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武举选拔令
日月重照2025-07-28 17:274,445

  在这庄严肃穆的乾阳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铅云压顶,每一寸空气都弥漫着权力博弈的硝烟气息。如今的洛阳城,看似朝堂之上人才济济,足以维持朝廷的日常运转,然而在杨桐的眼中,这满朝的公卿大臣,绝大多数皆是擅长清谈、沽名钓誉之辈,真正能脚踏实地、务实做事的人寥寥无几。他们个个身负着家族赋予的尊崇名望与崇高威望,犹如身披重甲,傲慢而矜持,若要驱使他们屈尊去做那些繁杂琐碎的实事,简直比登天还难,仿佛这些事务皆是对他们身份的亵渎。

  就如先前杨桐有意委派窦炽和周法尚外出任职,期望他们能成为朝廷在地方的有力支柱,为朝廷拓展势力范围,却未曾料到窦炽心中竟充满了抵触情绪。这绝非是因为他对朝廷怀有二心,实则是长久以来的高位尊崇,已然让他养成了骄矜之气,将外放任职视作了一种变相的贬谪,认为这是对其身份地位的严重折辱,会让他在世家的颜面扫地。

  幸而,朝堂之上尚有几位能臣可以为杨桐分担一二,成为他掌控局势的得力臂膀,诸如卢楚、崔宏、马姚、封德彝等人,武将之中亦有窦炽和周法尚这般尚可倚重的人物。凭借他们的能力与声望,暂时还能撑起这朝廷的门面,维持着表面上的稳定。

  然而,当目光从这看似繁华的朝堂移向广袤的地方州县时,杨桐看到的却是一幅令人忧心忡忡的景象。崔纹的种种恶行劣迹固然令人发指,可杨桐心里清楚,像他这样的贪官污吏绝非孤立的存在,在这关东的郡县之中,必定还有许多隐藏在暗处的“崔纹”,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毒蛇,时刻侵蚀着大隋的根基。他甚至能够预见到,崔纹之事很快便会被那些世家门阀巧妙地操纵舆论,在悄无声息中被掩盖下去,仿佛从未发生过一般。

  对此,杨桐眼下也只能强压怒火,暂且忍耐,采取一种看似妥协的态度,权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一旦此事被大肆宣扬,闹得沸沸扬扬,这乾阳殿恐怕瞬间就会变成各方势力纷争的战场,每日被无穷无尽的琐碎事务和扯皮官司所淹没。且不说杨桐是否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这纷繁复杂的局面,单是这一件件案子的处理过程中,必然会触动世家门阀的敏感神经,从而导致他们与朝廷之间产生难以弥合的嫌隙,这是杨桐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在朝堂之外的郡县官场中,究竟潜藏着多少如崔纹这般的贪婪腐朽之辈呢?杨桐不敢去深思,更不敢去彻查,他生怕自己一时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将这些人全部处置,从而引发世家门阀的强烈反弹和联合抵制。在当前的局势下,朝廷与世家门阀之间的关系犹如紧绷的弓弦,稍有不慎,便会断裂,引发一场难以收拾的权力风暴。

  故而,杨桐迫切地想要颁布那恩科令,试图打破当前朝廷被世家门阀垄断人才的局面,为朝廷招募一批出身寒门、忠诚可靠且富有才能的子弟,为这腐朽的官场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从而逐渐削弱世家门阀对朝廷的影响力。他深知,想要彻底铲除世家门阀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即便能够铲除现有的门阀势力,在这权力的土壤中,新的门阀也会如野草般在岁月的流转中迅速滋生壮大,填补权力的真空。但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世家门阀所挟持,一心想要摆脱朝廷对世家门阀的过度依赖,打破这看似坚不可摧的权力僵局。

  别看如今这关东之地,有崔纹之类的贪官污吏横行无忌,肆意搜刮民脂民膏,但倘若杨桐贸然下令将他们全部诛杀或撤职查办,那遗留下来的大量职位空缺若要填补,以目前朝廷的人才储备和选拔机制,恐怕依旧不得不依靠世家门阀的举荐和支持。万一世家门阀因此而心怀怨恨,采取消极怠工的态度,不再为朝廷效力,而朝廷又没有及时的人才补充进来,那这关东地区必将陷入一片混乱,局势将变得岌岌可危,如同在狂风巨浪中的孤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此策甚妙!”岑文本眉头紧锁,静静地思索着杨桐的计策,良久,才缓缓抬起头来,看着杨桐说道。然而,在他那看似平静的神情之下,却隐隐透着几分难以言说的无奈之色,仿佛看到了这计策背后隐藏的惊涛骇浪。

  “看来先生对此策并非全然赞同。”杨桐敏锐地捕捉到了岑文本的细微情绪变化,微微挑起眉毛,目光紧紧地盯着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开口问道。

  “臣实难直言。”岑文本面露苦笑,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权衡着利弊得失,深知自己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引发朝廷与世家门阀之间新一轮的权力博弈。

  “朕赦你无罪,先生但说无妨。”杨桐已然听出岑文本并不认同这一做法,心中愈发好奇其背后的理由,便开口说道,言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试图以皇帝的权威让岑文本放下顾虑。

  “陛下,且听臣一言。”岑文本微微躬身,神色凝重地说道,“昔日先皇杨广推行科举之制,本是为朝廷广纳贤才,打破世家门阀对仕途的垄断,其初衷可谓良苦。然而,世家门阀却视之为对自身利益的严重威胁,故而百般抵制。先皇坚持推行,虽选拔出了一些寒门才俊,却也因此与世家门阀渐渐离心离德。最终,朝廷在诸多事务上得不到世家门阀的全力支持,政令不通,地方治理混乱,这才使得大隋的局势愈发艰难。”

  岑文本顿了顿,继续说道:“陛下如今的权威日渐强盛,崔纹一事,已然对世家门阀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之效。崔宏负责清查吏治,虽表面上给了世家门阀一个台阶下,让他们暂时保住了颜面,可实际上却也让他们在暗中更加警惕防范,如同受伤的猛兽,随时准备反击。此时若颁布恩科令,以陛下的名望和身份,固然能够招揽天下的贤能之士入朝为官,可这无疑是直接触动了世家门阀的根本利益,挑战了他们的底线。如今关东地区刚刚稳定下来,臣以为,当下应以稳固局势为首要之务,避免因过激的举措而引发更大的动荡。”

  “你是说,此策不可行?”杨桐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悦之情,眉头微微皱起,暗自思忖:为何历史上的类似举措能够成功,到了自己这里却如此艰难?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复杂的权力纠葛?

  “并非不可行,且若陛下手段高明、策略得当,这大隋天下的兴盛繁荣指日可待。陛下聪慧过人,实乃天纵之才,臣由衷钦佩。”岑文本深知杨桐的心思,赶忙出言安抚,同时也在含蓄地提醒杨桐,任何决策都需要考虑到当下错综复杂的局势。他清楚地知道,这恩科令一旦颁布,以杨桐身为正统皇帝的身份,即便各地诸侯对此并不认可,但在这大隋天下,响应者必定不在少数。从这一点来看,这位陛下虽说平日里总爱谋划各类事务,但细细想来,其所谋之事,抛开时机是否恰当不谈,单从谋略本身而言,都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

  只是,正确的策略还需合适的时机来配合,方能发挥最大功效;若时机不对,再好的策略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引发权力斗争的导火索。

  “那为何……”杨桐满脸疑惑地看向岑文本,急切地问道,“先生有话直说,不必有所顾虑,朕以大隋皇室的名誉向你保证,此事从你口中说出,只入我一人之耳,绝不传于第三人。”此时的杨桐,已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迫切地希望从岑文本那里得到一个明确而合理的解释,以便在这复杂的权力棋局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时机啊,陛下。”岑文本不再犹豫,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语气沉重地说道,“陛下可知,如今的大隋,犹如一位重病缠身、气息奄奄的病人,虽经陛下的一番苦心经营和不懈努力,恢复了些许生机活力,但各地诸侯割据的局面已然形成,难以轻易改变。世家门阀固然存在诸多弊端,但凡事皆有两面性,有弊亦有利。陛下可曾想过,正是因为有这些世家门阀的支持与拥护,大隋才能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保留住如今这一份微弱的气运呢?”

  “但若陛下此刻贸然发布恩科令,臣可以预见到,世家门阀必定会与朝廷离心离德。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必然会动摇国家的根本,陛下此前辛苦经营所恢复的那一丝元气,也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后果不堪设想啊。”岑文本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重锤般敲击在杨桐的心上,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局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但……”杨桐面露犹豫之色,沉吟片刻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先生可曾考虑过,朝廷的势力越强盛,世家门阀的威望也会随之水涨船高。若此时不加以制约,朕担心日后会渐渐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局面将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身为穿越而来的现代人,杨桐对于世家门阀的危害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深知若不及时采取措施限制世家门阀的发展,大隋迟早会被这些贪婪的势力所吞噬。

  他既需要世家门阀的支持与助力,以维持朝廷的稳定运转,却又不愿意看到世家门阀随着大隋元气的逐渐恢复而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尾大不掉,难以控制。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杨桐在决策时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陛下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已然十分不易。”岑文本微笑着点了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之色,“但正如臣方才所说,如今大隋虽然病势沉重,但随着陛下的逐渐崛起和努力经营,已然恢复了一丝生机。此时若使用过于激进的策略,或许能够使大隋迅速崛起,但凡事过犹不及,这样做更有可能引发世家门阀与寒门之间的激烈争斗。一旦争斗爆发,关东这片大隋最后的气运之地,极有可能会在这场混乱中沦为一片荒芜之地,民生凋敝,百姓受苦。所以臣以为,这恩科令固然应当颁布,但绝不是在当下这个时机。”

  “那朕究竟该如何是好呢?崔宏毕竟也是出身世家门阀,让他暂时负责肃清吏治,或许一时之间能够起到作用,但时日一长,难免会有所偏袒,难以做到完全公正。若没有更多的贤才加入朝廷,这朝堂之上终究还是会被世家门阀的势力所把持,难以实现真正的变革。”杨桐满脸苦笑,无奈地说道。他深知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犹如陷入了一张无形的权力蛛网,难以挣脱。

  杨桐此番以崔纹之事为由,委派崔宏去肃清吏治,实则也是无奈之举。他内心深处更属意唐俭,但鉴于当前的局势,若此刻就将唐俭推到前台,恐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害了唐俭,让他成为世家门阀攻击的目标。而且,以崔宏的为人和品性,杨桐还是比较放心的,至少他能够惩治一批贪官污吏,整饬吏治,为朝廷挽回一些民心,暂时稳住局面。

  但杨桐心里也清楚,如此这般转来转去,这些关键职位终究还是被世家门阀的人所占据把持着。其实,若非是为了关东地区的民生福祉着想,杨桐当真有心对此不管不顾。毕竟若这些职位被崔纹之类的人占据,他们的恶行必然会不断降低世家门阀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威望;但若是由世家门阀的优秀人才来接手这些职位,反而会为世家门阀赢得一个好名声,提升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这是杨桐所不愿看到的。

  这也正是杨桐如此急迫地想要推出恩科令的根本缘由所在,他渴望打破这种局面,重新夺回朝廷的控制权,让大隋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

  “还请先生教朕应对之策。”杨桐神色诚恳,对着岑文本深深地行了一礼,言辞之中满是恳切与期待。在这权力的迷宫中,他急需一位智者为他指引方向,帮助他走出困境,找到一条既能维护朝廷稳定,又能削弱世家门阀势力的平衡之路。

  “科举之事,应当具备充分的名分和正当的理由,又或者是陛下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足以不惧世家门阀的反扑。”岑文本微笑着说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今虽然不适宜大规模招贤,但**厥来犯,陛下何不出一份武举选拔令呢?”

  “武举选拔令?”杨桐微微一愣,心中对岑文本的提议充满了好奇与疑惑。他深知,在这权谋的棋局中,每一步都关乎着大隋的生死存亡,任何一个决策都需要谨慎权衡,而岑文本的这一提议,或许将为他打开一扇新的权力之门,让他在这复杂的局势中找到一丝转机。

继续阅读:第98章 军中震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