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星璀璨的大唐,作为仰慕中土文化的南诏,能够涌现一批有造诣的少数民族诗人及其作品,是无须置疑的。
只是这一批诗人及其作品,由于路途遥远,大唐已经无法获知他们的名字,也无颜再睹他们的诗作。
南诏杰出的诗人除杨奇鲲、段义宗外,还有赵眉隆、赞卫姚岑两人,而且他们在出使唐朝时还写过诗作。
从段义宗《题判官赞卫有听妓洞云歌》一诗可知,赞卫姚岑的官职是判官,《洞云歌》是赞卫氏所作,段氏唱和。
赵眉隆亦“有词藻”。这就证明,有史记录的这4位南诏使,同时也是南诏的4位诗人,他们之间应有唱和作品,只是未被历史记录。
另外,世隆时期的董成也应是一位有造诣的诗人,世隆曾“遣清平官董成至成都”(《南诏野史》),被剑南节度使李福囚禁,险些被杀。因此有人认为《思乡》一诗是董成所作。
道南和尚疑为南诏时期的一位僧侣诗人。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天启《滇志》卷二十八皆载有唐道南和尚《玉案山》七律一首,筇竹寺在玉案山。
万历《云南通志》卷十三云,筇竹寺,“唐贞观初建”,,可推断道南和尚为南诏时筇竹寺僧。《玉案山》诗云:
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常应护此山。一局仙棋苍石灿,数声长啸白云间。
乾坤不蔽西南境,金碧平分左右斑。万古难磨真迹在,峰头鸾鹤几时还。
此诗生动描写了玉案山的迷人景色,述说了这座名山的动人传说。让人们难解的是,全诗充满道教意味,这与道南的“和尚”身份不大合拍。
留有诗名的南诏诗人还有居住在楚雄五楼山的王载玄、张明亨。
后天启《滇志》卷十七说,王、张二人栖居楚雄五楼山,“志在清虚,日载酒峰巅,长啸狂吟,时人莫知识也。”后来遇上“无心昌道人”。
到第二年约定的日期,王张二人重登塞上,口占一首绝句曰:“去年霜草断人魂,满江秋水白纷纷。犹记别离亭畔约,西山塞上未逢君。”
吟罢,清风徐来,彩云飞舞,无心昌道人旋即来到。不多时,王载玄随无心昌道人腾空而去,张明亨亦阖然仙逝。然而《滇志》没有说明此诗的出处,其来源不清。
南诏的文学以诗歌和散文著称。南诏时期由于与内地联系的增多,加之汉族移民不断进入南诏境内,汉族文学在南诏得到广泛传播。
因此“南诏大理时期洱海民族之文学见于纪录者,大都受中国(内地)文学的影响”。南诏文学多具有唐代文学的风采。
南诏王及其子孙大多习汉文,读儒家之书。阁罗凤“不读非圣之书”,“尝读儒书”。
唐西沪令郑回被阁罗凤“甚爱重之”,令教子弟,阁罗凤之子凤迦异、孙异牟寻都曾以郑回为师学儒学,因此“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人知礼乐,本唐风化”。
南诏还遣送统治者的子弟及贵族大臣到成都就学,前后延续50年,就学者多达上千人。
这些就学于成都的子弟将汉文化带回了南诏,大大丰富了南诏的文学艺术,涌现出许多诗人和文人,南诏不少的诗文流传到唐朝内地,有的还被收录到《全唐诗》、《全唐文》中。
南诏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南诏王寻阁劝即是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星回节游避风台》一诗被千古流传,其诗云:“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藤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南诏王),翊卫类夔契,伊昔今皇远,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云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此诗颇具唐诗风格。
南诏官员中也有不少的诗人。
布燮(清平官)段义宗的诗歌广为流传,例如《题大慈寺芍药》中的名句“繁影夜铺方丈月,异香朝散讲筵风”和《题三学经楼》中的“玉排拂道珊瑚殿,金错危栏翡翠楼”都是佳作。
还有世隆时的清平官董成的诗《怀乡》:“沪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消银烛,愁多减玉颜。悬心秋月夜,万里照关山。“这首诗的唐诗风格突出,被收录在《全唐诗》中。
清平官赵叔达的诗也很有名。清平官杨奇鲲的诗不仅意境新颖,而且颇具唐诗韵味,如收入《全唐诗》中的《岩嵌绿玉》:“天孙昔谪天下绿,雾鬓风鬟依草本,一朝骑凤上丹霄,翠翘花钿留空谷。”它充分反映出南诏诗歌的高水平。
南诏散文的造诣也较高,流传极广的《南诏德化碑》是散文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碑文洋洋洒洒数千言,辞藻典雅,文字高洁流畅,跌岩生姿,一气呵成,颇有唐代散文大家的文风。
南诏的宗教信仰是多样的,既有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又有佛教密宗。
佛教(密宗)传入南诏,逐渐成为南诏统治者推崇的国教,是南诏国最盛行的宗教。
这一时期统治者大建寺庙,铸造佛像。劝龙晟曾用三千两黄金铸佛3尊,到劝丰佑时佛教达到鼎盛时期。
南诏的许多寺塔和佛像都在这时兴建或重建,到隆舜时建了大寺八百,小寺三千,佛教成了南诏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在南诏时期另一种原始宗教,在多数白族居住的村子都有一个“本主”。
这些“本主”有的是自然神,如苍山神、龙母、洱海神;有的则是图腾或祖先崇拜,如白马、白骆驼、柏节夫人、细奴罗、郑回。
南诏时期的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尤以南诏的宫廷音乐为最。宫廷音乐是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内地和东南亚音乐而形成的。
东南亚的“骠国乐”首先传入南诏,而后由南诏传入唐朝的长安。南诏宫廷中还流行中原王朝所赐的“龟兹乐”。
南诏亦有自己的宫廷音乐,南诏王异牟寻作《南诏奉圣乐》,献给唐朝。南诏曾以260人的大型乐舞团历尽艰辛,跋山涉水,赴长安向唐朝敬献“南诏奉圣乐”乐舞。
南诏的乐曲还有“天南滇越俗歌”,这是由云南民歌经加工而成的官府音乐。还有“盖罗缝”、“赞普子”、“菩萨蛮”等乐曲。
南诏为乐曲伴奏的乐器有筝、箜篌、五弦、琵琶、笙、笛、拍板、筚篥、铙、铎、钲和铜鼓等。
南诏民间也广泛流传着许多“俗歌”、“俗舞”,最为普遍的是“踏歌”(打歌),以笙、笛等乐器伴舞。
这就是桂馥《滇游续笔》所说的:“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芦笙,数十人环,踏地而歌”的踏歌,很受民间男女青年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