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小肚大的校园
二水崔2024-02-24 21:421,647

   秋天来了,河水只是稍微有点凉,太阳却是越来越高了。我多少还是有点兴奋,我是我们家孩子中骑单车技术最高超的了,我老爸特意决定,把他骑过多年的加重“飞鸽”自行车郑重送给我,作为我上学的坐骑。车子的横梁原装肯定是黑漆,岁月磨掉外层漆,居然还可以看到红底漆,我感觉它的年龄要比我大很多。可见,那个时代的人有多实在,因为有质量在那放着呢,坐骑虽然老得掉牙,但是还好,有铃有闸,一样不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地方上的领导,已经意识到这座城市的发展,城市边上能有一条四季流水不断的河流是一件幸事,未来城市拉大框架,想获得长远可持续发展,那么这条河流,就有可能成为一条城中河。这条有着宽广水面和银白沙滩的河流,还有个完全符合她气质的名字——玉河。这在全国的小城市中自然是一个优势。所以,市委领导几经统筹考虑,终于下了很大决心,决定要在河上修建一座水泥漫水桥。

   我开学上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了。不过所谓“漫水桥”,就是贴河床底,直接堆上水泥石块铺成的。桥没有高架腿,就会在水流大的时候任由水流翻花,站在岸上观看自成一道景致。我从漫水桥上经过去上学,物理距离是最近的。除了汛期河水上涨期间,经常还要因走当地人用钢管竹笆搭起的临时浮桥,而被迫缴上两角钱的过桥费外,没有什么不方便的。

   过了桥就算进城了,首先要经过一道老城门,沿着解放前据说是最繁华的一条马路,这条马路叫长春街。沿着长春街往北前行2公里,再折向东50米,就可以赫然看到我们“梅城市第四中学”的白底黑字长标牌。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不是“梅城市第四高级中学”呢?因为学校有初中和高中两部分,既然都在一个校园内,那如果要挂牌子的话,就得两块牌子一起挂,怪浪费地方和资源的吧?我的理解是,因为校园的大门太小,只有普通民居的一间半房那么宽,你想大门能有多大地方?而且,打从解放前就是这样,大门两边,是逼仄的市民居家院落。

   好的是,我们学校嘴小肚子大,光砖混结构的三层教学楼就有2座。我说的砖混可不是平顶,而是木料大梁、檩条、椽子一样不少的机制斜坡瓦顶,单从绿色房檐下面的整根红木质柱子上斑驳的漆皮,就能断定这几座建筑背后,也许还隐藏着久远的历史。事实上,当时梅城所有的初高中一起加起来,大概有近20所,能有这样上岁数教学楼的,也就四所,一二三四中,一中二中是市重点中学,三中四中就不是重点中学。可是,学校的历史底蕴,在那放着呢,再者从排名上,自然也可揣度一二。

   1986年,我们小小的梅城居然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想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及其人文的遗存,会是其中重要的因素,而我们四中,正是在这样一个建筑板块组团中的核心位置。

   顺便也解释一下,我们城市的市花是月季而不是梅花。梅城得名,完全是因为自明代开始,当时的市领导围绕中心区老城墙外,又把北关、东关、南关、西关外重新筑起了城墙。那时的城市可以说是城外有城,墙外有墙,5部分城墙围合起来,如果拍成卫星图,就可以看到一朵漂亮的梅花。

   还据传,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派兵来攻,这位义军领袖只攻破了西关,就以为是已经拿下了这座城市,完全被梅城人民的建设智慧忽悠了,结果气得两天都没有吃饭。只可惜,到日本鬼子来到中原的时候,经常派飞机来轰炸这座国民党驻军重镇。当时的国军长官害怕敌机来炸,城门太窄不利百姓疏散,就下令扒掉城墙。据说,在非常时期,为了尽快完成扒墙任务,这位长官发动了当时的市民,并许诺,谁家扒的城砖就算谁家的。老百姓可高兴了,全然不顾敌机凶险,一个星期就扒光了。

   从此梅城里边,很多带有老城砖的砖瓦房比比皆是。

   奇怪的是,当时还是留下了老南关成为唯一的城门,我们梅城人就降格称其为“小寨门”。

  当然,我那时并不知道这些,也没有必要了解这么深。刚到这座学校报名的时候,我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徐丽丽能否来报道,二是我如何在一个新的环境下茁壮成长。第一个目标比较具体,第二个目标比较抽象,其实也还是一句废话。因为徐丽丽来不来,很快就可以验证,再一个不管茁壮不茁壮,我注定会成长,不管长的是个子,还是胡子。

  

继续阅读:第二校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烧毛青春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