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和大明璟在伤兵营邀买人心,燕王在燕王府论功行赏。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得到了一份来自燕王的承诺。清君侧成功之后封爵!目前燕王毕竟是亲王,无法像皇帝一样去封爵。但是一个郑重的承诺的确令到手下将领们的忠诚度有了很大的加成。大明璟在宴会结束以后求见了燕王。提出要让舰队沿着商人们的航道前去罗娑斯,那里有巨量的矿藏需要先一步占领。而位置就在棉兰老岛的东南方向。先占了再说,反正大明水师的那些破烂扛不住马和的舰队。而他还是需要留在北平辅佐世子。这个决定让燕王多少有点意外。朱高炽一直在燕王面前想要大明璟回到身边。他已经对大明璟有了依赖。燕王当然希望这个天才少年可以随侍左右。就愉快的决定了。原大明璟所辖舰队分做三队,往东面、东南面、南面进发。沿着大明璟给的海图一一勘验,并将万国堪舆图完善细致。
我们的李跑跑曹国公李景隆兵败一路逃回德州,待重整军队的时候才发现只剩下了三万不到的军士。被他打军棍的那些指挥使、都督一个都没逃出来。这次他内心深处是无比恐慌的毕竟,皇帝对他是十二万分的信任。结果他却败得如此的干净利落。而且以南军目前的情况,他也只能等待来年春暖再战。而整个德州城都沉浸在恐慌之中。原本几十万大军背上讨逆,没多久只回来几万人。换了谁心里不慌啊。当地的官宦富户们心中都在盘算着后路。燕王打过来该如何面对变成了最热门的话题。而酒楼茶肆的议论对象全都是我们的曹国公李景隆。郑村坝之战被人编成了段子在茶馆说书。也没人称呼燕逆了。言必燕王,尊崇无比。
李景隆北平郑村坝之败的消息很快就在皇都不胫而走人尽皆知。而齐、黄、方、练四人早就统一了口径,先瞒住皇帝再说。只要最终能打败燕逆,今日的失败就不算失败了。就是这种近乎鸵鸟埋沙的行径,竟然能让四位万里挑一的朝廷重臣选择共同欺瞒他们宣誓效忠的皇帝陛下。这帮货为了不被揭穿欺瞒事实,快马传讯密告李九江,务必隐匿败迹勿为上奏。当消息传入皇宫当中时,太监宫女私下议论传到了皇上的耳中。
某日,经筵上。建文止不住心中疑惑向黄子澄问及战事:“爱卿,最近皇都之内频频传闻曹国公出师不利。已然兵败于燕逆。是否属实?”
黄子澄装出震惊的表情回答道:“没有啊,曹国公最近数次交战都打败燕逆。就是如今正值严冬时节,士卒缺乏御寒衣物,苦不堪言。暂时退守至德州。以待来春再战。”建文听后心中好像吃了颗定心丸一样顿感心中大定。从这点看得出,建文是个善于逃避现实的人。只要是好消息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在深宫之中君临天下。只要冠冕戴的稳,管他洪水滔天。为此,在建文元年的年末。下令嘉奖北伐之师,加李景隆太子太师。并赐予金银貂裘等物。你倒是给军士们赏赐点御寒衣物啊。此举实让南军将士心寒。
燕王可不惯着这厮,在建文元年年底出师征讨代王封地大同。出兵之时特地闹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大军行至广昌,广昌的守备杨宗、汤胜等举城投降燕军以求自保。正月初一,燕军到达蔚州城下。守将王忠、李远随即投降燕军。二月初二,燕军联营包围大同。这大同军事位置极其重要。大同镇一直以来都是朝廷重点关照的对象,它处于北部边防地带,对于防御北方敌人入侵有着重要意义。明洪武二年攻下了大同之后,明朝政府更是在此地积极设置防御系统和修筑军堡,把大同变成重要的军事领地。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同位于大同盆地,四周都是连绵的山脉和高原。正好处于中间山川地带,地势平坦,在西北边境地区是块难得的宝地。《明史·兵志考》中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镇守皆武职大臣,提督皆文职大臣。”
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李景隆不得不出兵救援。这厮逃回德州后,就在周围卫所选拔军士补充南军数量。此时已然有接近八万之数。为了救援大同,一口气派出了四万人前往。卫所兵绝大多数都是屯田军士。平日里只是种地而已。说穿了就是穿着号衣的农人。现在发了杆枪提了柄刀就上阵了。士气普遍低迷之外,身上御寒衣物也只有一件红胖袄。有些甚至没有头盔,就带着一顶范阳笠。这岁末年头寒冬腊月的,天寒地冻。一路上南军苦不堪言。因为辎重都损失在了郑村坝,后面的还在问兵部讨要。所以严重缺乏御寒装备。不得不一路前进一路搜刮。往往是一觉醒来,一个帐篷里面都会有一两具尸体。被冻伤者不计其数。
等到李景隆带领军队走出紫荆关的时候,非战斗损伤已经高达一成半。这时候却传来让李景隆抓狂的消息。燕王撤军了!还是从居庸关走的。这下好了,还得回去。怎么办呢。几万人出来做个冬季拉练,还是没有防寒措施的那种。从紫荆关进入山西之地几乎都是山地沟壑,行军极为缓慢,而李景隆的军队又都是南方士兵,二月的大同奇寒无比,李景隆的军队虽然撤回了德州,这么一来一回跑了一个多月。士兵损失惨重,被冻死的士兵颇多。冻死冻伤者超过二成五。最气人的是燕王撤军路上遇上了北元降军来投。原来是北元额勒伯克汗为部下所杀,坤帖木儿被立为王。一部分将领不服,但又打不过就过来投靠大明。没想到让燕王捡漏。这种事情放到以前,洪武帝能把九边将领直接换一波。现在么,呵呵。
李景隆那个气啊,但是现在手头要兵一群农人,要粮三餐不济。打不过啊。怎么办?这厮竟然给燕王写了封信!这换在洪武朝那就是通敌的行径杀头的下场。现在,这建文真的好糊弄啊。信中历数两人同朝为官时候的交情,希望燕王能够看在往日情分暂时息兵。燕王收到这信差点没笑岔了气。还有这种操作?什么鬼么。当即回信表示,交情啥的先放一边。我起兵就是为了清君侧,你把建文身边的齐、黄、方、练给剁了啥都好说。李景隆一看,这还唠个屁啊。你还不如给我直接掀桌子得了。这几位现在是他在建文面前的护身符啊。没有他们,自己估摸着早被撸了。能不能活着都不好说呢。
没几天更恶心李景隆的事情来了,保定府在年后投降燕王。李景隆年前还在让保定府给他筹措军粮,保定府守备表示年后把军粮送到。结果直接送去了北平。虽然北平不缺这点粮食,不过敌人少一点也是很好的。终于,到了四月份。李景隆在等到了朝廷新筹措的援军后从德州向河间进军,而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在真定府誓师北伐燕军。两军合并一处,人数多达六十万。在这其中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李景隆心中忐忑不安。朝廷命中官赍玺书赐李景隆斧钺,授予李景隆征伐大权。不想,船行至江中,忽遇风雨,玺书、斧钺都沉于江中,只好重新授予。所以,李景隆也没有心情进行誓师仪式。就这么匆忙的带着几十万人再一次上路了。
接到谍报,而燕王则将燕山五军和燕山三护卫悉数派出。燕山神机营押后做预备队。整军完毕之后立即率师出北平,于十八日驻固安。二十日燕王前锋将领张玉带领军队度土马河建立防御,在苏家桥连夜安营扎寨。二十四日,两军相遇于白沟河。白沟河乃是一条由西北方向流向东南方向的一条河流,燕王在勘探了白沟河的流向之后,迅速做出了部署,房宽带领军队从白沟河下游渡河,吸引李景隆的主力大军。燕王率主力从西北方向进军,抢占白沟河的上游。燕王原以为凭借李景隆的军事才能一定会征调大军去防御下游的房宽,那么他正好借此机会抢占白沟河上游,可是这一次燕王错了,李景隆不仅仅去援救了下游防线,而且还在白沟河各地全部埋伏了人马,燕王的军队无论是从上游渡河,还是从下游渡河,都会身处险境。李景隆得知燕王将要渡河的消息之后,准备对燕王这次的大军进行全面的包抄,将燕王困死在白沟河。曹国公李景隆、武定侯郭英、安陆吴杰带领军队在白沟河下游河岸驻守。
作为南军先锋的密云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平安曾经多次跟随燕王出塞北征。对燕王的战法熟悉的很。所以燕军到达战场后,平安想趁燕王立足未稳发起冲锋。打算一举击溃燕王。果不其然,燕王带领着军队从白沟河的上游开始悄悄渡河了,埋伏白沟河侧岸的平安带领一万骑兵趁着燕军渡河的时候杀了出来,燕王看到平安冲杀出来,自知大事不妙,急忙骑马上前率领燕军冲入了敌阵。燕王此举绝不是自取灭亡,趁乱之际稳住军心才能有安然撤退的机会,燕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要稳住阵脚,但是当燕王冲进敌阵之后,燕军的右侧冲出了一支军队,原来是翟能带领军队也冲杀过来了,燕王看着两路大军的围攻,意外发现了一个突破口,因为平安和翟能虽然奋力冲杀,挡住了燕军的前锋,但是他们右侧确实一个极大的突破口。燕王抓住战机,带领骑兵部队开始冲击平安军队的右侧,然而朱棣的冲击不仅仅没有迅速击退二将,反而引来了麻烦,因为李景隆、郭英、吴杰带领军队冲了过来。这样一来,李景隆的军队几乎构成了一道完美的战略防御线,朱棣的前锋部队被挡在白沟河的河岸,后面的军队一部分在渡河,一部分只能驻守在河岸无法渡河,这样无疑为李景隆的军队创造了战机。幸好,燕山五军经过严格训练阵型维持的很好。瞿能和平安基本没有可乘之机,在其马队折返准备再次组织队形冲锋的时候。燕王前军副将原大宁卫千户陈文率麾下五千骑冲出斜刺里凿穿了平安的骑兵。在平安麾下骑兵一片混乱的时候,整个燕山前军就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发力冲刺。燕山三护卫则在张玉、朱能、丘福、潭渊的率领下和下游过来的李景隆、郭英、吴杰等人对上了。南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装备差战斗力也真的不行啊。
从天上看下去很明显。燕军的都是札甲、铁臂手外罩蓝色军袍,朱红漆贴金铁盔。还有那红色马铠非常的醒目。而南军则身穿布面泡钉棉甲外罩,有红色、蓝色、青色。殊为多彩。头戴朱红漆贴金勇字直檐笠形盔。除了头盔还能看看,那身臃肿的棉甲防护力跟札甲完全没得比。这燕军骑兵凿穿南军骑兵阵型好似沸汤泼雪般摧枯拉朽。瞿能和平安的骑兵被分割成数块,将士们在苦苦支撑。瞿能、平安则各自带着亲兵竭尽全力的想要收拢阵型。但是每当他差不多要把两块聚拢的时候,就会被陈文再次分割。陈文紧盯着平安不放,并非有仇。乃是为了击败当面之敌需使出雄狮搏兔之态。而且人称平保儿的平安作为洪武帝的养子。骁勇善战威名赫赫战功无数。瞿能也是声名显赫的武将世家。把他们两个干了陈文那就一站成名了!
骑兵战斗有时候很好看,双方马速不停,相互缠绕。交错时候一刀致命。有时候焦灼起来那个惨烈啊。马速起不来,两人就面对面拿刀互砍。这个时候没有技巧可言。完全是装备在起作用。这时候燕军的札甲和铁臂手几乎无法被破防。有时候甚至南军的刀砍着砍着就被铁臂手格断了。南军则在无奈的嘶吼声中被燕军一刀带走。在短兵相接之前,大量的南军已经被燕军的短双管霰弹枪放倒不少了。偶尔还有掌心雷在南军队列中炸响。燕山三护卫和李景隆率领的主力之间的战斗比燕王和瞿能、平安之间的战斗顺利的多。张玉、朱能、丘福、潭渊很快就把对手分割开来。武定侯郭英毕竟年长体力不支,很快就被亲兵掩护后撤。安陆侯吴杰则实在是不禁打,在骑兵对冲的时候一个照面就伤了胳膊。被一柄铁骨朵击中肩部,吞兽都打飞了。李景隆身边都是亲兵倒是没人能伤着他。随着手下被分割开来后越来越没有士气了。
而燕王对面的瞿能和平安的骑兵在分割成十几块始终无法聚拢之后,也士气低靡。终于失去了抵抗的心思。大量的骑兵向着南军大营逃去。燕军此时便全军压上跟着败军直冲南军。燕军此时士气如虹,除了三万中军。其余都在冲锋的路上。中军阵前五十们长炮整齐排开。对着南军前军一阵齐射。原本严阵以待以长枪结阵抵抗骑兵冲阵的阵型被炸的七零八落。而燕军趁此机会直插南军。好像几把烧热的黄油刀插在黄油里面一样。中国古代战争是有阵型的,一般一个阵型最多也就万人了。再多就无法指挥了。阵型之间是由空地间隔,方便己方骑兵穿插用。而此时,燕军骑兵在冲破了前军阵型后,在这阵型间隔之间游走。一面发射霰弹枪杀伤阵型外围的士兵。一面寻找哪里可以作为突破口。南军骑兵数量不多,燕军冲进来的几乎都是骑兵。南军被动挨打,基本无法反击。后面的一时半会儿赶不上来。前面的无法形成有效反击。就这么被燕军一层层的破开防守。很多燕军还带着用惯了的弓箭。往往是个齐射就能放倒几十个南军。就这么往人堆里面射就行了。燕军中军望楼上有热气球在观察,燕军骑兵中有专门负责观察旗哨的传讯兵。各队根据旗号行动,如指臂使。
南军苦啊,阵型中的弓箭手也在向骑兵反击。但是骑兵跑的飞快,几乎无法击中。就算击中也无法破防,射到马铠更是直接弹开。而被飞奔中的战马撞到的倒霉蛋则口吐鲜血被放了鹞子。燕军前军还在燕王的指示下准备了投枪,专门用来对付盾兵的投枪。结果因为炮击盾牌阵型被破就被他们往阵型里面投掷。这投枪每柄有五斤重,在飞奔的马上扔出去重力加速度的可怕直接把被击中的军士带的飞了起来。甚至有一穿二的。被穿透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这种闭合伤口除非脏器被破坏否则一时半会儿死不了。插着投枪在地上哀嚎的同袍可比被霰弹枪打死的看上去更加令人崩溃。南军的士气就一点点被消弭掉了。
时间过得很快,燕军因为轻量化的装备使得耐力比以前长多了。所以击溃了一批一批的南军后,终于天黑了。燕军也是需要休息的。燕王就下令后撤。南军终于可以喘口气了。此战燕军阵斩不下三万。实际上南军阵亡的远不止这些。很多被长炮炸死的,被掌心雷炸死的。燕军都来不及一一勘验。毛估估就这样出了个阵斩数字。实际上大明璟知道。根据无人机统计,南军损失不下八万人。不过因为李景隆这次一共带了五十万人。所以并不感觉太伤筋动骨。他认为是燕军偷袭使得战斗进入胶着的。而且长兴侯耿炳文、越巂侯俞通渊等将领也都在后面上不去使不上劲儿。所以这个奇葩的曹国公他就不认为自己是被击败的。晚上的时候还在营中论功行赏,让一众将领尴尬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