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变的大谋士刘幽求也适时的拿出早就写好的传位诏书宣读起来。
李重茂知道自己皇位难保,但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当时就傻在哪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尴尬局面,传位诏书宣读完毕,新皇帝等着**,李重茂愣是不动。
太平公主当即三步两步来到御座前,对着他说道:“人心已经都归向相王。孩子,这个位置不是你的了!”
一把拉住领子扔在一边,到棺材旁拉着李旦的手扶上皇位,下去率领群臣山呼万岁。就这样李重茂被废掉皇帝身份,被重新降封为温王。
景云二年(711年)又改封襄王。
李重茂被废帝位不久,其兄谯王李重福以为自己是中宗年纪最长的儿子,理应即皇帝位,就假传圣旨到了洛阳,诏告天下自己是皇帝了,改元“中元克复”。
又给了现任皇帝和废皇帝安排了工作--相王李旦封为“皇季叔”,少帝李重茂封为“皇太弟”。
但是没几天,洛阳留守官员在没有中央指挥的情况下,就挫败李重福叛乱,李重福兵败身死。
李重茂也受到哥哥李重福叛乱的牵连,被贬往地方,没过一年,不明不白死于驻地梁州,时年20岁,葬于武功西原。
李拾遗叹了一口气,身为少帝,不管是身份还是影响力都不如,太平公主还有太上皇李旦,更别提圣人那个英明神武的大脑。
但更让李拾遗感兴趣的不是少帝,而是武攸绪。
武攸绪,“少有志行,恬淡寡欲。”
传闻载:他“少变姓名,卖卜长安,得钱辄委去。”武攸绪成年后放弃官爵,长期隐居的作法,是他青少年时期思想、行为的合乎情理的发展。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死,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掌握了唐朝大权。
武攸绪被任命为太子通事舍人。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武攸绪被封为安平王,并历任殿中监、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鸿胪少卿、千牛卫将军等职。
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等掌权以后,为巩固武氏权势,残酷打击和屠杀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大臣,更加深了李唐宗室和拥唐大臣对诸武的仇恨。
自幼恬谈寡欲的武攸绪,防盛满,避灾祸,于万岁通天元年(695年)十月,放弃一切官爵,去嵩山过起隐居生活,时年41岁。
武攸绪在嵩山隐君的20余年,研读《易经》、庄周之书,“以琴书药饵为务”他“冬居茅椒,夏居石室,一如山林之士。
太后所赐及王公所遗野服器玩,攸绪皆置之不用,尘埃凝积。买田使奴耕种,与民无异“。
武则天曾遣“其兄攸宣敦谕,卒不起”。终武则天之世,整整(10年),武攸绪未曾出过嵩山。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中宗复位以后,武攸绪曾两次回京,但都很快返回嵩山。
第一次,是神龙元年三月,中宗以其刚复帝位为由;
第二次是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中宗以其爱女与武延秀结婚为由,两次派专人带玺书把武攸绪请回京城。
武攸绪每次回京,中宗对他都根热情,迎送礼仪非常隆重。
但中宗让武攸绪做官,他坚辞不受;给他大量赏赐,他一无所取。“亲贵来谒,道寒温外,默无所言”
正因为武攸绪采取与世无争的态度。所以在诸武与李唐宗室为争夺统治权的激烈斗争中,武三思、武崇训、武延秀等先后被杀,“唯攸绪以隐居不予其社祸,时论美之”。
睿宗李旦继位,特别下敕书褒奖,说他“久厌簪绂。早暮林泉,守道不回,见几而作,兴言高尚,有足嘉称。”
武攸绪,是武则天伯父武士让的孙子,此人年少时就喜欢隐姓埋名行走江湖,还好易经占卜,在长安给人算卦。
在老武家人丁当中实在是一个另类。
其实看一下武攸绪的父亲遭遇,多少就能理解武攸绪的情怀。
武攸绪的父亲是武则天的堂兄武惟良,帮着武则天害死了情敌贺兰氏,后来又被武则天灭口。
父亲遇害家庭的变故让武攸绪早早成熟,看破了世态炎凉,养成了寡淡的性格。当武则天成了女皇后,她似乎觉得亏欠武攸绪,也想要武氏家人支持,就封武攸绪为安平郡王。
武攸绪并没有向其他人那样为了权利富贵就急于迫害李氏皇族,在政治漩涡中他头脑冷静。
历任殿中监、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鸿胪少卿、千牛卫将军等职位干得都中规中矩,到了最后他决定急流勇退。
这么有个性的侄子让武则天看不明白,怀疑他心中有诈。
放走武攸绪同时还派人监视他的行动。结果发现武攸绪隐居在嵩山,他果然就是隐士一样,冬天住在茅草房中不讲究吃穿,夏天居然躲在山洞中,完全像个野人一样。
平常达官贵人送的礼物以及武则天赠送的衣服都没有动,上面积满了灰尘
圣人继位之后,对武家韦家两大家族进行了清理,只留下四人,一是武惠妃,二是武攸绪,三是宗楚客,四是薛崇简。
想到其中的爱恨情仇,李拾遗就感觉脑袋不住的疼,但是这些都是过往云烟,不管是天后娘娘,还是中宗,太上皇,还是太平公主,还有武家诸王,都已经泯灭消退了。
李拾遗跟吴季快步离开宗正寺,来到大门处,牵出自己的马匹,去寻找李安,准备汇合。
一个时辰之后,李拾遗在吏部门前寻到李安,简单的交代了一番薛崇简的话,李安听后点点头说道:“既然要到宫中赴宴,咱们需要回去准备好官服!”
“你父亲已经在京中给你准备好府邸,我让春桃已经前去料理,十二,你先去洗漱一番,现在管礼仪的是刘幽求那老不死的,可别让他抓住把柄!”
“李三带少爷去侯府,两个时辰之后,到朱雀大街集合,明白了吗?”。
李拾遗赶紧躬身回答:“谨遵叔父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