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大臣的心思
日月重照2025-07-28 16:532,522

  晨光洒在乾阳殿的琉璃瓦上,折射出刺目的光芒,朝会的气氛凝重得似能滴出水来。众臣列于殿下,神色各异,目光不时偷瞄向御座上的杨桐。

  “陛下,此次平乱,淮泗军诸将功不可没,臣以为当重赏,以安军心。”礼部尚书岑文本率先出列,打破了沉默,他身着官服,仪态端庄,眼神中透着睿智。

  杨桐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赏罚之事乃是平衡朝堂势力的关键,唯有恩威并施,方能掌控大局。“准奏,秦琼、魏文通等将领奋勇杀敌,护国安邦,着左威卫大将军秦琼晋从三品,右羽林卫中郎将魏文通晋从四品,其余将士各有封赏,稍后由兵部拟旨,吏部行赏。”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高呼,然声音参差不齐,有敷衍,有无奈,亦有不甘。

  马姚眉头紧皱,上前一步:“陛下,此事干系重大,老臣以为,当慎之又慎,万不可鲁莽行事!淮泗军旧部如今遍布关东,若处置不当,恐生哗变。且那未命名的监督吏治机构,牵扯众多,犹如搅乱一潭深水,臣恐得不偿失。”他言辞恳切,目光中满是忧虑,心中却也在权衡利弊,既担心触动太多利益引发动荡,又害怕不整顿吏治,隋朝将走向覆灭。

  杨桐目光坚定,缓缓扫过众朝臣的面庞,心中波澜起伏:这些臣子,只知维护自身利益,却不顾百姓死活与朝廷大局。“朕已无他法,不得不如此!若继续这般折腾,不出两年,关东这丰饶之地恐将荒无人烟。朕怎能让朕的将士空腹卫国,又怎能让朕的子民于寒冬之际,无粮下锅,饿殍遍野?朕意已决,此乃关乎隋朝国运之大事,不容有疑。”

  “陛下所言极是!”魏文通闻之,难抑兴奋,高声附和,心中对杨桐的果断钦佩不已:陛下虽年幼,却有雄主之风,淮泗军跟对了主,定能成就大业。“陛下心怀天下,为百姓谋福祉,此乃大隋之幸。淮泗军将士愿为陛下效死,绝无二话。”他身披战甲,身姿挺拔,声如洪钟。

  秦琼亦趋前一步,抱拳行礼,心中暗自赞叹:陛下年纪轻轻,却能洞悉关东症结,实乃大隋之福。“末将亦以为,陛下之言,切中关东当下要害。渔阳之地的百姓,连年饱受战乱之苦,又遭王段二贼苛捐杂税的残害,众多关东百姓被迫背井离乡,致使我关东大地,民生凋敝。如今王段二贼已伏法受诛,此等不正之风,确是到了整治之时!陛下英明果决,末将定当全力辅佐。”他目光炯炯,透着一股英气。

  其余左威及一众淮泗将领虽未发声,但此刻朝中这两位职位最高的将领已然表态,且明显站于杨桐一方,众人这才惊觉,眼前这位陛下虽初掌大权,却已将军权紧握在手。更不容忽视的是,陛下虽年少,却全然不像王世充、段达那般易于蒙骗。

  “两位将军暂且退下。”杨桐抬手示意,令二人稍安勿躁,继而望向众臣,“此事关乎我隋朝国运,朕并非与诸位商议,而是已然决断。秦琼、魏文通!”

  “末将在!”二人齐步向前,躬身听令。

  “自今日起,两位将军当速速收拢兵权,屯驻各县,每县屯兵两百,严守城门。若有人欲离城,朕不强留,然城中一粒粮食亦不得出城!”杨桐语调低沉而坚定,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心中默默祈祷此举能顺利施行,拯救大隋于水火。

  “末将领命!”魏文通、秦琼相视颔首,齐声应诺。

  “相关诏书,朕随后便会派人发往各县,诏令抵达之日,各县刺史立刻遵行,张贴榜文。如有胆敢以任何手段阻挠百姓伸冤者,朕定严惩不贷!”

  “末将领命!”魏文通、秦琼高声应答。

  杨桐起身,扫视众臣各异的神情,微微摇头道:“诸位爱卿,若无事奏报,便退朝吧。”言罢,不顾众人反应,径直携两名小黄门离去,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秦琼与魏文通及一干淮泗将领不敢耽搁,快步来到偏殿商议。秦琼神色凝重:“如今局势微妙,淮泗兵马分散于关东各地,收拢之事刻不容缓,稍有差池,便会引发大乱。”

  魏文通点头称是:“秦将军所言极是,我等先遣兵马驻守函谷关等各处要隘,以防有人妄图携粮草逃离关东。你我各率三千兵马于城外巡逻,宣告朝廷决策,收拢诸军,若有人趁机作乱,就地予以平定。”

  左威在旁抱拳:“末将愿听二位将军差遣,定当全力以赴。”

  虽说王世充、段达麾下并无出众大将,然能力平平的将领数量着实不少。这些人刚被杨桐降职一级,此刻正急于戴罪立功,反倒最为积极。

  在高层将领中,世家门阀子弟不在少数,然基层将领里,世家门阀子弟却几近绝迹。正因如此,杨桐之令方能得以顺畅施行。

  “太傅,此事您意下如何……”卢楚等人步出乾阳殿后并未散去,马姚、崔宏、封德彝等一众大臣径直前往太傅府邸。对于杨桐今日朝堂之上的最终表态,众人心中皆忐忑不安,暗自揣测这是否乃陛下欲对世家门阀有所动作的先兆,心中各有盘算,既想保全家族利益,又怕触怒龙颜。

  卢楚府中,众人面色凝重,茶香袅袅却无人有心品茗。

  “实乃他们贪欲过甚。”卢楚揉着太阳穴,颇为头疼地摇头叹息,心中深知整顿吏治势在必行,却又担忧引发朝局动荡。在场众人之中,他当属最明晰杨桐为何如此坚决果断、毫无转圜余地地整饬吏治之人。

  诚然,杨桐此番整饬吏治,在场众人,乃至他自身家族,皆会受些许波及。然若不如此,任这些人依旧肆意搜刮,无异于于朝廷病入膏肓之际再施重创。

  即便王世充、段达已除,但若此事不了,隋朝仍难有复兴之望。此亦为他虽心有不舍,却于朝堂之上未作表态之缘由。

  杨桐绝非王世充、段达之流,虽年幼,却对诸事洞察入微,且手段老辣,全然不见十一岁孩童的稚嫩。

  仅惩处首恶,余者从轻发落,此策使其迅速掌控军心。有军心为依托,诸多事务推行起来便顺遂许多。世家门阀固然势大,然终难与皇权抗衡。莫看李渊曾因边让之乱险些根基动摇,那是因其身份为诸侯,而杨桐乃天子。若有人妄图兴乱,结局尚不可知,但为首者定无善果,即便推翻朝廷,乱臣贼子之名亦难洗脱。

  “诸位。”望着众人难看的脸色,卢楚长舒一口气,摇头劝道:“吾知此事对诸位家族有所损害,但此事关乎朝廷前途,亦关乎你我命运。老夫以为,此刻诸位不应思量如何劝陛下回心转意,而应思忖如何襄助陛下达成此事,同时将家族损失降至最低。陛下虽年幼,却非懵懂鲁莽之辈,若非形势所迫,亦不会兴整饬吏治之举,望诸位慎思。”

  “太傅所言甚是有理。”然对卢楚之言,响应者寥寥无几。众人心中暗自思量,让他们呐喊助威尚可,但若为隋朝前程而牺牲自身利益,多数人实难有此觉悟。何况值此乱世,人心思变,无论天子抑或诸侯,皆应仰仗他们,而非令他们有所付出。

  卢楚见状,唯有摇头叹息。话已至此,至于众人是听是不听,其心思实非他所能左右。

继续阅读:第67章 犹豫不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