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颍川家族(二)
微笑卡夫卡2021-06-20 21:265,127

  荀彧长子荀恽官至虎贲中郎将,娶曹操之女为妻,三子荀俣曾任御史中丞,五子荀诜曾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六子荀顗,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职。

  与荀顗同时,荀爽的曾孙荀勖在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过程中,追随司马昭左右,帮助出谋划策。西晋建立后,累官光禄大夫、仪同三司。

  荀勖有10个儿子,其中荀辑、荀藩、荀组较为有名。荀辑官至卫尉;荀藩累迁尚书令、司空;荀组曾任司空、太尉。荀藩之子荀邃、荀阆,荀组之子荀奕,亦是两晋之际显名一时的人物。

  晋室南渡后,荀氏逐渐衰微。

  长社(今长葛市)钟氏是魏晋时期颇有影响的世家大族。早在东汉时期,钟皓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朝中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

  钟皓因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与陈寔、荀淑、韩韶并称为“颍川四长”,为当时士大夫所倾慕。钟皓的两个儿子钟迪、钟敷因桓灵之世的“党锢之祸”而终身不仕。

  到了他的孙子钟繇,终于重振家风,使钟氏成为曹魏时期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

  钟繇东汉末为黄门侍郎,遭逢李傕、郭汜之乱,奉献帝归曹操。后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为曹操经营关中,招集流散,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

  曹丕代汉,任为廷尉,曾建议以肉刑代替死刑,未被采纳。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世称“钟太傅”。

  钟繇工书法,尤善隶、楷,与王羲之并称“钟王”。今长葛有钟繇洗砚池。

  池东西长60米,南北宽30米,水深3~4米,常年不涸,相传为楷书之祖钟繇练字洗砚的地方。池边有高台,为钟繇台。

  清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载:“钟繇台在县治前,繇尝学书其上,洗砚于池,池水尽黑。”

  钟繇的两个弟弟钟演、钟进和两个儿子钟毓、钟会都被封侯。其中小儿子钟会为魏大将军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在伐蜀之役中,钟会以镇西将军之职,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

  以平蜀有功,进位司徒。西晋时,颍川钟氏有多人出仕。晋室南渡后,虽然钟雅官至御史中丞,但离开故土的颍川钟氏已是强弩之末了。

  进入东晋之后,颍川庾氏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生活于颍川鄢陵的庾氏是魏晋时期的世族大姓,有许多知名人物。庾乘为汉末名士,隐居不出,不应征辟。其子庾道有父风,亦隐居不仕。

  庾道长子庾峻,晋武帝时拜侍中,加谏议大夫。庾峻的弟弟庾纯,历任黄门侍郎、中书令,官至少府。

  庾峻长子庾珉,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庾珉弟弟庾敳,任诞放达,崇尚老庄,是西晋时期颇有影响的人物。

  庾纯有子旉,曾任博士,因上表不称晋武帝之意而被罢官,后起为散骑侍郎、国子祭酒。

  与其他颍川望族进入东晋之后衰落趋势相反,颍川庾氏却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把庾氏带入辉煌的关键人物就是庾亮。

  庾亮喜谈老庄,是东晋玄言派的代表人物。司马睿为镇东将军时,闻庾亮高名,聘为西曹掾,颇受器重。后以亮妹为皇太子(晋明帝)妃。

  庾亮曾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为明帝所亲信。明帝去世,受遗诏与王导共辅成帝,任中书令,执掌朝政。

  后历任平西将军、豫州刺史、江荆豫三州刺史等职,握重兵。石勒死后,他上疏议请北伐,为郗鉴所阻,未能实行。

  庾亮之弟庾怿、庾冰、庾条、庾翼,皆是东晋赫赫有名的人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卷入东晋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不少人被无辜杀害,颍川庾氏因此中道衰落。

  之后就是胡家,亡国之后的胡国子民,纷纷改以国名为氏。

  传说上古时期,尧赞赏许由的德行,想把君位让给他,但许由不愿意,就躲起来。尧又请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认为这玷污了他的耳朵,于是跑到颍水去洗耳。

  后许由隐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耕作为生。在今鄢陵县陈化店乡有许由岗、许由寨、许由冢等遗迹。

  西周初年,许由裔孙文叔被封于许地,建立许国。古许国都城位于许昌县东南。《括地志》云:“许故城,在许州许昌县南三十里,本汉许县,故许国也。”

  《元和郡县志》卷八许州许昌县:“故许昌城,县南四十里,即许国故城。”唐宋时期的许昌县城,即今许昌县的张潘镇古城村。

  开国之初,许国与周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负责监视和控制商的遗族宋国,防止其叛乱。西周末年,许国还是强国,曾经参与操纵周朝的政治,扶立平王,建立东周王朝。

  春秋以后,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先后迁于叶、城父、白羽、容城等地。公元前481年,许国被楚国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正是在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28位的许姓。

  折叠胡康鄢以国名为氏

  商周时期在今许昌、漯河境内还分布着包括鄢、胡、康在内的封国,其后皆以国名为氏。

  胡国,西周姬姓国。在今郾城、舞阳一带。春秋初期,计谋多端的郑武公,先以其女嫁与胡君为妻,乘胡国不备,一举将其灭掉。

  亡国之后的胡国子民,为表达不忘故国的感情,纷纷改以国名为氏,就是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15位的胡姓。

  康国,西周姬姓国。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同母弟姬封于康,在今禹州市境,史称康叔封,建立康国。武庚叛乱被平后,改封康叔于卫,康叔之后有以康为氏者,就是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92位的康姓。

  鄢国,商周姓国。在今鄢陵县一带。春秋时鄢国被郑国所灭,鄢国后人就以国为氏,为鄢氏。鄢氏为当今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折叠颍川首姓陈氏巨族

  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出奔齐国,改称田氏,其后裔在战国时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所灭。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尚未灭亡时便投奔楚国,后当上宰相,被封在颍川,并改回陈姓,成为颍川陈氏始祖。

  此后,颍川陈氏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成为颍川名门大族,“颍川”也因此成为陈氏重要郡望。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政治起着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

  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

  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

  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显赫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可说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了。

  可惜经历代丧乱,该谱已不复存,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曾征引该谱,是以保存了一些有价值的世系资料。

  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

  第一代:陈寔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少时家境贫寒,曾在县里作小吏,做事任劳任怨,而又有志好学,受到县令的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

  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诎身伸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迈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

  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司空黄琼选任为闻喜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关心、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

  后来沛国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

  陈寔德冠当时,成为远近宗师的名士之首,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王烈、管宁、华歆、邴原等都曾向他问学。

  陈寔作为名士领袖的活动为各方所关注,按照贤人上应星象的说法,陈寔出行,据说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从观测德星(即木星,旧谓主祥瑞之星)出现上也看出来了。

  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大兴“党锢之祸”,对士族名士进行迫害。延熹九年(166),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被捕下狱,陈寔也在其列。

  其他人大多逃避求免,但他却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大义凛然地自请入狱。第二年才遇赦得出。

  建宁元年(168)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谋除宦官,征辟陈寔为掾属,参与共定计策。但不久事败,窦武等被杀,宦官更大规模地缉捕党人,死徙废禁达六七百人。

  陈寔再受党锢,隐居在家乡的荆山。

  陈寔在乡里,注意以良好的风尚道德感化人们,威信很高,人们都很重视他的意见,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一次,有个小偷躲到他家屋梁上,准备夜间行窃。陈寔发觉后,不动声色,把儿孙们叫到屋里,教育他们要努力上进,正正当当做人,不要象梁上君子那样养成了坏习惯。

  伏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很受感动,跳下来向他请罪。这事传开后,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教育,县里盗窃案也减少了。“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就此而来。

  党锢解除后,大臣们都纷纷推荐陈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辞了。中平四年(187),陈寔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

  各地赶来吊祭的有三万多人,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为之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

  第二代:陈纪、陈谌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

  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

  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

  董卓大量进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

  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

  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陈谌,字季方。与兄长陈纪一样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时受到朝廷的辟召。

  陈寔曾评论他们俩兄弟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即两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陈谌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陈忠,字孝先。

  第三代:陈群

  陈群(?-236),字长文。陈纪子。少时即有杰出的才智。孔融比陈群年长,本来是其父陈纪的朋友,但后来改与陈群作朋友,对陈纪执晚辈礼,陈群也由此显名。

  初平四年(193)刘备为豫州刺史,辟陈群为别驾。第二年,徐州陶谦病死,陈群谏阻刘备去徐州,刘备不听,果然被袁术、吕布所打败。陈群与父亲陈纪暂时避乱徐州。

  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吕布,辟陈群为掾属,后转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与荀彧、荀攸、钟繇、郭嘉、司马懿等并为曹操帐下的计谋之士。

  曹丕为魏王太子时,对陈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礼相交。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为魏王,封陈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及代汉称帝,又进爵颍乡侯,徙尚书令。

  黄初六年(225)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遗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共同辅政。

  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为司空,故录尚书事。青龙四年(236),陈群去世,谥靖侯。

  陈群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根据曹魏政权要争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于延康元年(220)在吏部尚书任上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

  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晋以后沿用,至隋始废。

  这一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形成了著名的门阀政治,流风余韵,其所养成之门第观念更是影响深远。

  史载陈群“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对于皇帝的过失都是秘密上书谏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议论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说话。

  正始间编撰《名臣奏议》,朝臣们才从中知道陈群进谏的情况。大家对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称颂他是长者。

  第四代:陈泰

  陈泰(?-260),字玄伯。陈群子。明帝青龙中,除散骑侍郎,嗣父爵。齐王正始中,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以怀柔政策管治边民,恩威并举。

  后回朝廷任尚书。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陈泰曾出马为司马懿劝说曹爽归罪罢兵。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

  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升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

  当时关右雍、凉诸州是魏、蜀交锋的最前线,在关右六七年间,陈泰与郭淮、邓艾等一起曾多次打败蜀国大将姜维,在征战中表现出沉稳勇敢、果于决断的大将之风。

  甘露元年(256)吴国丞相孙峻入侵,陈泰又任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击退吴军。以后陈泰官至尚书左仆射。

  当时人们将陈泰与其父陈群比较,认为在学问造诣、教化天下方面,陈泰不如其父,若论练达世务、建功立业,则还超过他父亲。

  甘露五年(260)皇帝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贾充的部下所杀,司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们商议解决办法,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向天下人谢罪。”

  司马昭说:“能不能找一个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陈泰回答:“只有找比贾充地位高的,不可能找比他地位低的。”

  不久陈泰去世,有说是因哀痛呕血而死的。东晋王羲之评价陈泰“垒块有正骨”,意思是说他胸中郁结不平而有刚正的品格。

  陈泰死后追赠司空,谥穆侯。儿子陈恂、陈温先后嗣爵。魏末咸熙中开建五等,改封陈温为慎子。陈泰这一支系以后名位逐渐衰微。

  陈泰同辈中著名的有陈佐,是陈谌的孙子,官至青州刺史。陈佐的弟弟陈坦,官至廷尉。

继续阅读:第188章 :颍川家族(三)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纵饮狂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