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醉之后便忘却很多,酒真是神奇的饮料。第二天,雨过天晴,我们从各自的帐篷里走出来,望着阳光照遍每一个角落。山林嫩绿的青翠披上光彩,呼吸新鲜的空气,感觉很沉醉。
但我们此时此刻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如何下山?信号依旧没有,山不高,要是推车下山的话,很危险。最后一致决定,让杨帅先去村落里求助。
我们坐在车子旁边,静静等待他回来。根据汪帆测算,村落离这儿大概有六七公里的路程,以杨帅的速度,用不了两个小时便可以到达。
汪帆还是低估了杨帅,没到一个半小时就看到他坐在一位大伯的拖拉机上,冲我们招手。伯伯很朴实,他说,要是早一点告诉他,他昨天就可以把车子拉到修理铺。
他拒绝了我们给他的所有食物,更别说是给钱什么的。助人为乐,不向任何人索取,这就是伟大的劳动者。所幸的是村子有唯一去市区的公交车,而我们那辆面包车,暂时就放在修理铺。
车子修好,接到伯伯的电话,汪帆搭乘公交把车开了回来。我们感慨这次集体活动,很不容易,但他令彼此之间的信任与默契提升了很大的一个阶梯。
书店的发展计划走向下一个台阶,如果按照我们的设想,两年之内,以复制社区的点儿,让有实力的顾客自有场地,依我们运营的模式去经营,能开十家店。
每家店互相助力,书源,渠道,终端,向外扩展,再开店,这是必经的路子。单家店很难生存,因为一个店如果经营不好,有其他店的带动,最终都会实现盈利。
有一天,我翻看网站,发现吴浩然写的新书以可见的速度迅速蹿升。我在评论区写下一篇很长的书评,主题只有一个,祝贺他再次回到创作的巅峰。
令我奇怪的是没有收到任何回应,不但是评论区,手机和短信也没有收到回复。想起来他此刻应该很忙,也就笑笑了事儿。
朋友之间,无需那么多的客套。而且他的第二部小说,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成绩,拿奖拿的手软,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传过来。
我们都在店里,商议如何将所有的开店方案一一落地。长歌和一位老顾客签订了正式的合作协议,第一步迈了出去。汪帆设计的店面很吸引人,也是快速谈拢合作的助力。
我没有注意,合作商出门的时候,门外已经很拥挤。杨帅,汪帆去门口维持了秩序,等我从后面吧台出来,听到门外的叫喊声确定了一件事——吴浩然要来我们市,而且是指定要在我店开新书签售会。
这个家伙,真是给我们非常大的帮助。陆长歌有些懵了,他拿着合约说:“怪不得以前有些犹豫不决没有谈拢的生意,竟然会一大早主动来找我们合作。”
然后他问我:“确定吗”?我拿起手机看看说:“收到他助理发来的邮件了,千真万确”。林若若笑着说:“我昨天听说的,所以让叔叔也过来帮忙”。
杨帅和汪帆回来说:“快被挤爆了,我们店那么小,再这么挤下去,无法正常营业。”长歌问:“都是顾客和粉丝吗”?
汪帆:“不全是,我从早上到现在连着接了几十个电话,有出版商的,渠道商的,还有经销商的,门口的路上车子都停不下啦,还有一位要和我们书店签十年合作的。”
林若若激动的说:“十年合作?哇塞,哈哈终于熬出头了”。长歌先是一愣,然后将合同啪的一声放在书桌上说:“马上挂出招牌,说我们店一天只能容纳三十个人,实在是场地有限。
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召开小型的合作洽谈会,只接待六家单位”。我摘掉眼镜,怕给挤碎了,然后和汪帆杨帅迅速的跑了出去。
长歌说他不方便再次露面,杨帅则负责与合作商签约。这是对的,当所有人蜂拥而至的时候你难保有些人的目的不像想的那么单纯。
杨帅说,他签合同签的很有成就感,是啊,接待由原来的两个小时,不超过两分钟。再后来几乎是连谈都不用谈,没说几句话便敲定。
书书和清欢开始整理图书,书架也进行了更换,从里到外,焕然一新。为了做好这次招待,我连夜不停的写策划方案。按照这个速度,之前计划的十家店会成为三十家。
避免拥挤,避免很多麻烦,虽然他现在能坦然面对,但他助理也说,最好不那么夸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能与吴浩然身份匹配的氛围,重点是还不要太引起林图的关注,我们当时太有点异想天开了。
推翻又重写,重写又修改,修改又完善。汪帆面对如山的书单,很头疼。不是我们自己进的书,而是渠道商主动放进来的,不接的话,容易得罪人。
我们低估了大作家的号召力,不过想想也对,上千万的粉丝,炙手可热的大作,慕名而来的渠道商不停的要求在发布会上把广告位放在显著位置。
那四家仓库也快满了,汪帆写了个新程序,天天熬夜熬成了熊猫眼。签售会在一周后,各自忙得睡觉都是抽一点点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