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国公主走了之后,萧承佑唤来了随身的侍卫,“你去外面打听打听,看看最近发生了什么。”
侍卫抱拳离开,萧承佑又让人把老管家叫过来,老管家就等在花厅外面,听到萧承佑找他有事,立即就跑进来,问,“殿下找老奴有事?老奴定然为殿下办的妥帖。”
“嗯,姑姑上次带来的那些女子,给她们一笔钱,让她们离开吧!”
“可是,这是夫人给殿下“享用”的啊?殿下难道是不满意?”
老管家纳闷的问,不应该啊,殿下连那些人都没有见过,怎么就不满意了呢?他还想问些什么,萧承佑已经走远了。
萧承佑到自己的院子,看见两个守门的丫鬟像是小鸡啄米一样点着头,见到萧承佑吓得一下子醒过来,脸色煞白,“殿下恕罪……”
“你们下去吧,这里不用你守着。”
两个丫鬟白捡了一条命,虽知于理不合,但是既然殿下都发话了,二话不说就下去了。
推门进去,暖橱里点着一盏灯,晕黄的烛光是那么温暖,萧承佑挑开帘子,就看见酒珊娘趴在桌子睡得香甜,嘴角还挂着可疑的液体。
突然,好像心里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被触动了,萧承佑自然已经记起来酒珊娘就是当初他夺玉铜人的时候遇到的那个女孩,一年未到,两人再次相遇,只是他依旧狼狈不堪。
深夜寒凉,这样睡对身体不好。萧承佑从衣橱里取了一床被子,刚盖在酒珊娘的身上,酒珊娘就醒过来了。
刚刚醒过来的酒珊娘眼睛还带着雾气,就像是迷茫的兔子一般可爱极了。
“萧承佑,你回来了?”
话音刚落,安静的屋子里突然就响起“咕噜咕噜噜”的声音。
酒珊娘赶紧捂住了肚子,真是太丢人了。
“是我不好,既然让你饿着肚子了。”
萧承佑轻轻一笑,不知道从哪里拿了一盘点心出来,又取了一壶茶,原来这是他从花厅那边顺手拿回来的,就是想着酒珊娘或许会饿。
酒珊娘躲在萧承佑的房间里,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但是萧承佑的吃食与别人不一样,很多东西酒珊娘都不能吃,能吃的东西非常少,饿肚子也是自然的事情。
吃了几块点心,又喝了茶,终于肚子感觉没有那么饿了。酒珊娘突然想起今天正是十五月圆之夜,她问,“今天是月圆之夜了吧?”
“是,不过你需要的那些东西不容易找到。”
萧承佑坐在了酒珊娘的对面。
酒珊娘又问,“现在什么时辰?”
“大约三更天吧!”
“还来得及。”
酒珊娘笑着说,“刚才有个侍卫送了一些东西来,虽然还不全,不过先用着,不能根除,但是你下次发病就能减轻一些痛苦了,幸运的话有意识在也不会轻易伤人的。”
“那就有劳酒姑娘了。”
萧承佑平日里就是一个温和彬彬有礼的君子,酒珊娘这几日与他同住一个屋檐下,这种感触就更深了。
“叫酒姑娘太客气了,你叫我珊娘就行了。”酒珊娘心跳得有点快,感觉双颊微烫,“药膏我已经调好了,你躺在榻上,把上衣脱了,我给你上药。”
酒珊娘说出这话并不觉得什么,但是听到萧承佑耳朵里却一下子红了耳朵,他想说要不让侍卫来吧,但是想到只有酒珊娘会,或许酒珊娘只是把他当做一个病人而已。饶是如此,他的脸颊也微微红了,耳根更是微烫。
“额,我的意思是我把你当病人,没有别的意思。”
酒珊娘似乎也觉得自己一个女孩子跟男人这么说有点那个什么了,赶紧解释道。
这和自己心里想的一样,但是真的听到了萧承佑却是不知为什么心里有点堵,闷闷的,他道,“本宫知道,酒姑娘放心。”
萧承佑脱了上衣,按照酒珊娘的吩咐就趴在了床上。
酒珊娘觉得好像越解释似乎越不得劲,干脆就不说话,先洗了把脸清醒了会,然后取了一早调好的药膏涂抹在萧承佑的后背。
这药膏也是按照空间里的书籍调配的,药膏黑乎乎的,还散发着难闻的味道,但就是这样难闻的药膏,市面上就是千金也难买的。
过了一会儿,萧承佑的后背就被涂抹得乌漆嘛黑的,像是一块黑色的铁板。
“等会儿会有点疼,你要忍一忍。”
酒珊娘取了一块干净的毛巾,萧承佑要是忍不住了可以咬着毛巾。
“多谢。”
就这么一会儿时间,萧承佑的额头就冒了大粒大粒的汗珠,这说明药效已经开始生效了。不过这才刚刚开始,她这会才担心药效要是太厉害了,萧承佑会不会受不住啊!
心里暗暗地祈祷着萧承佑一定要忍住才是。
一刻钟过去了,萧承佑仍然一声不吭,如果不是看见他咬着毛巾,腮帮子鼓鼓的,脑门上青筋突起,酒珊娘还以为自己的药膏没有效果呢!
黑色药膏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硬了,表面也开始变得光滑,似乎黑得发亮了。
酒珊娘又取了药膏,用木板轻轻涂抹在这层发硬得药膏上面。
一共要涂抹三层,一刻钟涂抹一次。而且一次会比一次疼,只是这中途却一点都不能断下去。
圆月高悬,清亮的月光从没有关紧的窗户上倾泻进来,刚好落在了萧承佑的背上。
“嗯哼。”
萧承佑疼得闷哼出来,却仍然咬紧牙关忍耐着。
当第三次涂抹完药膏的时候,酒珊娘松了一口气,可就在这时候,不知道从哪里飘来一朵乌云挡住了月亮,酒珊娘眼睁睁地看着月光瞬间被遮蔽住了。
“啊……”
萧承佑疼得终于忍不住了,张开嘴巴大叫。
之所以要在十五月圆之夜治疗也是这个原因,月光精华不仅可以疗伤,还会让人减少痛苦,可是现在月光突然被乌云遮蔽,这痛苦就非常人能够忍受的。
这惨叫声将“锦园”里一切沉睡的人和物都给吓醒了,园子里一片鸟儿呼啦飞了起来,灯笼一盏盏亮了起来,就连一直不出门的木嬷嬷也提着灯笼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