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拾遗这时才明白,长安的勋贵们早就把目光投到西南之地了,可李拾遗明白这些人的痴心妄想一定不可能成真。
在大唐,勋贵不如世家是早有定论的,虽然勋贵起源于自己手中的兵马,可大唐立国之后,能少用这帮外来勋贵,就少用。
真正依仗的还是大唐的立国之本,关拢勋贵。
虽然这些年,关拢勋贵们也备受打压,很少在朝中任什么高官,大多都是在边境,或者皇庄担任职务,但仍然允许自己拥有部曲。
关拢贵族们起源于西汉,《后汉书·公孙述传》:“令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
(是光武帝解除了对函谷关以西和陇地的忧虑,专心向东征伐,占有天下的四分之三)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魏六镇爆发军民起义,得到关陇地区人民响应。尔朱荣派遣尓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征讨。
关陇既定之后,尓朱氏家族却被消灭,北魏大权又尽归高欢,贺拔岳已掌握关陇地区军事实权。
贺拔岳团结了一批武川军人以及关陇本土的士族大姓。但贺拔岳不久便为亲高欢的侯莫陈悦杀害。
贺拔岳旧部对宇文泰并非心悦诚服。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宇文泰远逊于关东的高欢和江南的萧梁。高欢的军队曾多次深入关陇腹地进行劫掠。
关陇地区在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只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
宇文泰军团成员主要是六镇鲜卑,人数亦较少,不论是扩充军事力量还是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他都必须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与关陇地区的地主阶级取得认同,必须同他们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关陇集团。
骆宾王《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溪月明关陇,戎云聚塞垣。”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
关陇集团是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政治集团,集团的成员是“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其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
武川镇本是北魏前期在首都平城以北设置,用以防备柔然入侵的六镇之一。六镇,一般是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之外,又有御夷等镇。
大部位于北魏的北方边境,即今内蒙古境内。六镇是北魏的军事要塞,历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北魏原来一直以平城为国都,为了防御北边的柔然南下,拓跋焘设此六镇,以拱卫都城。
当时,六镇将领,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较高贵的,在六镇作兵是光荣的。
然而,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平城不复为国都,六镇也失去军事上的意义,将兵地位一落千丈。
他们远在漠北,少有接触汉文化的可能,与南迁的鲜卑贵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经济地位上也处于劣势。
氏族部落成员当兵是义务也是权利,拓跋氏封建化后,兵户身份低人一等。加上汉化后的北魏政府受到汉制度的影响,常常把犯罪的人发配六镇为兵,更使六镇兵民的处境不佳。
六镇将兵中,不满情绪逐渐增长。
起义终于在六镇首先爆发了。北魏全国陷入严重动荡。虽然**由尔朱荣平息,却造成军阀割据,政局依旧昏乱。
而从此次兵变获利的有怀朔镇出身的高欢和武川镇出身的宇文泰,两人各自拥立皇帝,使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宇文泰将武川人编成一军,复以武川人统领此军,使西魏政权牢牢握在武川人手中。而由于西魏统辖关中(今陕西省)、陇西(今甘肃省东南)地区,所以又名关陇集团。
宇文泰为了对抗东魏,创设了府兵制,以十二大将军、八柱国为其将领,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成为西魏以及后来北周的统治层。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
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
北周武帝攻灭北齐,统一了华北,却在统一全国前病逝。
其子北周宣帝行事奇异,继位后不久即禅让予幼子北周静帝,自诩为太上皇而耽于游乐,政事全交给天元皇后杨丽华的父亲,外戚杨坚(即之后的隋文帝)。
由于宇文泰的善于抚循,关陇集团在其生前尚能精诚团结,一致对外,其间虽有矛盾和摩擦,但彼此间的融洽合作尚居于主导地位。
但宇文泰死后,矛盾便开始发生,先后有赵贵、独孤信谋袭宇文护事,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宫伯乙弗凤发动的宫廷政变未遂事件,卫王宇文直之乱等事件。
这些事件暗示了在关陇军事政治集团内部已产生了危机。而杨坚势力的崛起,则直接导致了关陇集团的衰落与灭亡。
杨坚代周,其政权中人物已摆脱了“关中本位”之限制,关陇集团在杨坚禅周之后已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杨坚受禅于静帝建立了隋朝。黄永年认为关陇集团只是存在于西魏、北周和隋朝初期,关陇集团到唐初已不复存在。
唐高祖时期的功臣和宰相出身关陇的不及半数,并不能称之为一个集团。无论从太原元谋立功名单或高祖朝宰相名单,都看不出当时仍在执行“关中本位政策”组建关陇集团。
在太宗朝的功臣实封差第名单、宰相名单、图画凌烟阁名单中,关陇集团人物寡少,只占少数。
太宗仍然不执行“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之在唐初消失,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兵役徭役急征暴敛,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于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大规模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之后,八柱国之一的后裔李渊起义。
而现在关拢集团虽然蛰伏,但依然是左右天下的庞大势力。
现在关拢六柱国,只剩下四家,为首的就是当今皇室李家。
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李虎早年是太保贺拔岳的旧部。
李虎少时倜傥,有大志,喜好读书而不存章句,特别善于射箭,轻财重义,雅尚名节,因此深得贺拔岳的器重。
元颢进入洛阳,李虎跟随贺拔岳将其平定。李虎因功受封晋寿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官拜宁朔将军、屯骑校尉。
后随贺拔岳击败万俟鬼奴,留镇陇西,累次升迁至东雍州刺史,不久改任卫将军。贺拔岳镇守陇右,任命李虎为左军大都督,并将内外军事委托给他。
北魏孝武帝任命李虎为卫将军,派他到宇文泰那里辅佐镇守关中。
后与宇文泰平定侯莫陈悦,恰逢高欢进入洛阳,李虎率军迎接北魏孝武帝到潼关,因功授任骁骑将军,加任仪同三司。
灵州曹泥谋反作乱,李虎与李弼、赵贵平定之。李虎后来官至左仆射、太尉,赐姓大野氏。
大统三年(537年),李虎受封陇西郡公,与安定公宇文泰、广陵王元欣、赵郡公李弼、河内公独孤信、南阳公赵贵、常山公于谨。
彭城公侯莫陈崇因有辅佐之功,故都成为加“柱国”衔的最高武官,号称“八柱国”。
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
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
独孤信家族,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
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
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
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
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
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
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着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即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
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
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