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瑾英姿伟略,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于吴,盛宫室美女玩好以娱乐之,分关张各置一处,使如瑜者挟与俱战,则其计亦左矣。
昭烈以枭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业耳,故髀里肉生至于堕泪。今方破曹操,势可有为,岂甘为吴所豢养?
关张与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岂肯为吴宣力?果若所言,势必将有内变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吴蜀事业俱未可知也。
语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公瑾知昭烈君臣不为人下而顾建此策,殆所谓多思则乱者耶?仲谋于公瑾言无不从而此独不听其见,不岀公瑾上哉!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周瑜收到了孙策从历阳(今安徽和县)送来的书信,来信邀他共下江东。
正在寻找政治出路的周瑜收到书信后,马上率领自己的部曲家兵数千人奔赴历阳。同时,他还带去了大批舟船粮秣。
周瑜及江东名士程普、张昭等人协助孙策先后打下秣陵、湖孰、江乘等地,赶走扬州刺史刘繇,占据他的治所曲阿(今江苏丹阳)。
十几天的时间,孙策的军队增加二万余人、战马千匹,威震江东。在继续东进之前,孙策把镇守江东要镇丹阳(今江苏南京)的重任委以周瑜。
后来周瑜拒绝袁术册封的将军称号,向袁术提出要到居巢(今安徽桐城南)为县长的请求。居巢离长江很近,周瑜的企图是,从居巢顺流而下直奔江东。
袁术不知周瑜假途东归的用意,竟满足了周瑜的要求。在居巢,周瑜结识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的豪族鲁肃。
在他的劝说之下,鲁肃放弃东城县令的官职,背叛袁术,与周瑜结伴东渡。
孙策考虑舒县周氏是庐江的名门望族,派周瑜为督,可以充分利用他的家族的社会影响,以招募人马,延揽人才,扩大力量。
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
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于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
李端有《听筝》诗“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化用此典故,进一步发挥想象,描绘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庐江周家屹立几百年不倒,这就不是几个显贵的武将家族可以媲美的,更别提,周家的上代家主是武周宰相,大名鼎鼎的周允元了!
周允元(636-695),字汝良,豫州安城人,为南朝时梁义、衡二州刺史,袭蓬陵侯周表之后,周基之子。周允元于弱冠之年即中进士。
延载元年(694年),累官至右肃政御史中丞,后拜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一次武后宴请朝中宰相,要求宰相们向其进善言。
周允元说:“耻于君主不如尧、舜。”
武三思闻听此言后,便上疏奏劾周允元贬斥朝廷,应予问罪。
武则天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其为政之卓识却并不亚于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帝王。
她不但没有责怪周允元,反而说:“周允元此语足以为戒,怎么能怪罪他呢?”周允元卒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
死后被追赠为贝州刺史。武则天还亲自作七言诗一首以示哀悼,可见她对周允元是非常赏识的。
这等庞然大物,不是他们可以匹敌的,李拾遗打定主意不跟这帮人瞎掺和,一会儿见了宗楚客宗爷爷,在见机行事。
这时,李拾遗突然想到一件事儿,在三泉县自己父亲为什么不帮助同为勋贵的高欢,而是去帮助谢必安了。
谢必安的家族在南方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南方士族更加亲近谢家,把他们当做自己人。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门阀之一。
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
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在南朝末年,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望之中没有能像兰陵萧氏那样繁盛到大唐。
陈郡谢氏远祖可追述至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
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国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陈郡谢氏在保卫东晋朝是有至伟的贡献的,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终结,此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石、谢玄、谢琰。
陈郡谢氏之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谢鲲、谢尚、谢奕、谢安、谢万、谢道韫、谢混、谢灵运。
谢惠连、谢朓、谢庄等,优秀军事人才有:谢石、谢玄、谢琰、谢晦等。
不过,谢氏家族真正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曹魏齐王芳时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
他当时所任的官职尽管不高,但由于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职的地点又是曹魏的中心之一,仍为谢氏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从此,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裒等相继在魏晋时期进入仕途,不同程度地为家族赢得了声誉,并使自己的家族从—般的官宦之家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东晋中叶以前,谢氏像以后那样与琅邪王氏齐名的一流世族地位还没有形成,家族成员被人轻视的事情还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正如余嘉锡先生所说的那样:“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
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未,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