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进汉中
微笑卡夫卡2021-06-21 09:555,099

  李安走下车厢,看了一下远方的汉中首府南郑,李安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袍,平静的说道:“十二,到了南郑,也就是进了关中的门户。”

  “咱们在汉中没有亲眷,所以也没有投靠的地方,也没有必要惊动汉中的刺史府给咱们安排住处。”

  “咱们手里有益州长史的手令,明天一早咱们两人前去报道,在此休息一天就可以离开进入关中了!”。

  李拾遗点点头,翻身上马,李安虽然是县令职位,但还是宗室武侯,所以也没有回到马车上,而是骑上马和李拾遗并驾骑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李安不知为何会想起孟子的名言,不由自主的念了出来,耳边突然听到掌声,才发现是李拾遗,在抚掌轻和。

  就笑着说:“乍一见南郑城就想起,刘皇叔带着大军大战曹孟德的往事,遥想两位雄姿,于万军中纵横捭阖,所向无敌。

  “就连这样的雄关漫道也无法阻止他们的脚步,真是令人神往。”

  “八叔博学多才,遍览诸子百家,想不到对孟子也是熟捻无比,刚才入定必有所获。”

  “听到八叔的话,十二却毫无所得,这才是人间憾事。”李拾遗的言语风趣,和这样的人一起谈话倒也不烦闷。

  之后在一起恭祝伟大的皇帝陛下李隆基万寿无疆之后,两人相伴骑马入城。

  身为汉中的首府,南郑的繁华也半点不减,街面上人来人往,没有神都成都的拘谨,却多了几分写意,少了几分厚重,却多了一点烂漫。

  东西两市早就圈不住商人们求财的渴望,不能摆摊,却不妨碍他们把货品顶在头上的笸箩里向行人兜售,挑着担子摇着手鼓的货郎,叫卖声押韵合辙,煞是动听。

  更有美艳的胡姬怀里抱着酒坛,向行人抛着媚眼,想要让他们尝尝自己新到的美酒。

  南郑明显的没有成都大气,街道弯弯曲曲的,不像成都这头可以一直望到那头,只有窄窄的三丈宽,拱形的天津桥横款在金水河两侧。

  虽然这条河流是一条人工河,虽然并不宽,却足足有俩丈深,水流缓慢,舟船行驶于其上,如同踱步,到了有些地方甚至会行驶的很慢,几乎感觉不到船在走。

  河边没有树木,连青草都不见几根,河岸两边是两条麻石铺就的小路,已经被脚踩的油光水滑,每隔数十丈地上就会有一个孔洞。

  插着粗大的铁环石条,石条上全是被缆绳勒出来的印痕。

  就在这两条麻石小径上,曾经有数千半裸的妇人拽着高大的龙舟在这条河上蹒跚而行,钗环叮当作响,皆作盛装打扮,步伐也需要整齐。

  隋炀帝的所谓盈水不起波澜,这段古话就是指这些拖拽龙舟的妇人,不能让龙舟上装满水的杯子起一点波澜。

  否则斩旗手,如果起波澜的话就会把最前面扛着旗子的妇人斩首,老天爷,这是一个需要变态到何等地步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情。

  所谓一步一冤魂就是指这里,一个平缓的几乎没有落差的平原要造出一条自然流动的河流,是需要怎样精湛准确地测量,全长十二里,落差只有五尺。

  到南郑这十二里是完全没有必要修建的,汉水旁一条宽阔的陆路就在他的旁边,完全可以满足汉中的货物吞吐。

  这十二三里路,只是为了满足一个疯子狂妄的美梦,李拾遗忽然讨厌起这段河道,拽着旺财离开河道,他害怕再待一会会听见那些亡魂的哭泣声。

  都说麻叔谋善吃孩儿心,最喜妇人乳,说是世间美味无出其右者,听到这句话,是一种痛苦,来到事发现场,则让人的心在发冷。

  麻叔谋坐镇南郑将近八年,南郑百姓深受其害,这是一个肮脏的城市,聚集了人世间最无情的疯子,和最可怕的恶魔。

  听着有商家在遥呼羊乳饼新鲜出炉的叫卖声,李拾遗捂住了嘴,想要呕吐,跟在身旁的吴季从腰里解下水壶递给了李拾遗,李拾遗连喝三大口才感觉舒服一些。

  得尽快离开这座城市,要不然脑子里的那些画面会把我折磨成疯子,李拾遗喃喃自语。

  街边的小孩看着小贩竹筐里的青果流口水,白色的馋涎拉的老长,李拾遗掏出手帕扔给了小孩让他擦干净嘴,示意李三去买一些回来给自己吃。

  很便宜,李三用了四个大钱就买了一大堆,用袍服兜着去旁边的酒楼让伙计给清洗干净,李拾遗没进酒楼,他实在是受不了那些发酵过度的绿蚁酒的酸骚味道。

  老板亲自把青果装在盘子里送了过来,弓着身子等候李拾遗的吩咐,伙计这时候,已经开始扯着嗓子用婉转的声调报自己的菜名。

  李拾遗笑着倾听,市井的生活气息是如此的浓厚,或许只有生活的气息才可以稍微掩盖一下前隋留下的腐臭气味。

  连着听了三遍,方才满足,李拾遗取出一枚金瓜子,抛给了受宠若惊的伙计,老板就带着笑意躬身退下,他看出来了,李拾遗没有要喝酒吃饭的意思,只是想歇歇脚。

  李拾遗其实很讨厌逛街,只要人一多,他就仿佛处在梦里的感觉,所有的人和事一下子就好像变成了电影里的道具,自己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外来者,如梦似幻。

  街边小孩咔嚓咔嚓大嚼果子的声音,把李拾遗从古怪的状态里拽了出来,看孩童们吃的香甜。

  李拾遗自己也捻起一个果子尝一下,不错,味道很好,是一种李拾遗没见过的青皮果子,味美多汁。

  “那个人和一群街边的小乞丐吃一个盘子里的果子。”

  “富贵人家的怪癖,不要多嘴。”

  “可惜那些青果了,都喂了小乞丐,要一文钱一斤呢,”

  这些议论声李拾遗不是没听见,他只是觉得有趣,除了说青果喂了小乞丐这句话让他满脸愤怒外。

  对于其他的议论他反而有些窃喜,也不知道是自己脑子的那一部分坏掉了,总之,就是喜欢听。

  李家的护卫们只把刀抽出来一点,那些围着观看的人就一哄而散,其中的一个小孩还被吓哭了,这让李拾遗心情极为舒畅,来了南郑城不干点坏事怎么成。

  “大少爷,马上就要宵禁了,咱们还要去驿站那。”吴季在李拾遗身边低声说,他看得出来,走过这趟逛街李拾遗很不高兴。

  虽然李拾遗在努力地让自己高兴起来,但是效果明显不佳。

  “没听到净街鼓的声响啊。”李拾遗确定自己的耳朵没有问题,就是没听见鼓响,一百零八声呢,怎可能听不见。

  “大少爷有所不知了,就长安,成都,扬州敲鼓,其他地方是不敲的,洛阳也是如此,您看,武侯都开始巡街了。”吴季耐心的给李拾遗解释洛阳和成都的不同之处。

  “原来如此,那我们就去驿站吧。”李拾遗把最后一个果子塞进旺财的嘴里,拍拍手就带着车队去往驿站。

  一路之上,没有一个武侯敢上来问话的,就这一点,南郑就和成都没法比,成都城里只要过了宵禁,不管是谁,武侯都有问话的权力。

  走了两盏茶的功夫,李拾遗等人来到了驿站,李安没有停留,让李拾遗安排住宿地点,自己拿着官碟去长史府报备去了。

  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

  长史一职历史源长,隋以后,三师、三公无幕僚,三省长官的属员亦无长史。

  至大唐时,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很高,相当于上州刺史,甚至会充任节度使。

  各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将帅(诸卫与出征将帅,不包括节度使)、州府(限于上、中州)设长史。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从三品至七品不等。

  汉中还是关中咽喉之地,长史的责任就十分的重要,只要勋贵和正四品以上的官员来到汉中,就需要向汉中长史报备,否则按谋乱处置。

  李安是公干,带来的兵马已经在城外安营扎寨,汉中刺史府也已经知道自己一行人的到来,这个时候不去,反倒是受人口舌。

  离日落还有两个半时辰,李拾遗在春桃的帮助下洗了一个澡,见李三有条不紊的将大家都安顿好,并且准备让人买一些鸡鸭送到城外的军营中。

  李拾遗待着也无聊,正准备回屋睡觉,就发现李安带人回来了,李拾遗上去赶忙请安,说自己无聊想去武侯祠去看看,李安见今天没有大事了,就点头应允。

  李拾遗叫上吴季,招呼他换身衣服出去,吴季将自己的大氅留在木屋里没带下来,身上就穿着一身细布制作的长辍。

  他手长腿长,衣襟习惯性的向两边分开,露出大半个雄壮的胸膛,这是武人的普通打扮。

  李拾遗的衣服讲究些,一身天青色的文士长袍,脑袋上没戴帽子,一根青玉簪子绾住满头黑发,从后腰上抽出一柄折扇,摇晃两下,还真有两分翩翩佳公子的模样。

  吴季鄙视的瞅了李拾遗一眼道:“大少爷,要是不去逛窑子,这身打扮小心被人家当成兔儿爷给抓了去,我们是去武侯祠又不是去青楼,打扮成这样子做什么?”

  李拾遗无所谓的道:“我这种人材根本就是黑夜里夜明珠,就算是穿乞丐服也掩饰不住我的良才本质,快走吧,从这里去武侯祠还有好远呢。”

  和吴季匆匆的上了门外巷子,李拾遗这才有机会认真的瞅瞅汉中的首府南郑,不过两边的华丽的楼阁都非常的安静,只有不多的几个卖朝食的摊贩在卖力的招揽食客。

  “别看了,谁家青楼大下午的开门,姑娘们昨晚累了一晚上,现在都在睡觉呢,想逛青楼小的晚上带您来。”

  吴季腿长,走了几步之后发现李拾遗没跟上来,烦躁的回头招呼。

  跟着吴季走了一阵子,李拾遗就发现和这家伙在一起根本就没有功夫看别的,吴季这种人办事情一向目标明确,既然目的地是武侯祠,南郑城其余的繁华就是浮云。

  “呀,这里有卖锅儿湖的,听说里面夹得全是鹌鹑肉和鸭肉,脆生生的好嚼头……”

  “快走,没有武侯祠的素馒头好吃……”

  “呀,你看啊,那个女人大冷天的就穿一条**,屁股扭得如同车轮……”

  “快走,武侯祠对面的姑子比这妖娆。”

  “你说武侯祠对面就是尼姑庵?”

  “国子监对面还是酒楼呢,有什么好奇怪的。”

  听了吴季的解释,李拾遗感慨的摇摇头,对大唐人这样巧妙地安排钦佩不已。

  (想当年,自己的学校也算是国子监一流,他娘的连网吧都不敢开在五百米以内,更不要这样开放的安排了。)

  走了一路感慨了一路,这只是南郑城一个普通的下午而已,从巷子里出来。

  就看到了一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南郑城,看到这样的繁华,李拾遗的眼泪差点飚出来,以前厌恶至极的庞大人群,此刻竟然是如此的让他思绪万千。

  不知道吴季是故意的,还是在迁就李拾遗这个初到繁华之地的土包子,竟然没有雇佣马车,而是雇佣了一辆牛车,两个人坐在牛车上,晃晃悠悠的向城西的武侯祠走去。

  吴季坐在牛车的前面,拿手掸掸靴子上的尘土,堂堂的大侠,刚才因为车行的恶霸想多要十文钱,他就大打出手。

  一个人把四五个粗豪的恶霸打的抱着脑袋趴在地上直哼哼这才满意的住手,还不忘朝四周欢呼的人群抱抱拳头。

  李拾遗觉得自己父亲看上这个家伙,就是因为这家伙的英雄好汉的名头就是依靠自己的一双拳头打出来的。

  吴季打完架之后,哈哈大笑起来,长胳膊伸出去就从街边密密麻麻的小贩手里捞回来一坛子酒,小贩也不惊讶,笑嘻嘻的跟着牛车跑。

  李拾遗从兜里掏出一小把铜钱,用手指一弹,一块小小的一串铜钱就飞了出去,小贩手疾眼快的捞住,很快,谢客官赏赐的声音八条街都能听到。

  就不错,看样子真的是上了年头的越州米琼,只是后来叫做花雕,也不知道是哪家的规矩,吴季拍开上面的封泥,喝了一口就递给了李拾遗。

  李拾遗伸手进去从里面果然捞出来两颗荔枝,这种酒在昌明的时候没少喝,看样子蜀中的商贾们已经渗透到了越州做生意了。

  这东西以前在汉中应该没有的喝才对,他在昌明的时候就喜欢捞酒里面浸泡的荔枝吃。

  沿着瓦市子很快就到了武侯祠,这座庙很厉害,南郑最中心的位置不是汉中的行宫,而是武侯祠。

  当然,南郑城经过历代皇帝整修,已经变成了一个奇形怪状的模样,早就不是长安城那种四四方方的模样,如果从天上往下看,南郑城已经快要变成一个椭圆了。

  想在南郑城闹中取静,武侯祠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去处,抱着酒坛子进去拜祭不太好,这里红墙碧瓦,殿宇巍峨,霜锺远振,拿着酒坛子也对不起诸葛武侯的一世英名。

  庙门口有很多家仆和家将,不知道是谁家的,诺大的武侯祠,今日似乎只招待这一家人,别的香客只在面门口的巨大铁香炉里上了香之后就离开了。

  寄存了牛车,吴季和李拾遗就来到了武侯祠的后院。

  吴季看着那道明显被人摩擦的亮晃晃的青石,十分感慨万千的道:“知道不,一百四十年前这里是这模样,一百四十年后依旧如此。”

  “南郑城城的人都知道武侯祠后面的庙宇后厨可以爬过去偷食物吃。

  武侯祠的道士却从来没有想着将这里加高,厨房的蒸笼里永远都会留下一屉馒头,饥饿的小偷即使拿馒头,武侯祠里的道士见到了也不会驱赶。

  “说来古怪,武侯祠每夜都会有小偷进入武侯祠,武侯祠里除了一成不变的会丢失一屉馒头之外,从未丢失过其余的东西。”

  “哈哈,那些有着高墙大院的地方,反而总是失窃,你说,高墙深垒是不是只能预防君子,而无法预防窃贼,而武侯祠的一屉馒头却能让天下所有的贼人止步!”。

  李拾遗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的点点头表示同意,之后迈步走到里面。

  成都也有武侯祠,但是和刘皇叔的庙宇安排在一起,汉中的武侯墓隔汉江遥遥相峙,建于景耀六年春。

  旧时武侯祠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汉中勉县武侯祠是蜀汉皇帝下诏修建的,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五十多年年,堪称中华第一武侯祠。

  圣人继承大统之后,读三国志时,也常常感念诸葛武侯的忠义无双,还专门派过李客前来代为祭奠,并让李客以陇西李氏的身份捐了一笔钱,让他们修缮庙宇。

  当时,李拾遗还在书院读书,李客就没有带李拾遗一同前往,加上李拾遗还没有出过蜀中,这是李拾遗第一次拜祭武侯祠。

继续阅读:第126章 :一生功过任谁评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纵饮狂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