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和绸庄的事,姚晓婵都打算暂时不和家里人讲,现在还不是时候,解释起来中间很多地方都说不通,物极必反,说不定她还会被当成妖孽烧死。
茶山离姚林村其实不远,站在茶山山头都能看到,但若是用双脚走过去,这距离却也有点大,下午柳眉安排送她过来的马车,到达之后姚晓婵就让车夫驾车回去了。
眼看着就面临即将走回去的命运,这让姚晓婵感叹自己该‘考驾照’了,什么时候去学骑马,学会了走到哪都方便。
好在庞老家还有一辆牛车,庞老让他儿子驾车送姚晓婵回去。
到了村口外隔着一截路,姚晓婵就让他停下了,村子里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村民对外来人难免充满好奇,这要是被人看见,解释起来又得撒谎。
回去后果然被李氏又苦口婆心的说了一顿,什么越来越大,就越来越不好管啊,小姑娘家家的,却一出去就要天快黑了才回来,被人知道了要说三道四啊什么的,倒也没有像姚晓婵刚穿过来时那样,说家里活忙不完怪姚晓婵到处乱跑了。
李氏也是为她好,姚晓婵只能在三个弟弟妹妹同情的目光下,静静地听着她吐槽。
……
没过些日子,老里正就把村口那块地的地皮文书送过来了,交代事情办妥了,姚晓婵家可以准备开始开荒盖房子。
自从地基定下之后,姚晓婵就在根据村口那块地的地形,着手规划房子格局,现在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房子也没想建多大,只是普通农村的四合院,卧室和堂屋盖青砖,茅房厨房之类的就盖麦草。这在村里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现在的姚晓婵家,在同她们关系亲近的邻里眼里,也算有点小钱了。
李氏绣帕子卖被大东家赏识,东家给钱大方,还有姚守树雕木雕卖的事儿,姚晓婵家并没有瞒着,于是,最近村里还刮起了大娘子小媳妇都爱绣帕子的风气。
因为那块地皮面积宽,当年能建一座三进宅子的,现在姚晓婵家只是简单的四合院,周围就空出了许多地方,所以设计时,屋前屋后便都带着菜地做自留地,姚晓婵打算找个时间再去山林里看看,考虑一下有哪些植物可以移植出来。
……
这日,李氏在院子里绣花,姚晓婵也将弟弟妹妹们拘在家里,教他们读书写字。
姚守树腿脚已经好了很多,再过一段时间都可以站起来了,也随着她们出来在屋檐下坐着,手里拿着木头和小刀,雕他的小木玩意儿。
当初有钱了,姚晓婵就买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既然有条件学习,她当然不会让姚晓草等人长大了还是个文盲。
前世托她有个老中医爷爷的福,跟着他学过繁体字,后来因为有个客户喜欢书法,那时候她为了谈成这一笔大单子,也没少下功夫,特意跑去学过书法,虽然算不成学有所成,但是该了解的也都知道,偶尔闲时也会写一写练一练,所以她一手梅花小楷虽然算不上有多好,但还是勉强能见人。
加上她到底还是华夏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肚子里墨水儿也不少,现在给三个古代小包子启蒙,完全毫无压力。
对于她为什么会识字这一点,姚晓婵对家人的解释是:以前偷偷跑去邻村学堂外偷学过,现在是在城里江记绸庄的管事姐姐在教她。她学了再回来教弟弟妹妹们,也同步解释了,她为什么有时候会回来那么迟的原因。
对于把柳眉溜出来当挡箭牌一事,姚晓婵毫无心理压力。
至于她为什么比弟弟妹妹们学得更快、更好,识这么多字,就只能归于她脑袋聪明了。
“错了,晓莲子,这里是一撇,不是一竖,要像我这样写,诺……”
姚晓婵见姚晓莲写错了,走到她身后握住她的手,手把手的教她。
“大姐,这个字怎么念?”姚三娃发现姚晓婵去交姚晓莲,不理他了,连忙站起来喊道。
姚晓婵抬头看了一眼:“念右,左手右手的右。”
“二叔,三叔回来了,喊你们晌午过来吃饭!”
正忙碌着,门口有话传来,几人侧目,就见大房的熊孩子姚云财,举着一根木棍子当剑使,刷刷刷的戳砍着外面厨房屋顶的麦草。
见几人看着他,又将话重复了一遍,姚守树点头应了,答应等会儿就过去。
姚晓婵眨眨眼,三房回来了?过去吃饭?三房的人她好像这么久还没见到过。
姚云财见姚三娃几人在写字,毫不掩饰的惊讶道:“你们会写字?”
姚晓婵姐弟几个,很有默契的无人理他……
“切……神气个屁啊!写字又麻烦又无聊,我才不干呢!”
当着李氏和姚守树的面,姚云财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离开的时候,将木棍子又拿在房顶上狠狠地砍了几下,麦草顿时乱飞,麦秆子一簇一簇的往下掉,落得满地都是。
“这孩子……怎么这样!”李氏见了,赶紧放下针线过去整理,这麦草要是掉得太多,下雨天屋子里可是会漏水的。
“娘你随便弄一下就是,别管那么多,反正这不是咱们的房子,破坏了也不干咱们什么事儿!”
姚晓婵故意提高声音说道,外面小路上,姚云财听到后回头看了一眼,哼了一声,一时没注意脚下,踩着一颗大石子儿,差点崴脚。
不知不觉就已经搬出来有一段时间了,再次回到姚家,却是有点走进别人家的味道。
姚家宅子门前,李氏夫妻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陌生又熟悉,之前他们住的房子,现在都已经被改做杂物间了,心里一时感慨万千。
姚晓婵原本不想来的,但一家人都来了,她也不好搞特殊,而且三房这一家子她还没见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以邓氏和连氏的脾性,又怕李氏和姚晓草等人吃亏,最后还是跟着过来了。
这会儿姚家很热闹,不仅三房回来了,还有姚晓婵她们的四姑姑姚氏,和大房在城里书院念书的长子——姚云笔也在,见姚晓婵一家几口进来,院子里顿时一静。
“哟!这是谁啊?大嫂子你认识吗?”
姚氏正在和邓氏一起洗红薯,拿起一只红薯棒子放在桶里,拉长了声音冲邓氏问道。
“小姑子,你忘了呀?这是你二哥一家啊!”
邓氏瞥了几人一眼,不阴不阳的答道,“不过都是些丢人现眼的玩意儿,你不认识也好!”
自从二房搬出去后,她就一直在等着看他们家的笑话,要钱没钱,要地没地,难不成要靠别人施舍一辈子?她还等着李氏带着那几个赔钱货回来求她,到时候她想怎么样还敢不听她的?谁知道她们竟能安安稳稳的活到现在?还过得很好!
“那他们在这里干什么?讨饭的吗?”
姚氏夸张的张大嘴巴笑了两声,“这些人还真会掐时间,知道今儿咱们这儿吃团圆饭就跑来了,可惜咱们的饭只够自己人吃呢,怎么办呢?对了,厨房里还有一锅猪食,要不端给他们?把人打发走,不然看着碍眼!”
上一次在渝州药房,姚晓婵害她丢尽了脸,没在那药房买到药也就算了,换一家店就是,可谁知道当日那事儿,竟被同一条巷子住的邻居看到了,回去后到处乱讲,周围大街小巷婆娘之间传的沸沸扬扬,害她被丈夫骂了一顿,婆婆还时不时拿这事儿出来训她。
这让她对姚晓婵可谓恨到了骨子里!
“这是什么破地方,娘,咱们走错了!”
姚晓婵见李氏二人脸色瞬间就变了,拉住李氏的手,头也不回的就要离开。
“哎……二嫂留步!你看这既然人都来了,还走什么呀?饭吃了再说!啊!”
见姚晓婵真的要拽着李氏走了,那坐在另一边指点两个女孩子绣花的妇人这才站起来,走过来拉着李氏,又很亲昵的拍了拍姚晓婵的肩膀,“才一个多月没见到,婵丫头就又长漂亮了呀!”
她一靠近,就一股脂粉味扑鼻而来,姚晓婵后退两步,不动声色的避开她,“三婶说笑了。”
这妇人的穿着与姚林村的乡下妇女们不同,干净整洁,布料上乘,还绣着花,发间插着两根银钗,耳尖戴着小小的珍珠耳环,手上还套着一个翡翠镯子,皮肤保养得很白皙,虽然姚晓婵也不知道她擦了几层粉。
就是她三叔姚运生的妻子,也姓连,和连氏娘家拐着弯是亲戚,看她打扮,姚晓婵想着,这姚家的家底,倒是比她想象得还厚很多,否则姚运生一个秀才,哪能有这么多闲钱供她打扮?她家二房就这样干干净净的分出去了,也好,省得将来扯财产是非被带上。
“哟……这孩子!还跟我客气!”小连氏手下一空,脸上微微一僵,随即干笑了两声,回首拉着李氏的手,半托半拽的就把她往里拉。
“走走走,进来说!二嫂你可别多心啊,我这也是才回来就听说你们分出去了,二嫂你也真是糊涂,这一家人好好地,哪有当成两家过的道理?搬了也就罢了,既然到了门口,哪还有不进来的?我们家那个,都叫财财特意去通知你们了,不都说了是过来吃顿团圆饭的吗?咱们也好长时间没见了,等会儿再坐下来聊聊!”
言罢,小连氏又看着姚氏道:“小姑子,不是我说你,这都是一家人,你说那些话像什么样子?若是被外人瞧见了,指不准儿就说咱们姚家家宅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