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兴起离不开两个人,第一就是张乐进求。
蜀汉建兴3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封白子王仁果15世孙龙佑那为首长,赐姓张氏,于白崖(弥渡红崖)筑建宁城,号建宁国。
立铁柱(今弥渡有铁柱宫,柱尚存,先为建宁国王张乐进求所铸,后为蒙世隆重铸),传32世到17世孙张乐进求。
太宗已酋贞观23年(649年),封为首领大将军,后见蒙舍川蒙细奴逻(按当为逻盛)有奇相,遂妻以女,逊国与之。
第二个就是细奴逻。
其父亲舍龙为了躲避仇人,投奔白子国王张乐进求,避居蒙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细奴逻自称南诏王,国号“大蒙”,以巍山为首府,高度敬服唐朝先进文明。
永徽四年(653年),派遣儿子逻盛炎进京朝贡,受封巍州刺史,正式接受了唐朝中央政府的羁縻统治。
永徽四年之后,南诏之地的贵族就开始有计划的到蜀中成都求学,那时候西南的商道才真正的畅通无阻。
想到这里,李拾遗张口询问道:“程兄也想到西南之地,建立不世之功勋,看来宗爷爷也早有打算了!”。
勋贵之间的交易,更像是生意,但前提之下是两家人有牢靠的关系,之后就是你培养我家的子弟,我培养你家的子弟的勾当了。
之前宗楚客为李客铺路,不光是李客帮宗楚客求情,免除了杀身之祸的交情,更多的是两家不管是在生意上,还是在地域上都有互相帮衬的地方。
既然联合起来对两家都有利,那何乐而不为那!
程若冰笑了笑,不以为然的说道:“明人不说暗话,小弟这两下子,是拿不上台面的,不过圣人有意让郭帅复出,好好看看西南之地是否有不臣之意!”
“郭帅那是不世之名将,自然想去跟着看一看西南的风光!”。
李拾遗心里乐乐,郭帅郭元振,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名将、宰相。
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
。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郭元振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更兼任安西大都护。
后来,郭元振因反对朝廷引吐蕃兵攻打娑葛,得罪宰相宗楚客,被诬“有异图”,险遭陷害,之后宗楚客认为郭元振还有用,就力保了他。
太上皇继位后,郭元振入朝,历任太仆卿、吏部尚书,又加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爵馆陶县男。
673年(咸亨四年),年仅十八岁的郭元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通泉县(今四川射洪)县尉。在任内,郭元振常做些违法之事,甚至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百姓对他非常厌恶并深以为苦。
后来,武则天得知此事,将郭元振召入京城,准备将他治罪,却在与他交谈之后,发现他才华横溢,便索要他的文章。
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宝剑篇》呈上,武则天大加赞赏,让学士李峤等人进行传阅,并任命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
万岁通天元年,吐蕃请和,武则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将论钦陵要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守军,并求取十姓突厥之地。
郭元振道:“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与吐蕃是不同民族,现在请撤朝廷守军,难道不是有兼并的打算吗?”
论钦陵道:“吐蕃如果贪求土地,想成为唐朝的边祸,则会东侵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怎会谋利于万里之外呢!”于是派遣使者随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请求。
当时,朝廷对此犹豫不决。
郭元振上奏道:“论钦陵要求罢兵割地,这是利害的关键,确实不应轻易作出决定。现在如果直接拒绝他,肯定会招致很深的边患。”
“四镇的利益距离我们很远,但是甘州凉州的受害离我们很近,不可不慎重考虑。应当用计策拖延时间,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断绝就好了。
“那四镇、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我们想要的。”
“我么不如答复:‘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唐朝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抚慰西域,分散吐蕃的军力,使吐蕃不能全力东侵。”
“现在如果吐蕃无东侵的打算,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这样便足以堵住论钦陵的嘴,而且也未与他断绝关系。”
“如果论钦陵稍有违背,则是他没有道理。”
“而且四镇、十姓诚恳归附已久,现在还未发现他们有反叛的情况,做有害于我们的事情,因为遥远而抛弃他们,恐怕要使各国伤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
武则天听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郭元振又道:“吐蕃百姓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愿意与我们和好;只有论钦陵图统兵专制的私利,不想归附。”
“如果我们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论钦陵常不从命。”
“则吐蕃百姓对论钦陵的怨恨就会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国家的恩惠就会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规模发动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难了。”
“这也是逐渐离间的办法,可以使他们上下猜疑,祸乱从内部产生。“武则天深表赞同。
久视元年,吐蕃大将麹莽布支入寇凉州,被凉州都督唐休璟击退。郭元振也因参与军机,被封为主客郎中。
长安元年,郭元振升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当时,凉州南北不过四百多里,突厥、吐蕃常来侵扰,凉州军民深以为苦。
郭元振到任后,在南部边境的硖口修筑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在北部边境的沙漠中设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了凉州的交通要道,将凉州边境拓展了一千五百里。
从此,突厥、吐蕃的兵马再也无法到州城侵扰。
郭元振又让甘州刺史李汉通实行屯田政策,充分利用当地的河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此前,凉州地区的谷子每斛高达数千钱,而屯田后,一匹细绢就可以换到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
郭元振擅长安抚、统治百姓,在凉州任职的五年中,深受当地各族百姓敬仰,并且法令严正,军纪严明,使得治下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神龙二年,郭元振改任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大都护。后来,突骑施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表示愿意与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骑施牙帐商议军事事宜。
当时,天降大雪,郭元振立于帐外,与乌质勒会谈。大雪愈积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乌质勒因年老体弱,不耐严寒,会谈结束后竟被冻死。
乌质勒的儿子娑葛认为是郭元振设计害死父亲,打算率兵袭击唐军。副使御史中丞解琬闻讯,劝郭元振连夜逃走。
郭元振道:“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以怀疑和害怕的呢!再说我们都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就算是想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次日,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往吊唁,半路上遇到娑葛的士兵。敌军没料到郭元振会来,也不敢轻举妄动,忙说是来迎接他的。
郭元振走进帐中,吊唁赠礼,哭得非常悲伤,并留下帮助料理丧事。
娑葛被郭元振的诚意打动,向唐朝派去使者,进献良马五千、骆驼二百、牛羊十余万。不久,朝廷任命郭元振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景龙二年,娑葛与阿史那阙啜忠节不和,多次发生冲突。阙啜忠节由于兵少将微,逐渐不敌。
郭元振遂奏请将阙啜忠节召入京师宿卫,将其部落迁徙到瓜州(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沙州(今甘肃敦煌西)一带。
阙啜忠节率部东撤,在播仙城(今新疆且末西南)与唐朝西域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相遇。
周以悌劝他不要入朝,贿赂宰相宗楚客、纪处讷,联合安西军与吐蕃军共击娑葛,并求册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抚突厥十姓人马。
这样既能报娑葛相欺之仇,又可以保住对部落的控制,胜于入朝受制于人。阙啜忠节深以为然,便率军攻陷阗坎城,并遣使厚贿宗楚客、纪处讷。
郭元振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上疏,极力劝阻,并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形势。
指出如果将吐蕃引入西域,会引发安西四镇的危机,同时认为阙啜忠节所求立的阿史那献同阿史那元庆、阿史那斛瑟罗一样,都无过人之才。但是,朝廷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不久,朝廷派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阙啜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理四镇事务,任命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统领甘州、凉州兵马,联合吐蕃一起进击娑葛。
娑葛的使者娑腊此时正在长安,闻讯后立即赶回,通报娑葛。娑葛大怒,发动四路兵马,分别攻打安西、拨换(今新疆阿克苏)、焉耆、疏勒。
由于娑葛兵势甚盛,郭元振屯兵疏勒,设栅于疏勒赤河(今克孜勒河)河口,不敢出击。娑葛趁阙啜忠节迎接冯嘉宾时,派兵偷袭,生擒阙啜忠节,杀死冯嘉宾。
不久,吕守素、牛师奖先后遇害。娑葛乘胜攻陷安西,断绝四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