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尾巴,在树上打了一个卷。
最后被风一吹,悄然掉落在地上。名为丹儿的波斯猫,伸手将这片叶子给抓住。
枯黄的叶子被猫儿用力一抓,直接碎成一地。
案几摆放在院子突出的位置,芊芊玉手在画上微微勾了几笔,一只活灵活现的波斯猫便出现在画卷之上。
波斯猫玩腻了之后,喵喵几声之后跳到向锦玉的肩膀。
站在肩膀之上,波斯猫丹儿看见了案几之上的画,一时间大为吃惊。那画卷之中竟有一只一模一样的猫,这让丹儿百思不得其解。
从向锦玉的肩膀之上跳了下去,两只爪子准备挠那幅画。
“丹儿莫要调皮。”向锦玉伸手,一把将波斯猫给拉了过来,波斯猫喵喵几声。
被向锦玉放下之后还在向锦玉身边打转,对那一幅画虎视眈眈,向锦玉微笑地拍着波斯猫丹儿的脑袋。
近来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就连江南道那群人也好像泄了气。
海运的事更是雷声大雨点小,向锦玉不打算现在插手海运。海运还控制在皇家的手中,只要小皇帝不点头,谁也拿不走海运。
前不久从皇宫之中传来的信,小皇帝还在信里面亲切的问了这件事情,向锦玉对那送信的太监说,现在她不想管这些东西,那太监才长出一口气。
向锦玉明白自己这个弟弟怕是松不了手,更不能松手。
那一堆烂事,向锦玉现在不想贸然插手,农会还没有走入江南道。
晚山的支持算得上什么。江南道那群富商的性格向锦玉比谁都明白,那群家伙可不会轻易放松手中的权利。
他们把控着土地,就把控着当地百姓的命门。谁跟他们抢土地,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江北道还没有真正的富足起来,向锦玉手中还没有可以对江南道打的牌。
等到江北道的百姓真的丰衣足食之后,不用她去插手江南道,江南道就有大把的人前来投靠。
人往高处流,水往低处流,那些百姓更加务实。谁能给百姓们一口饭吃,谁就是百姓的天,青天大老爷就是这么来的。
静极思动。
向锦玉在长公主府中待的也厌烦了,将这幅画匆匆画完之后放下手中的画笔,看着迎面走来的徐文夜说道:“夫君,我在这府中也待的厌烦了,不知附近有何风景。要不咱们再去香山一趟。”
听到向锦玉的话,徐文夜想起来这几天秋容向他汇报的事。
长公主殿下闭府不出,这都快个把月了。他平时处理公务也没时间陪向锦玉,现在好不容易闲下来,自然要补偿。
“玉儿,是为夫不对。让玉儿在府中无趣。不过香山的枫叶已经落了,不是个好去处,不如咱们去田间地头看看推行的良种?最近就要丰收了,这天底下的美景莫过于百姓丰衣足食,你觉得如何?”
这丰收的场景对于向锦玉来说绝对是道美丽的风景,若是天底下都是这场景,向锦玉就是看上一万年也不会觉得厌烦。
她点头说道:“还是夫君想的周全,走我们去田间地头看看,良种收成如何。”
徐文夜点头,正要往外走。
向锦玉拉住他说道:“你我若是这一身打扮出门,那乡里百姓都去跪拜了,谁还肯认真的收粮食呢,咱们乔装打扮一番再去。”
“玉儿教训的是,这就乔装打扮一番。”
向锦玉和徐文夜又乔装打扮一番之后。大摇大摆的走出长公主府,因为是白龙鱼服。
所以没有侍卫,之前向锦玉和徐文夜两人深入白教的核心区平安归来,让那些侍卫服气。
眼下不过是去江水城附近的乡间看看农人的丰收,自然也不需要大张旗鼓。
江水城往西三里地,便是一处名为十里铺乡的地方。
十里铺乡乃是江水城附近有名的穷苦乡镇。
不下昌平县那样的叫花子县。
一到天灾人祸,十里铺乡的百姓便蜂拥到江水城之中乞讨。
让人不胜唏嘘,盖因十里铺乡的土地实在是太过于贫瘠。种什么庄稼都活不了,绝望的农人只能乞讨勉强果腹。
或是给附近其他乡的富裕人家打长工短工勉强活命。
农会推展开去,不光是下里巴乡进展飞快?这十里铺乡更是飞速,因为天灾人祸,十里铺乡的乡民非常的团结。
遥城的读书人耗费大力气才将农会开展。被十里铺乡的乡民接受之后,在乡民的拥护之下,迅速的掌管了乡里的一切。
十里铺乡没什么大户人家,更别说豪强世家了,就连讨饭的都算得上阔气人家。
这样穷苦的地方非常拥护农会,农会接管了一切之后,安排生产生活。很快就让这里的人摆脱了饥荒。
这处农会的读书人更是拉下这张脸去江水城赊了许多的粮食,给十里铺乡的乡民吃。
十里铺乡的乡民对于农会感恩戴德,当良种发放之后,十里铺乡的乡民想也不想直接把这些良种种在地上,旁人来问就说大先生绝不会欺骗俺们的。
可见这里乡民对农会有多么的拥戴,也正是这种拥戴让这处的读书人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心。
于是更加的卖力,越来越多的乡民加入农会之中,这里是整个江北道加入农人最多的农会。
良种夏末种下。
到了秋收时节,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
一大早农会的读书人便换上了麻布衣服,和十里铺乡其他的乡民一样匆匆去了公田。
来农会的读书人也是要种田的,向锦玉在出发之前就言明他们禁止享受,在乡民们还没有富裕之前,他们享受超出乡民的东西,那就是违背新学的教诲。
向锦玉在这一点上非常的严格,只要有人敢犯,他就将那人驱逐出江北道,永不录用。
向锦玉如此严厉的态度,再加上新学的思潮,让这些读书人的素质比王朝原有的读书人不知道高了多少。
同吃同住,同甘共苦,这是遥城读书人的口号,也是这些读书人身体力行,为农人所接受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