香。”
徐应怜刚要推辞,赵家奶奶又带着小孙子来了,篮子里装着刚摘的青菜。
不一会儿,昨晚来吃饭的邻居们竟都陆续来了,这个带把葱,那个拎条鱼,院子里又热闹起来。
“听说你要开饭馆?太好了!我家有磨好的玉米面,你需要就说一声。”
“我会做豆腐,可以定期给你送。”
“我儿子在县里肉联厂上班,买肉能便宜些。”
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徐应怜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她原本还担心生意不好做,现在看来,有这么多乡亲支持,还有什么好怕的?
中午孟寻洲从识字班回来,看到堆满厨房的食材,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是......”
“都是乡亲们送来的。”徐应怜一边整理一边说,“寻洲,咱们一定要把饭馆开好,不能辜负大家的心意。”
孟寻洲重重点头:“一定!对了,我刚从村委会回来,办个体营业执照的手续很简单,明天就能去县里申请。”
接下来的日子,徐应怜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去县里采购厨具,晚上熬夜设计菜单。
孟寻洲也没闲着,把堂屋重新布置了一番,又请木匠做了几张简易桌椅。
最让人惊喜的是,村里几个闲着的妇女主动来帮忙,有的负责洗菜切菜,有的帮忙招呼客人。
连七十多岁的李婆婆都说要来帮着包饺子,说她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
开业前一天晚上,徐应怜站在焕然一新的堂屋里,看着墙上挂着的“槐香居”木匾,心中百感交集。
这块匾是刘大爷让他在县里当木匠的儿子连夜赶制的,上面的字是孟寻洲亲手写的,朴实中透着几分雅致。
“紧张吗?”孟寻洲走到妻子身边,轻声问道。
徐应怜深吸一口气:“有点。但更多的是高兴。”
她转身看向丈夫,“寻洲,你说咱们这条路走得对吗?“
孟寻洲握住她的手:“只要咱们脚踏实地,用心做事,就没有不对的路。”
第二天天还没亮,徐应怜就起床准备了。
她特意穿上了那件蓝底白花的围裙,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院子时,“槐香居”的门板被正式卸下。
令徐应怜没想到的是,门外已经排起了队。
王婶带着老伴站在最前面,笑呵呵地说:“咱们可是特意没吃早饭来的!”
徐应怜的眼眶又湿.润了。她深吸一口气,系紧围裙,转身走向灶台。
铁锅已经烧热,菜籽油在锅里冒着细小的泡泡,葱姜蒜的香气很快弥漫开来。
这一天,“槐香居”共接待了六桌客人。
徐应怜做的铁锅炖、红烧肉、家常豆腐被一扫而空,连最后一点汤汁都被蘸着馒头吃光了。
更让她惊喜的是,竟然还有两桌是从邻村慕名而来的客人。
晚上打烊后,徐应怜和孟寻洲坐在灯下数着今天的收入。
除去成本,净赚了十五元八角!
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工人小半个月的工资了。
“咱们成功了!”孟寻洲兴奋地说。
徐应怜却摇摇头:“这才刚开始呢。”
她拿出一个小本子,认真地记下今天的收支,“我想着,等攒够了钱,先把孩子们的学费存起来,再给家里添置台电视机。”
孟寻洲笑着点头:“都听你的。”
他顿了顿,“不过最要紧的是给你买台新缝纫机,你那台老古董都快散架了。”
徐应怜心里一暖。
丈夫总是这样,最先想到的永远是她和孩子们的需要。
夜深人静时,徐应怜轻轻推开孩子们的房门。
思源和念槐睡得正香,小脸上还带着满足的笑容。
徐应怜俯身亲了亲孩子们的额头,轻声说:“宝贝们,妈妈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
回到堂屋,她看见孟寻洲已经趴在账本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钢笔。
徐应怜轻手轻脚地给他披上外套,然后拿起抹布,开始擦拭灶台。
月光透过新换的碎花窗帘,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徐应怜突然想起那个在产房外绝望哭泣的雨夜,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生活会在短短时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锅里的洗锅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徐应怜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是啊,生活就像这锅慢炖的汤,只要火候到了,自然会有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