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海禁
雨铃2020-10-12 14:383,333

  王进的到来,来的不只是他一个人,他还带来了一口箱子,这口箱子里装着县衙里丢失的大部分文件资料,包括地契、税收、钱粮帐本、人口等等。

  现在齐远山三人所在的县衙只是个空架子,钱粮文件全部丢失,连一张纸都没有剩下,若认真论起来,这典史王进手里的才是真正的县衙。

  另外,令人意外的是这口箱子里还有一百二十五两黄金。

  王进的说法是这就是东莞县的所有存蓄,本来是些碎银子,因为携带不便,他自作主张给换成了黄金。

  简单解释过后,他又不开口了。

  这个王进身上实在有着太多的秘密,齐远山知道、重九知道、师爷知道,王进自己也知道,但他就是不说,别人也没法。

  以卜师爷的意思就是立即将他拿下,严刑审问不怕他不召供,说不定上任县太爷死亡之案就能破了,破了这案子禀报上去就是大功一件。

  重九却是严重不同意,现在是用人的时候,这个典史能回来,而且带回来这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大功一件,绝不能做忘恩负义的事。

  两人又在齐知县面前大吵起来,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平常了,也不知为什么,齐知县这左膀右臂最喜欢对着干,两人出的主意往往相反,令他无所适从。

  齐远山想了想,拿人的话没有证据,还是先稳下来妥当,当即对王进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让他下去先收拾住所。

  王进也不多言,行了一礼便下去了。

  至于,一个县衙的班子才算真正搭起来,领导人员全部齐备了。

  典史王进回来,帮了三人的大忙。

  首先,他带回来的黄金解了县衙的财政燃眉之急。

  在此之前,所有的花销都是花的齐远山和重九个人的钱,他们两家都很富有,来时带了不少银子,但这个地方没有钱庄,银票不能使用,一千两银票在重九的怀里成了废纸。

  那十个壮丁的薪月已经欠了一个月了,平时碰到十人的时候,明显看出他们脸色不善。

  而且十人维持这么大的县衙,还要兼着三班衙役的活路明显不够用,劳动强度非常大,再这么下去,他们不造反也得辞职。

  因此有了银子的第一件事,齐远山就是赶紧安排给这些下属们开月饷,并嘱咐重九连下个月的一起开出来。

  第二,王进带回来的这些资料非常有用,让齐远山、重九大体了解了县里的情况。这东莞县里人员构成很是复杂,不仅有汉人还有一些外来人口,其中从潮州府过来的潮州人比较多。而且北方的一些凶犯犯了事,判发放边境的,不少都发放到了这边。

  见了这个,重九不由的发出一声喟叹:“靠,原来我们哥仨个是被发放边境了。”

  再有一点令重九惊奇的是,这东莞县居然进士比较多,在全国也称的上是首屈一指,名副其实的进士大县。

  其中这南头城里的南家爷爷、父亲、儿子、孙子,爷孙四代进士,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第三、王进回来承担了大部分的诉讼、刑捕、治安等事情。王进是本地人,对本地情况十分熟悉,他又征需了齐远山的意见,招了一些人建起了三班捕房,监狱。

  这样东莞县衙越来越像模像样了。

  这样一来,齐远山三个人略略有了些时间干回本职工作。

  重九的工作就是整理王进带回来的这些资料,然后是盘库一一核对,记录在帐,再就是想法组织起来查户口,查田地,征赋税,完成府里指派的劳役任务。

  忙碌之中时间过的特别快,他们来到东莞已经工作了四个月,王进回来也有两个多月了。

  通过这些天的查看资料,各地走访,重九对这东莞县的大体情况有了个粗略的了解。

  结果就如在寒冷的冬天里当头浇了一盆凉水,一心的热乎气全没了。

  这明朝的东莞与后来的东莞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如果说后世的东莞

  是全国有名的经济中心,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基地,现在的东莞就是全国有名的偏远流放区。

  这里的生活不仅与京城、安庆、洛阳这些大地方没法相比,就连临淄那个小小的县城也远远不如。

  村民们的生活比较困难令重九感到一下子回到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

  在这里,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天,致富基本靠抢,讨老婆基本靠想,治病基本靠躺;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交通基本靠走,娱乐基本靠手。

  太落后了,这么好的地方怎么能这么落后呢?

  太没天理了。

  唯一的优点就是秀才多,举人多,进士多,学校多。

  结果这“四多”造就了一批眼高手低,只靠指挥别人吃饭的酸秀才,穷举人,当不上官的苦进士。

  这一批人整天指手划脚,以圣人自居,还不从事生产,不创造任何价值,有个屁用?

  而且还形成了这么一股风气,东莞农村的墙上到处都粉刷着雪白的标语“科举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举就没有一切”、“争作科举第一县,力压苏杭,降服京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擦,擦,擦,统统给我擦掉。”

  倒出空来的重九就花钱雇人走街窜巷的去擦掉旧标语,换上新标语。

  这本来是宣传科的工作,现在也由重九这个主薄兼任了,总之所有的实际工作基本都靠他这个主簿来完成,齐远山是管拍板的,王进只管治安和监狱,至于卜师爷嘛……是管着跟在后面捣乱的。

  “喂,我不能擦,这个不能擦,这个说的多好,就是要鼓励人们多学习,这常言说的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高你的头,饭都吃不上了,还读什么书?先发展经济,经济上去了,等有了钱,一切都上去了。”

  “你这是唯经济论,我要上府衙去告你,我……我上京告御状。”

  “告啊?去啊,等你走到京里,再走回来,你也就差不多该入土了。”

  重九指挥着雇来的民工:“这里刷上‘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这里刷上‘经济压倒一切’!”

  “这里‘发挥东莞地理优势,大力招商引资,争创经济百强县’!”

  “这里‘谁拥护经济建设,我捧谁的脚,谁阻碍经济建设,我砍谁的头’!”

  “还有这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经济建设流血流泪,累死也不后悔。’!”

  “不通,不通,这根本狗屁不通!”

  重九刷一句,卜师爷在后面说一句“不通”。

  “去你的,”重九一脚像踢狗一样的将他踢跑了。

  结果,这卜师爷立即跑到齐远山那里去告状了。

  齐远山赶紧赶了过来,看着墙上外星人的语言,也是眉头大皱:“主簿,这个经济建设是什么意思?招商引资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少生孩子?”

  “这个怎么说呢?远山,你看看,这里的农民多苦,你看那个七八岁的孩子,这大冬天的还穿着单衣,你看他脚上穿着透风的草鞋,这怎么成?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我们最先应当发展本地的经济,就是想办法让大家多赚钱,先富起来再说。”

  “嗯,你说的有道理。”齐远山想了想,郑重的说道,“是该让百姓吃饱、穿暖,这是身为一方父母官的责任。”

  “恩,不错,还知道发展经济你的责任。”

  “这事我也想过了,所以我打算过了年一开春就开始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挑选良种,提高农田产量,只要田里能多打粮食,百姓们的生活自然就上去了。”

  “靠种粮食?那万一遇到洪涝呢?”

  “那就抗洪!”

  “等你抗完洪,庄稼也基本上死光光了。种粮食是靠天吃饭,根本发不了财,发财的只有那些大地主。”

  “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办法嘛,当然是大力发展经贸,发展制造业、手工业还有服务业,当然如果我们这里有什么特色产业,最好是发展特色产业。对了,我们这里靠海,自然是应当大力发展渔业,这什么生鱼干,生鱼片,鱼罐头,都可以做嘛!”

  虽然重九是学中文的,但身处那个风起云涌的经济年代,这些事自然也耳闻目染了不少。

  他的话将齐远山和卜师爷听的一楞一楞的,两人楞楞的看着他,好象第一次见到他一般。

  “怎么?不认识啦?”重九在两人面前晃晃手,两人半天才反应过来,皆说,“你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一点也听不明白。”

  重九解释了半天,两人总算听明白了一些,最后连连摇手:“不行,不行,这与皇上是相违背的。当今首重的是农,农业必须是第一位的。至于打渔更是不行,你不知道律法吗?律法规定‘片板不得下海’,违者死罪!”

  “什么‘片板不得入海’?这是谁定的狗屁规律?”

  齐远山听了此话,立即上去捂住了重九的嘴,小声道:“这是仁宗皇帝的遗诏,太祖皇帝也多次讲过。”

  卜师爷则在旁边用扇子捂着嘴嘿嘿冷笑:“好啊,你敢编排先皇的不是,这次你罪大了!”

  重九翻个白眼:“我说了吗?我什么时候说了,你有什么证据?我还听到你说了呢。”

  “你……”卜师爷登时张口结舌。

  重九学历史学到冯国璋有一句话叫作:“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

  据说冯国璋以这句话往下排家谱,当时还不理解这话有什么了不起。

  这时到了明朝才深有体会。

  重九接着去了海边,只见海边空无人烟,岸边鱼儿都在撒着欢的跳上跳下,一点都不怕生人。

  而百姓最近的家庭也离海三十里,守着这么一大片最宝贵的资源不知利用,就如对着一面金山不知去拣一个道理。

  重九心里在合计,怎么想个办法,破了这海禁。

继续阅读:第十九章 街头偶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十二仙刀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