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且庄重的婚礼已然结束,可洛阳城中的繁华劲儿却更上一层楼。不管是杨桐以皇帝身份亲自前往裴府迎亲的大场面,还是婚礼上那万箭齐发、瞬间点亮夜空的震撼场景,都成了洛阳城百姓日常闲聊时的热门谈资。
不过比起这场婚礼带来的名声,杨桐更在意杨桥、马大匠作对农具的改进成果。
满朝文武还在讨论这场婚礼的政治意义时,杨桐已经带着杨桥、马大匠作还有几位手艺高超的工匠,来到一处皇家农田边。只见农田里,几个老农正轻松操控着一台和现在直辕犁很不一样的农具,在田地里翻土劳作。
“按照陛下的要求,我们把直辕、长辕改成了曲辕、短辕,还在辕头装了能灵活转向的犁盘。这样一来,这新犁不仅更轻便,效率比以前的直木犁高出一倍还多。就算是上了年纪、身体不太好的老农,用这新犁一天的耕作速度,比年轻力壮的人用直木犁还快。”杨桥满脸赞叹,介绍道,“要是能把这犁推广开,百姓能耕种的土地面积能比以前翻两倍,收成肯定也会大大提高。只是,可惜啊……”
“怎么了?”杨桐疑惑地看向杨桥,在他看来,这可是大好事。虽说今年春耕错过了,但新犁的出现,能大大推动农业发展。再加上蔡文姬的帮忙,今年收成比以前翻三倍都有可能。
“这犁制作工艺要求特别精细,普通工匠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做好一架,像马大匠作这样的高手,一个月也就做两三架。而且这新犁虽然好用,可太娇贵,比直木犁更容易坏。想大规模推广,太难了。”杨桥无奈地叹气。
有了先进技术,生产力却跟不上,这确实是个大难题。
“马大匠作,你还记得当初朕重建洛阳的事吗?”杨桐摸着下巴,转头看向马大匠作。
“当然记得,要不是陛下奇思妙想,这洛阳城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快。”马大匠作笑着点头,随后反应过来,“陛下是说……”
“一通百通,建城和打造木犁看着没啥关系,可道理是相通的。我听说先秦时打造工具就用类似方法。只要严格规定规格,应该能提高些生产速度。”杨桐看着马大匠作说。
马大匠作想了想,点头道:“要是真像陛下说的,产量应该能提高。不过实际效果咋样,还得试试才知道,现在不好下结论。”
“没事,世间万物革新,都是在一次次失败里成长起来的。这新犁已经做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推广。”杨桐自信满满地点头。
“陛下思维太厉害,臣真是比不上。”杨桥看着新犁,由衷赞叹。
“杨皇叔过奖了,不是我聪明,是这事儿只从犁本身想,很难想出改进办法。但只要明确需求和目标,朝着目标努力,所谓的奇思妙想,从结果倒推,其实挺简单。所以皇叔会发现,很多革新不是士大夫想出来的,而是来自民间智慧。毕竟对士大夫来说,种地太遥远,可对百姓来说,这是关乎生计的大事。”杨桐笑着解释。
“陛下这话,让臣一下子明白了。”杨桥感慨道,“道理简单,可真能实践出成果的,从古到今没几个。”
“大家思想太僵化,守着老一套,才会这样。特别是工匠,看着不起眼,可上到朕和满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谁能离得开?看看历史,每次工匠技术革新,都能带动一个时代进步。”杨桐心情好,说话也多了几分豪迈。
“这……臣还真没想过。”杨桥苦笑着摇头,心想这话要是普通人说,肯定被骂。就算杨桐是皇帝,说出来也会遭士大夫不满。但仔细想想,又确实有道理。只是这话,杨桐能说,他就算赞同也不敢随便附和。
“好了,今天试验就到这儿。马大匠作尽快试试新犁最快多久能产出一架。要是方法可行就推广,找熟练工匠负责组装。杨皇叔负责推广,先在洛阳一带尽快用起来。每架犁都要做好标记,官府详细记录。要是有人故意损坏、拆卸,依法判刑。第一年免费租给百姓,明年起,租新犁要多交半成收成当租金。”杨桐站起身,看了看天色,安排得井井有条。
“陛下放心,草民一定尽快办好。”马大匠作连忙恭敬应道。
“陛下还没给这新犁取名呢。”杨桥轻轻拉了拉杨桐,笑着提醒。
“取名?”杨桐有点意外。
“是啊,这犁能做出来,全靠陛下。以后要是能广泛推广,陛下功劳最大,当然该陛下取名。”杨桥笑着说。
杨桐点点头,这确实是提升自己声望的好机会。这犁他上辈子在农村见过,好像叫曲木犁,不过这名字不够响亮。
“就叫它华夏犁吧!”想了一会儿,杨桐笑着说,“也算有个好寓意,希望这隋朝天下,在我手里越来越兴旺。”
“华夏犁?”杨桥反复琢磨这个名字,点头称赞,“好名字,愿我隋朝,永远繁荣昌盛。”
杨桐心里清楚,哪有永远兴盛的王朝,不过是个美好愿望罢了。他点点头,带着冯勇、杨桥,告别马大匠作,和随行护卫会合后,一起回洛阳城。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时代发展其实早就积累够了,就差一个小突破,就能进入新阶段。可这看似简单的突破,可能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实现。杨桐自己都没想到,他一个建议,让隋朝农业一下提前了四百年,提前进入成熟阶段。
仔细想想,隋末这个时代,很多工业成果已经有了雏形。缺的就是那关键一步。可这一步太难迈出去了。就算杨桐有后世的见识,但前世也不是啥都懂,不可能凭空变出所有东西。这曲辕犁也是他见过,和直木犁对比,结合力学原理推导,又靠马大匠作、杨桥这些顶级工匠,才做出来的。其他方面,杨桐能带来的更多是思想突破,技术能不能突破,还得看运气。
回到洛阳时,太阳快落山了。黄昏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散发着最后的热度。忙碌一天的百姓陆续从城外回来,街边到处是摆摊做生意的,一片热闹繁华。
这时已经六月,天气越来越热。眼看距离秋收也就两个月左右,今年会有好收成大家都这么认为。和年初担心旱灾不一样,今年雨水特别充足,虽说不算风调雨顺,但从收成看也差不多了。
算起来,杨桐来到这个时代,不知不觉快一年了。回想起这大半年经历,就算现在,他还是觉得像在做梦。
“快,龙王娘娘显灵了!”突然,耳边传来一声大喊,接着就看见一大群百姓往一个方向跑去。
“龙王……娘娘?”杨桐听了,嘴角抽了抽,顺着人群跑的方向一看,正是龙王庙那边。
“陛下年初建了龙王庙,今年天气好,风调雨顺,龙王庙的香火可旺了。”冯勇连忙在杨桐耳边小声说。
杨桐这才想起,年初他梦吞泾河龙王,之后把龙王神位交给蔡文姬打理。为了让蔡文姬快点有力量,杨桐照着蔡文姬的样子,在洛阳城给她塑了神像,新建了龙王庙。这段时间太忙,把这事儿给忘了。
“没想到,都成娘娘了。”杨桐忍不住笑,心想这大概是神话里第一个女龙王吧。
“陛下说什么?”冯勇一脸疑惑地看着杨桐。
“没啥。”杨桐摆摆手,“走,反正没事,去看看,这龙王怎么显灵的。”
“陛下小心,神灵可不能冒犯。”冯勇吓得脸色发白,赶忙劝阻。
“嗯?”杨桐皱了皱眉,心想,这是我封的神灵,说两句还不行了?就算真冒犯了,又能怎样?虽然知道这是普通人对神灵的敬畏心理,但杨桐还是有点不高兴,不过也没反驳,决定先去看看。记得蔡文姬说过,神灵不能随便显灵,得有上天许可。不过蔡文姬这个龙王是自己封的,上天应该管不着。至于显灵到底啥样,杨桐还真想见识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