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叫上何大哥,我们去江边走走。”
波澜壮阔的汉江水滚滚东行,汇入长江又继续奔流直至东海,历代文人墨客对于壮丽的山河从来都是不吝笔墨的,后代子孙通常只记得其中的美妙诗句,往往忽略了作者的经历。
历史的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的杰出人物,或文或武,最令人称颂的还是文武双全的统帅——儒将。
“组团会的事情都办妥了?”
“都办好了。”何罗闪回应道,“我直接冲进县衙,把腰牌和银票往桌上一拍,县令大人立刻召集了三班衙役,分别拿着令箭前往周边县衙联络,已经确定了三百户,最先过去的还是那些北地的移民,我离开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二十一户,庵堂的香火也续上了。”
“那就好!”荆竺轻轻呼了一口气,“我们在地宫跪拜的‘大宋忠肃虞公允文’是大宋朝一位非常杰出的统帅,官至左丞相,封爵雍国公。”
“雍国公谥号‘忠肃’,定然是大忠大义之人。”何罗闪回应道,“值得一拜!”
“幼年时我曾在书中看到过他的名号,记得不够清楚,所以昨日就给家里传了飞信,今日便得到了回复。”荆竺说道,“可惜信鸽不能携带太详细的记录,只能挑选重点。”
“先生快给我说说吧!”何罗闪一脸兴奋,“我只是读过三年启蒙。”
“虞大人的生辰到去年正好是三百年,生于四川仁寿县,祖上是直隶越州余姚(今浙江),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及第,之后曾经出使金国,五十一岁时指挥三军大败金帝完颜亮于‘采石矶’,虞大人的三军只有一万八千人,你们猜猜看,当时金国出动的兵力有多少人?”
“三万?五万?要不就是七万?”何罗闪猜测道,“再多就是‘官渡之战’了。”
“何大哥,你把刚才说的加起来看看。”荆竺微笑道。
“不是吧?十五万?”
何罗闪和昆仑都震惊了,一万八对抗十五万,而且还取得了大捷!
“想当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是两万对袁绍的十万,我一直有点不敢相信,谁知道还有更厉害的!”何罗闪激动地说道,“然后呢?”
“完颜亮兵败后随即移师扬州,准备渡江攻击临安府,虞大人又率军成功阻截。”荆竺接着道,“完颜亮强逼军士三日内全部渡江,结果激起兵变被部下所杀。”
“杀得好!”何罗闪猛地一拳砸在自己的掌心,“痛快!”
“金兵后退三十里,遣使议和。”荆竺沿着江岸边走边说,“第二年,虞大人出任川陕宣谕使,向宋高宗提出北伐的主张,到任四川之后立即筹备北伐中原,并攻克陕西凤翔、陇西,不久被召回临安,数月后以‘四川宣抚使’身份返回。”
“先生,我记得当时四川有两位抗金名将,还是两兄弟。”何罗闪极力搜索着记忆,“我只记住是姓吴,名字没记住。”
“是吴玠和吴璘两位老将军,攻克凤翔和陇西的就是吴璘,这两个字不常用,回头我写给你。”荆竺回应道,“我们发现的地宫极有可能跟吴老将军有关,应该是他的部下以及后人所为。”
“可是虞大人和吴老将军都是在四川,跟桐柏山离得太远了。”
“虞大人重返四川路过了汉川、沙洋堡、襄阳等地,均向朝廷奏请筑城,修缮工事以拒金兵。”荆竺说道,“当时枣阳就属于襄阳,一直是抗金重镇,而且靠近桐柏山,况且桐柏山是天然的屏障,既可养民耕种亦可屯兵拒敌,‘白鸭沟’等三个堂口应该就是利用了遗留的工事。”
“这么说来还是有可能的。”一直没有说话的昆仑开言了,“地宫中供奉着虞大人的牌位足以证明了。”
“虞大人在四川宣抚使任上,倾尽心力整顿军务,养民屯兵备战,终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吴璘老将军比虞大人早七年病逝。”荆竺接着道,“都是带着遗憾走的,念念不忘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三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只有江水发出的波浪声,似乎在缅怀着逝去的英灵。
良久,荆竺说道,“我查看了大箱子里的官银印记,最迟是宋度宗的‘咸淳七年’年号,距现在一百四十年,那十九具遗骸留下了五块腰牌,有两块虞姓、三块吴姓。”
“他们一直坚守拒敌,为何又……”何罗闪觉得有些费解,“当时不是还有文信公文天祥大人吗?”
“家主只传递了虞大人的主要生平事迹,这个问题只能靠我们推测了。”荆竺说道,“咸淳七年之后,大宋朝廷已经无力铸造官银,所以那些官银没有更晚些的印记,而七年后,文信公在广东兵败被俘,南北相隔近三千里,无法相互援助。”
“唉!”何罗闪长叹一口气,“大宋江山风雨飘摇啊!”
“文信公被俘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各地,而襄阳一带的英雄豪杰仍然在尽全力抗击侵略。”荆竺接着推测道,“一方面积聚钱粮以图坚持战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失利导致钱粮受损,因此在石屋外面堆积黄土山石,在顶部修建庵堂作为掩护,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营寨,谁也不会想到下面会留有宝藏。”
“其他两个堂口是否也有地宫?”
“没有。”昆仑回应道,“离开‘猪婆岭’时我特意留在最后搜查过,然后绕行至‘白鸭沟’重新查看了,都没有发现。”
“文信公主要是在江西和广东战斗,或许也会有类似的情形。”何罗闪说道,“等事情全部结束了,我亲自去其他堂口查看。”
“行啊!”荆竺掠过一丝笑容,“找到了就全部运往雄州。”
何罗闪回应道,“我是认真的!”
“我也是认真的!”荆竺回应着,继续往前走,“文信公被浮不久,爆发了惨烈的‘崖山海战’,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少帝沉海而亡,十万军民投海殉国,文信公被转移到‘大都’继续关押,四年后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