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新华车
日月重照2025-07-28 16:542,831

  “对了,毕安在军中,可是颇得尚师徒、杜君绰几位将军的青眼呐。”政事谈罢,杨桐面上带笑,朝着周法尚开口说道。

  “犬子虽说知晓些兵法,然而临阵对敌的经验却是不多。几位将军皆是军中上将,让他追随几位将军左右,总强过整日在家中虚度光阴。”周法尚微笑着回应道。

  说起来,周毕安年纪已然不小,算一算,已有三十岁了。他身为将门之后,往昔也曾随周法尚上过战场。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周法尚这般老臣,杨桐自是不能弃之不用。但自刑部尚书之职设立后,对世家门阀子弟入仕的把控愈发严格。杨桐要用自己的心腹之人,那些职位自然便安排给了亲信。

  汴梁这摊子事,周法尚办得着实漂亮。起初,杨桐还担忧周法尚会在汴梁重拾世家门阀那一套,妄图架空刑部与千牛卫。可如今看来,周法尚非但没这么做,反倒还有些推波助澜的意味。

  周法尚此举缘由,无需多问。虽说未曾明言,但他以行动表明了支持之意。再者,据尚师徒传来的消息,这周毕安确实有些本事。对杨桐而言,提拔他并非难事,只是这种事,不宜摆在台面上大张旗鼓地说,双方心里明白便好。

  “毕安也老大不小了,老将军莫要太过严苛。依文忠将军所说,毕安将军担当一万人将,那是绰绰有余啊。”杨桐摇头轻笑。

  万人将,于规模不算太大的战事而言,已然是一军主将的级别。秦琼如今虽独镇一方,可实际上,麾下统御的兵马也不过万余,且还有个名义上平级,实则压他一头的窦炽。如今朝中的万人将,除了裴元庆、魏文通、尉迟峰等老将,也就只有尚师徒、徐世勣、秦琼、左威这些立下大功的将领能够担任。这评价可不低,但也仅是说有这能力罢了。

  实际上,如今杨桐帐下并不缺将才。若论潜力,杜君绰、刘黑闼、罗成、新文礼、丘行恭等人皆有机会。周毕安虽有能力,可要真让他统帅万人,朝廷的精锐可不会轻易交给他。

  “陛下过誉了。”周法尚心中暗自叹息,只是不知,自己此举,对周家究竟是福是祸。

  “朕要在汴梁逗留些时日,行程便劳烦老将军安排了。今日天色已晚,那轨道朕就改天再去看。”杨桐喝了口水,目光投向周法尚说道。

  “喏,末将告退,陛下早些安歇。”周法尚心领神会,躬身退下。

  看着周法尚离去的背影,杨桐微微皱眉,转头对身旁的冯勇说道:“朕要知晓周法尚出任河南刺史前后的所有情报,包括他见过何人,去过何地,到汴梁之后的大小事宜也不能放过,事无巨细,让紫晶阁密卫速速送来。”

  “喏!”冯勇赶忙躬身,匆匆离去。

  周法尚既然表明了态度,杨桐自然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可怀疑之心在所难免,杨桐接下来的举措,定会触动世家门阀的根本利益。周法尚在世家门阀与皇权之间,就像那墙头之草。这也和他的出身有关,他出身寒门,能有今日之位,少不了贵人相助。欠下的人情暂且不提,被人拿捏的把柄想必也不会少。

  如今他这般决然地倒向皇权,要说杨桐心中毫无疑虑,那是绝不可能的。

  不多时,冯勇费力地抱着一大摞纸张进来。河南刺史也算是独霸一方了,在外人眼中,周法尚好歹也算一路诸侯。况且他身份在世家门阀与皇权间摇摆不定,自然不能轻易信任。

  紫晶阁密卫的存在,有些类似明朝的锦衣卫,却又有所不同。紫晶阁密卫仅有察举之责,并无丝毫决断之权。否则,如此部门,本就令人忌惮,一旦再赋予其生杀大权,对朝廷而言,绝非好事。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水至清则无鱼,君至察则无臣。

  人皆有私心,除非这世界由机器人掌管,否则诸多事总会有所偏向。身为君主,杨桐需把控大方向,小节之处,该糊涂时还得糊涂。

  锦衣卫的存在,虽能最大程度维护皇权威严,却也会让君臣离心。杨桐需要紫晶阁密卫收集情报,让官员在他面前无所遁形。但知晓是一回事,将紫晶阁密卫的职能搬到台面上又是另一回事。一些小过错,他心里明白就行,不必点破。若将所有秘密都公之于众,那种滋味可不好受。莫说这乱世,君与臣相互选择的时期,便是在太平盛世,也会让官场人人自危。毕竟很多时候,地方官员为保一方安宁,使些见不得光的手段也在所难免。事事追究,只会让手下人做事畏手畏脚。单靠刑部威慑便已足够,紫晶阁密卫的真正作用,绝不能暴露。

  看似有好大一堆,实则都是一卷卷纸张,每卷不过几百字。对杨桐来说,并非难事。约莫一个时辰,他便全部看完,对周法尚的心思,也大致有了底。

  “都烧掉吧。”看着那堆如小山般的纸张,杨桐挥了挥手。纸已然有了,想来日后紫晶阁密卫收集情报,便用简化汉字记录,胜在便捷。

  “喏!”冯勇抱起纸张,朝门外走去。

  接下来几日,在周法尚的安排下,杨桐接见了汴梁的一些士绅,又往乡村去了一趟。

  想当年江都之战,朝廷兵力自汴州顺河而下支援扬州,此地乃是洛阳对关西地区兵力部署的关键关隘。虽说如今杨桐已尽得南阳之地,汴州的战略意义有所削弱,但日后朝廷若要对关西用兵,此处绝对是重中之重。

  在汴梁逗留几日后,杨桐准备返回洛阳,也见到了工部在洛阳与汴梁间搭建的轨道。

  “陛下请看,此轨道以坚木构建,以水泥为基。水泥虽不宜作轨道,却能稳固轨道,使其不变形、不被人为破坏。此外,轨道车的负重,依据车长与车轮数量而定。陛下眼前这架,是目前工部打造的最大轨道车,共十六轮,可负重万斤,以八马拉动。只要车夫技艺娴熟,日行五百里不在话下。以此车从汴梁至洛阳,最快三日可达,沿途只需换三次马,无需停歇。”汴梁城外,一位负责汴梁督造的工部大匠,颇为傲然地站在一辆形似方子的车架前,向杨桐介绍道。

  负重万斤,日行五百里,这轨道车若形成规模,日后从洛阳往汴梁运送物资,便无需再征调民夫,对国力而言,无疑是质的飞跃。

  “不错。”看着眼前雕工精细的车架,杨桐笑道,“不过日后,这般车便无需再造了。”

  “呃……”大匠一脸愕然地看向杨桐,不明所以。

  “太过奢华,此路重在实用,非供人享受。将十几辆四轮车首尾相连,同样能达成目的。”四轮车承重仅千斤,并非不能承受更重,而是木质轨道难以负荷。

  “陛下所言,如醍醐灌顶,令臣茅塞顿开!”大匠一听,眼中放光,赶忙躬身说道。

  “少拍些马屁。”杨桐登上车身,问道,“来时试过了吗?可安全?”

  “陛下放心,此车便是从洛阳拉来的。”大匠连忙躬身回应,这可是接杨桐的车架,若没试过,谁敢担此责任。

  日行千里,看似速度不慢,实则一小时也就十公里左右,每秒大概三米,不算快。但用于军事,可就大不一样了。八匹马能拉万斤重物,出征物资只需数百匹马就能运走。当然,驿站要备好替换的战马,如此算来,沿途恐怕得准备上万匹战马,才能保证运输线路顺畅。最重要的是,这上万匹马不仅能替代十万甚至更多民夫,而且效率更高,损耗更少。仅此一点,便能让朝廷在日后征战中占据主动。别的诸侯得精打细算粮食,杨桐却无需担忧战争对民生的影响,光是拖,就能拖垮诸侯。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如今仅有洛阳到汴梁这一条轨道,其余运输还得靠民夫。虽说省力不少,但仅靠这一条线还不足以拖垮诸侯,还需铺设更多线路。至少物资在朝廷内部流转,要做到畅通无阻、效率翻倍,这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建设。

  “轨道车这名字欠佳,日后便叫它新华车吧。”杨桐带着高氏姐妹及一众侍婢登上车架,思索一番后,对大匠说道。

  “喏!谢陛下赐名。”大匠赶忙躬身谢恩。

  “出发!”

继续阅读:第376章 归途如虹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