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桓、灵二帝之前,宦官、外戚虽然专权,但有名臣陈蕃等人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强等心向朝廷,局势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即《后汉书》中所说的“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但两次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
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之后大名鼎鼎的颍川氏族就出现了!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的会稽与夷夏诸部落首领会盟。这次会盟,历史上称为“涂山之盟”,通常被学者看做是夏王朝的开始。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在首都阳翟钧台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确立。
阳翟,即是如今的河南禹州。此后,中国开始出现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国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
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都是在禹州进行的。这使得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后来,禹州又成为秦朝36郡之一--颍川郡的郡邑。据史载,那时的颍川已相当繁华,辖“17城,户263440,口1436513”,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资治通鉴》载:“中宗孝宣皇帝下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春,二月,以凤皇、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颍川太守黄霸在郡前后8年,政事愈治;是时凤皇、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
传说中的稀世宝物“凤皇”、“神爵”,能在颍川大量出现,或许正是因为那里的繁华和富有吧。
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这片土地成为孕育出无数优秀儿女的沃土。
这里形成了陈、赖、韩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太康、仲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郭嘉、徐庶、司马徽、吴道子等名垂华夏历史的人物……
颍河上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禹州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禹州广为传颂。
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传位于启而得名,北京中华世纪坛铜柱历史纪年即禹州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都京城之地。
汉代私学遍布中原各地,尤其颍川最盛。许多名士大儒都设馆授徒。如郭“躬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
钟皓世善刑律“,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南阳人延笃“,少从颍川唐溪典受《左氏传》”。
张兴以《梁丘易》教授“,声称著闻,弟子自远至者,著录且万人”。荀淑“,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
许多别郡名士,也客授颍川。如沛郡人桓典“,复传其家业,以尚书教授颍川,门徒数百人”。南阳人宋均,“曾客授颍川”。
党锢之祸前后,许多颍川名士回归故里,颍川遂成为士人游学的首选之地。如李膺“教授常千人”。陈寔隐居荆山,设馆授徒,远近的士人都以他为宗师。
北海人管宁“,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太原人王“烈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
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注引先贤行状)陈寔去世时”,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可以想象到陈寔所授生徒之多。
许多士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颍川游学。如汉中人祝龟十五岁时,就从汉“中远学汝、颍及太学”。梓潼人杨充“,受古学于颍川白仲职”。对于颍川士人来说,则占尽地利、人和的优势。
再来看私学的教育内容:一是法律。如郭躬讲授《小杜律》,钟皓讲授诗律。二是经学。如唐溪典讲授《左氏传》,张兴讲授《梁丘易》。
他们所传经学有这样的特点:擅长于论辩,多博通而不专攻一经。“荀淑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韩融少能辩理而不为章句学”。
这一特点在颍川士人的学术著作上也有体现。如荀爽作《公羊问》及《辩谶》,荀悦作《申鉴》,刘陶作七曜论》《匡老子》《反韩非》《复孟轲》,多属论辩性质的著作。
可以这样认为:在私学中,颍川士人不仅能学到精深的法家、儒家的知识,也从这些名士大家那里学到很多政治经验。
而且这些私学中的士人还相互结交,互相影响。如王烈与陈纪、陈谌交好,杨充与荀爽、李膺相友善,李膺与郭太相友善等等,不胜枚举。颍川士人有此得天独厚的受教育的条件,使得颍川人才辈出。
汉代的颍川郡,有许多大姓、冠族和著姓。汉代关东地区著名豪族共计95例,其中颍川郡就有13例之多,是豪族最为集中的一郡。
分别为:颍阴灌氏;阳翟薛氏、原氏、褚氏、赵氏、李氏、郭氏;颍阳王氏、姚氏;舞阳韩氏;长社钟氏;郏臧氏、申氏。其实,他的统计很不完全,但足以说明当地豪族之多。
整个魏晋时期,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颍阴(今许昌)荀氏。
东汉时期的荀淑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
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官至司空。
荀淑的孙子荀彧、荀谌、荀衍、荀悦,从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
荀彧,汉末先依附袁绍,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便投奔曹操。为曹操出过不少主意,最有远见的是迎献帝到许。
不久任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成为曹魏集团中重要的谋士,曹操把他比作张良。曹操迎天子都许,召荀攸为尚书,不久又任为军师。
荀攸随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在曹操统一北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