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
在将躲藏起来的押银官捉拿归案后,一向以效率著称的大理寺卿马不停蹄的将案情的原委书写成文,然后着人送进宫,呈上了御案。
大约两个时辰之后,庆临帝的贴身内监——内监总管盛易德带着圣旨来到大理寺。
大理寺卿听到通传,领着大理寺的一众官员于庭前接旨,等接完了旨意,众人站起身来,大理寺卿正准备上前客套一番,一抬头,就见盛易德不知道从哪里掏出一道圣旨来。
盛易德一手拂尘,一手平举着手上的圣旨,笑呵呵的对大理寺卿说道:劳烦大人叫贺明珠出来接旨。
于是正在吃午膳的贺明珠碗里的饭都还没吃完,就被人风风火火的从监牢里提了出来,甚至于身上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被赶去接旨了。
他跪在大理寺庭前的时候,其实还云里雾里的,主要是一切都发生的太突然了,脑子没能及时转过弯来,直到盛易德宣旨完毕,被身边的大理寺卿撞了一手肘,他才回过神来,忙上前接了圣旨。
三日后,真凶伏首,贺明珠也被无罪释放。
至此,郧县驿站一案告破。
翌日,浮甘城也传来了消息,说是蒙圣上和太子福泽,浮甘城的灾情,已经得到了缓解,受灾的百姓,也得到了安抚。
朝臣们这才得知,原来,早在郧县驿站一案移交大理寺的第二日,太子就带着从京中购买的粮草,秘密启程,前往浮甘城赈灾去了。
贺明珠回郧县的那一天,恰逢雨后初霁,云散日出,惠风和畅,长谣城深巷之中,有白事哀歌起,唢呐喇叭响,与贺明珠出城时车厢底下的马车木轮碾过青石板的辘辘声,并奏同鸣。
也是同一天,正在议朝的一众群臣中,有人发现,先前那位胆大到敢当廷弹劾宋太师的年纪御史,忽然不见了踪影。
后来,有好事者前去御史台询问,却得知,此人早在两天前,就已经被圣上调出了京都。
其人闻言呆愣,而后忽然想通了什么,脊背一阵发寒。
礼部尚书于淮音在太子回京的当天,递了拜帖,求见太子,被太子所拒,原因无从得知。
当然,这各中的细节谢无琊自是无从得知,但郧县驿站一案在十年前确实曾闹得朝野皆知,押送那十万两赈灾款的押银官监守自盗、屠杀同僚还是其次,最让人唏嘘的,是那惨死的一百余三条人命。
他们带着那十万两白银从长谣城出来的时候,心里一定也曾怀揣过解救浮甘城灾民于水火之中的念头,那时候的他们,哪里想得到,自己最后竟会葬身最信任的同僚之手。
谢无琊将自己听说的、关于此案的信息娓娓道来,而后疑问道:“不过,我一直想不通的是,那个押银官他杀人就杀人,为什么要多此一举,砍人脑袋呢?”
余怀因低着头,长长的羽睫随着他眨眼闭眼的动作颤啊颤,像是展翅欲飞的薄翼,他捧着手里已经凉了的茶,回答道:“为了不让人怀疑自己。”
三人闻声,转头看向他,脸上神情各异。
谢无琊道:“你又记得了?”
“……”余怀因没回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段记忆和代越有关,他并没有关于这段往事的记忆,可他又的的确确知道这件案子是怎么回事。
代越一手搭在桌面上,后背靠着椅背,姿态放松而随意,他看着在自己对面的余怀因,不知道想起了什么,眨了眨眼睛。
余怀因没有正面回答谢无琊的问题,短暂的沉默后,他开口,轻声道:“那押银官不知道从哪里找了一具与自己身形相貌都极为相近的死囚……”
话到此处,戛然而止。
余怀因有些犹豫,该不该说,或者说,能不能说,他并没有关于这件事前因后果的记忆,要是说的太细,万一他们问起,他答不上来,无疑是致命的。
反之,他如果说了,倒是可以从侧面映证,他记得此事,只是不好解释,为什么刚才会突然不记得自己和这桩案子的关系。
片刻后,余怀因还是开了口,对上谢无琊疑问的目光,他开口,道:“给那具尸体换上了押银官自己的衣服后,除非是极为亲近之人,否则,应是认不出的。
至于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去砍头,或许是因为,那死囚是被斩首的,为了不让人细查,他只得如此。
藏好一片落叶最好的方式,就是将这一片落叶藏在森林里,把被斩首的死囚和那一百余二名官兵丢在一起,以此来冒充自己。
受害者,就是一百余三人了。”说着,他放下手里的茶盏,抬眼的时候,却不小心对上了代越看自己的目光。
代越不闪不避,丝毫不在乎自己偷看对方被人抓包,反而还大大方方的1朝余怀因笑了笑,笑容温柔。
余怀因愣了一下,然后立马移开,耳朵却控制不住的飘上一朵红云。。
谢无琊丝毫不觉,闻言,他只恍然大悟一般的‘喔’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啊。”又想到什么,他一拳砸在桌子上,语气变得咬牙切齿起来,道:“真是丧尽天良!!”
余怀因在心中附和,确实是丧尽天良,比起天灾人祸,更让人恐惧的,是人性。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