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祖制?
那就“贪腐六十两立斩不赦”!
群臣都没有想到,这位年纪轻轻的皇帝陛下,竟然会如此难缠!
天官大人两次提议,一次奏请将案子移交三法司,被少年天子以避嫌为借口拒绝,第二次则是提及祖制,却没想到反而遭到少年天子的反击。
有着“贪腐六十两立斩不赦”这些严刑峻法存在,以后谁还敢拿祖制说事?
少年天子的手腕与城府,真是丝毫不逊色于先帝!
眼见王直独木难支,另外一位老尚书胡滢只能出言声援。
“陛下,洪武年间定制,凡遇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联合进行会审。”
“此案涉及六部百司众多官员,尤其是江渊等朝堂重臣,按制应当进行三司会审。”
胡老尚书也很聪明,不再提及祖制的事情,而是揪着三司会审不放。
从洪武十七年始,高皇帝便定下了制度,凡遇有重大、疑难案件时均由三法司长官,即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使会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是正常的审判流程,不能因此而破坏大明司法的公正与权威。
朱见深闻言眼珠一转,已经大致猜到了这些文臣的谋划。
现在依照锦衣卫的审查结果,给江渊一案定性,那么这场案子的大小,全部都掌控在他这位少年天子手中!
换句话说,朱见深现在掌握了主动权,他可以借助这江渊一案,随意罢免任何官员。
这对文臣集团而言,是不可以接受的事情。
所以天官王直与老尚书胡滢齐齐出面,接连开始发声。
这两位朝堂之上最具有威望与资历的朝堂巨头,率先做出了表态。
这案子,必须交给三法司会审,由他们这些巨头做出最妥善的解决方案,最大可能地降低此案牵连程度。
当然,朱见深也可以一意孤行,不予理会这两位朝堂巨头。
但他如果真这么做了的话,只怕会落得个跟景泰帝一样的结果,君臣离心离德,再无缓和余地。
少年天子正思索间,一位位九卿大员也跟上了脚步。
吏部尚书王翱、户部尚书李贤、兵部尚书于谦、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尚书高谷等九卿大员,纷纷出列上奏,请求朱见深将此案移交三法司会审。
现在可不是勾心斗角的时候,而是报团取暖确认政治立场的时候!
即便是于谦此刻都没有其他想法,默默地做着一位文臣应该做的事情!
哪怕是为江山计,为社稷计,少年天子现在也不能与文臣集团撕破脸!
朱见深瞧见眼前这一幕,倒是真没有多生气。
或者说他早就预料到了眼前这一幕,文臣集团肯定不会放任自己“恣意妄为”。
“将此案移交给三法司,也不是不可以!”
“问题是,朕为什么要这样做?”
“朱卿家一晚辛勤付出,朕总不能视而不见吧?”
听见少年天子这话,群臣顿时傻眼。
朱骥则是眼观鼻鼻观心,面无表情,不发一言。
王直胡滢等九卿大员面面相觑,此刻是又好气又好笑。
闹了半天,合着少年天子打得这些主意!
自己等人真是老了啊,竟然被一个十一岁的少年郎给拿捏住了!
王直与胡滢对视了一眼,一颗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两位巨头此刻心情很是复杂,但最多的还是欣慰。
少年天子的表现,实在是太惊艳了。
起初二人还误以为,少年天子这是准备借此机会发难,与朝臣彻底撕破脸。
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龙椅上的这只小狐狸,从一开始就没有多生气,故意这般做派,不过是为了从朝臣手中收拢权力罢了!
只不过,少年天子看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难道说是……兵权?
于谦仿佛也察觉到了什么,暗自叹了口气后,做出了决定。
江渊一案因他而起,现在也应该因他而结束。
或者说,这件案子,从一开始就是少年天子的谋划!
“陛下,京营提督大臣事关紧要,既要在军中有所威望,又要令群臣慑服。”
“原京营提督大臣总兵官石亨谋逆造反已经伏诛,京营无人主持大局,臣奏请陛下定夺!”
话音一落,满朝文武都看向了这位擎天之臣。
于谦这是想要……交出兵权?
什么提督大臣,什么总兵官,不过都是借口说辞罢了。
于谦这是给了少年天子一个机会,一个名正言顺插手京营十团营的机会!
他于谦主持京师保卫战时,进行了军制改革,把三大营与京师禁军中的可用之兵十多万改编为“十团营”,十团营淘汰出来的老弱,称为“老家”,总称为京军或京营。
景泰年间,十团营就是原来的京师三大营,京营类似个军人养老院的机构。
石亨虽然名义上是什么提督大臣总兵官,但他并没有调动十团营的权力,真正执掌十团营之人,还是于谦这位兵部尚书。
但是,现在他主动开口,让少年天子插手十团营,那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听到于谦这话,朱见深同样有些错愕,不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这就是于谦啊!
如果换个人,还真没有这般魄力!
“嗯,于爱卿言之有理,朕有意命定襄伯提督京营,主持京营一应事务,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如何?
不如何!
这本就是一场交易!
文臣集团与少年天子之间的交易!
连于谦本人都妥协让步,交出了十团营,其他朝臣还好什么好说的?
难不成当真与少年天子硬刚,让这位虎视眈眈的皇帝陛下趁机发难,来一场血腥大清洗?
朝堂之上,没有人是傻子,会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九卿大员全部沉默不语,勉强算是默认了。
“陛下英明!”
于谦面无表情地低喝了一声,群臣这才如梦初醒,纷纷出言跟上。
见此情形,朱见深心情大好,只是心中对于谦也多了一份愧疚。
自己为了从文臣集团手中夺回兵权,如此算计于谦这位擎天之臣,只怕会寒了他的心。
想着,朱见深再次出言。
“于爱卿倒是提醒了朕,先前石亨谋逆一案,若非于爱卿及时出兵扑灭叛乱,只怕我大明将会有倾覆之患!”
“这是天大的功绩,于爱卿不慕名利,但朕一向赏罚分明,不能寒了有功之臣的心。”
“拟诏,兵部尚书于谦有功于社稷,加封太师兼少傅,加封其妻董氏为一品夫人,赠封其父为资政大夫,其母为诰命夫人,其子进都督府前卫副千户……”
满朝文武:“!!!”
太师!
少傅!
封妻荫子!
光耀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