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之后。
一众官员围着于谦纷纷恭贺道喜。
毕竟这于谦以前只是“于少保”,但他现在可是“于太师”了啊!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皇帝的心腹佐官,职位崇高,无定员,无专责,说白了就是一个虚衔。
但是,想要得到这个虚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知道多少文臣努力了一辈子都得不到!
而且自宣德三年,宣宗章皇帝定制,三公仅公侯伯勋戚大臣,而文臣仅限三孤。
这还是第一次文臣获得太师这至高荣誉,上一位大明朝的太师可是英国公张辅。
少年天子不但加于谦官少傅,还加官太师,足以见于谦圣眷之浓!
王直胡滢等九卿大员看着众星拱月中的于谦,心情很是复杂。
哪怕是在少年天子心中,这位擎天之臣只怕也是大明朝堂顶梁柱般的存在。
尤其是方才于谦主动交出了兵权,给了少年天子一个插手京营的机会,更是令少年天子欣喜若狂,直接投桃报李大手一挥,给足了于谦封赏。
所以,群臣倒是不觉得有什么羞愧的地方,纷纷上前恭贺道喜。
然而于谦却是板着一张脸,随意敷衍了几句,便向殿宇外走去。
说实话,于谦内心是拒绝的。
当初京师保卫战打赢了,也先率瓦剌大军退走,先帝同样准备给予于谦诸多封赏,却被于谦严词拒绝。
他于谦做这一切,只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又不是为了邀功请赏。
王直胡滢两大巨头快步上前,跟上了气冲冲的于谦。
“于太师,何故如此愤怒?”
听见这个称呼,于谦本能地眉头一皱。
“天官大人,您老就别取笑我了。”
“加官进爵,封妻荫子,非于谦所愿也!”
王直闻言一愣,随即哑然失笑。
“于谦啊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这才是你啊!”
“不过皇上当廷宣布了封赏,难道还有你拒绝的余地?”
于谦同样苦笑了起来,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那位少年天子,这次真是把他算计得死死地,从一开始就筹谋好了一切,连最后给出的封赏都没经过犹豫,显然是早有打算。
“这一次,我等还真是轴向力了啊!”
听见于谦的喟叹,王直胡滢也是脸色复杂。
纵观整个案情发展,不难看出这原本就是少年天子设下的一个局,一个算计于谦的局。
李贤刚刚就任户部尚书,领了赈济流民的差事,马上就被告知京师粮价疯涨,不得不上奏天子定夺。
少年天子于是让于谦亲自出马,带着五城兵马司去彻查此事,然后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官商勾结的惊天大案。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少年天子的目的就很明显了。
不过是粮价出现了问题,让五城兵马司去敲打一下便是,何须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于少保出手?
偏偏少年天子让于谦去了,而后又把于谦从这案子里面摘了出来,顺势命锦衣卫接手此案,撬开一众粮商的嘴巴之后,连夜开始抓人,彻底将主动权掌控在了自己手里!
等到早朝议事,少年天子图穷匕见,向文臣集团发难,自己等人还能怎么办?
要么将兵权交还给皇帝陛下,要么就等着少年天子清洗朝堂!
相比于前者,后者更加令人无法接受。
毕竟眼下武官勋臣大势已去,只剩下了阿猫阿狗两三只,而且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大部分权力都过渡到了兵部。
即便把兵权还给了少年天子,真正执掌着三军将士升迁功绩的还是兵部,所以说这并不算是彻底还给了他,文臣集团还可以在这上面做做文章。
而一旦选择与少年天子硬刚,最后触怒了这位皇帝陛下,他当真放出锦衣卫清洗朝堂,那对文臣集团而言简直就是一个致命打击!
正因为如此,王直胡滢二人对于谦的做法很是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支持。
只要武官勋臣被压制住,少年天子还是要倚仗文臣集团,同时也会受到文臣集团的掣肘!
乾清宫,御书房。
朱见深此刻有些欣喜,刚刚一下朝就命人唤来了硕果仅存的三位勋臣,连日讲都不去了。
这三位勋臣分别是成安侯郭晟、定襄伯郭登、忻城伯赵荣,三位唯一还算拿得出手的勋戚大臣。
新晋勋贵,基本上在各地领兵镇守一方,如南和伯方瑛。
而在京的老牌勋贵,则是真的只剩下阿猫阿狗两三只,划拉来扒拉去都扒拉不出几个像样之人。
其实类似于文臣集团依靠科举制度,拥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进入朝堂,武官勋臣也同样有着自己的运转体系。
比如近些年来册封的新晋勋贵,大多都会在镇守之地待到年老,或者在平叛中战死,将爵位传到下一代的手中,才会被召回京师,安安稳稳地待到新的一辈长成。
如果新的一辈依旧出色,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京师当中站稳脚跟,进入五军都督府,成为老牌勋贵的一员。
但倘若下一代资质平平,那么传承个两三代,待资历上来了,也勉强能够晋身武臣的最高层。
大明朝的武臣体系,就是依靠这种内外合作,不断流动的模式,吸收着新鲜血液,维持着良好的运转。
如果真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五军都督府并不会彻底衰落,名存实亡。
那是因为,武臣的这个体系,被打破了。
一场土木堡之变,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朱土木那个垃圾御驾亲征,还代表着一层深层含义,就是老牌勋贵中掌权的二代勋贵,在向已经长成的三代勋贵进行武臣的权力交接。
等到三代勋贵们在此战打赢了胜仗,身上背上一个大大的军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五军都督府掌事,足以和文臣分庭抗礼而不落下风。
但是,这仗打败了!
甚至酿成了土木堡之祸!
而且不仅仗打败了,人还都死了!
这么一来,京城的武臣体系,之前维持五军都督府运转的老牌勋贵,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后继无人!
土木之祸后,残存的老牌勋贵不过十余家,大多还是些刚刚承袭爵位的孩子,如英国公张懋,成国公朱仪等等,根本难以扛起武官勋贵的大旗。
而正是因为如此,五军都督府出现了权力的真空期,被文臣集团趁势夺走了权力,最终名存实亡!
所以,朱土木那个垃圾的土木之祸,对大明而言,可谓是流毒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