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中原腹地
日月重照2025-07-28 17:283,993

  汴水之间。

  遥想那往昔岁月,汴水悠悠流淌,见证着夏、商、周三朝兴衰。汴梁,这座曾为商贸汇聚之要地,却遭宇文化及一把冲天大火,烧得化为一片残垣断壁。然而,其在天下富庶之地的首屈一指之位,依旧令其他城池难以望其项背。即便洛阳,在政治层面的意义,相较汴梁,终究还是稍落下风。

  时处皇泰六年,春寒料峭,二月的风仍带着丝丝寒意。杨桐的车驾悠悠然朝着汴梁行进,此次乃是凯旋之师,故而行程不像初来之时那般仓促急迫。

  早在杨桐的车驾抵达伊阙关之际,周法尚便已率领汴梁一众文武,早早在此等候迎接。且不论众人内心对周法尚究竟作何看法,单说这过去的一年里,他将汴州之地治理得倒也可圈可点。虽说如今的汴梁,尚无法与那场大火之前的繁华鼎盛相比拟,但相较于宇文化及纵火焚城之后的满目疮痍,如今的汴梁,已然增添了不少生气与人烟。

  据周法尚所言,现今汴梁、荥阳、偃师、敖仓、谷城等地的人口相加,已然超过了十万之数。

  乍一听,这数字似乎并不起眼。想当年,都城尚在汴梁之时,即便历经三征韩国致使天下大乱的战火肆虐,单单汴梁一座城,人口便将近三十万之多,整个河南地区人口更是超过百万。如此对比下来,如今的河南地区,确实与之相差甚远。

  回溯往昔,当年汴梁一带的人口,几乎都被杨素强行迁往关东。周法尚初任河南刺史之时,可谓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将人口恢复至十万,着实是难能可贵。

  “陛下,这儿便是汴梁吗?”车驾之内,高瑟轻轻撩起轿帘,目光向外探去,小脸上不自觉地流露出几分失望之色。也怪不得她如此,此刻的汴梁尚处于重建之中,看上去竟还比不上洛州的一些大城镇那般气派,处处弥漫着破败的景象。

  “没错,此处便是汴梁。”杨桐微微侧头,朝窗外瞥了一眼,缓缓点头应道。这御辇极为宽敞,即便车内坐着三个人,再加上随行侍奉的婢女,十来个人置身其中,也丝毫不会觉得拥挤。

  “瑟儿!”高琴微微皱眉,她敏锐地捕捉到杨桐语气中那一丝不易察觉的萧瑟之意,赶忙狠狠地瞪了妹妹一眼,眼神之中满是嗔怪。

  “你这样,可真没趣。”杨桐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平日里,他见惯了旁人对自己毕恭毕敬的模样,高瑟这般憨直的性子,反倒让他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倘若人人都如那千篇一律般‘懂事’,这世间,便也太过刻板无趣了。

  高瑟调皮地吐了吐舌头,随后乖乖地跪在杨桐身后。

  杨桐抬手吩咐道:“打开轿帘。”话音刚落,一股凛冽的寒气猛地灌了进来,高琴和高瑟姐妹俩不禁同时打了个寒颤。

  杨桐体魄强健,倒是没觉得有何不适。他透过轿帘,远远地凝望着汴梁的轮廓。遥想当年,自己的前身便是在此地,被杨林强行裹挟着离去。虽然那只是前身的记忆,可那股深深烙印在身体里的耻辱之感,在看到汴梁的这一瞬间,还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翻涌而上。

  着实难以说清,一个年仅八岁的孩童,为何会对这些有着如此深刻的感触。杨桐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之上,缓缓闭上双眼,轻轻挥了挥手,示意婢女将轿帘重新关上。这种感觉,他着实不太喜欢。过了良久,他才幽幽地长叹一声,说道:“待到来年或者后年,都城迁回汴梁之后,想来情况应该会有所好转吧。”

  迁都一事,虽颇为繁杂麻烦,但倘若日后想要进取中原,洛阳作为都城,确实存在诸多不便之处。且不说消息的传递是否及时顺畅,单就对关西地区的影响力与辐射范围而言,洛阳远不及汴梁那般便捷。尤其是在当下这般交通不甚便利的时代背景之下,这一差距显得更为突出。

  “听闻关东如今是百业兴盛,还出现了许多新奇的玩意儿呢。”高琴见高瑟似乎欲言又止,赶忙巧妙地转移话题说道。

  “确有此事,届时你们自会亲眼见到。”杨桐点点头,目光投向车窗外。此时,尽管天气依旧寒冷,但已然能看到有百姓在田间翻地劳作,放眼望去,还能瞧见不少耕牛的身影。

  草原之上的牛,野性尚未完全驯服,若要用作耕牛,还需进一步加以驯化。去年之时,虽说有十万头牛被送至此地,可实际上真正能够投入农耕使用的耕牛数量并不多,大多数都被用于配种繁殖。好在今年情况有所改善,第一批成功驯化的耕牛已然开始投入到民间的农事活动之中。家境稍微殷实一些的人家,都会饲养一头小牛犊。

  在京兆以及汴梁这一带,专门从事大规模养殖的并不多见,大多只是饲养一些鸡鸭之类的禽类。而真正形成较大规模养殖产业的地方,还是在幽云与河套之地。如今,随着契丹王庭俯首称臣,河套地区的范围已然越过了狂风寨,阴山以西的大片区域,按照如今的划分,皆属于河套的属地,由秦琼直接统辖管理。隋朝的牧民在阴山以西放牧养马,即便是契丹人,也不敢轻易过问。

  细细想来,这一年之中,朝廷虽四处征战,但对整个关东地区的影响,实则并未伤筋动骨。毕竟此次征战,皆是依靠牛马托运粮草,并未过度征发民夫,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民生的破坏。也正因如此,关东地区依旧保持着相对的安定,甚至还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杜如晦成功拿下益州之前,杨桐深知必须进一步大力发展农业。虽说当前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商业,然而农业才是国家得以稳固发展的根基所在。正所谓农业兴旺,方可带动百业繁荣。毕竟,若是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又有谁会有心思去从事经商、做工等营生呢?

  即便百姓自身有此意愿,杨桐也不敢任由过多的人脱离农桑、畜牧行业。至少要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从事这些基础产业,才能确保国家民生的稳定。这也正是每一次大型战役都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灾难的原因所在。并非是军队真的会大肆屠杀众多无辜百姓,而是诸侯们在战争期间大量征发民夫,导致从事耕种的人越来越少,坐吃闲饭的人却日益增多。而有限的粮食,又必须优先供应给军队。就以如今的朝廷为例,倘若杨桐真的要发动一场规模达十万人的大战,且没有足够的牛马拉运粮草,完全依靠征发民夫来承担运输任务的话,以朝廷现有的家底,不出一年时间,整个关东地区便会重新陷入如王世充、段达执政时期那般的混乱局面。

  这,便是杨桐对于进军蜀中一事慎之又慎的重要原因之一。牛车与马车根本无法在蜀中的地形中顺利通行,物资运输只能依靠民夫人力搬运。一旦战争爆发,陈仓的五万大军开赴蜀中,那么在后方,杨桐至少需要征发十五万民夫来保障物资的运输供应。当然,若是能够抢先一步,成功占据蜀中几座重要的粮仓,那么运输压力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只是,世事又岂会如此顺遂人意,无论开战之后局势如何发展,战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足够充分。

  这,同样也是当初南征李密之时,杨桐仅仅调遣三万兵马的缘由所在。若想尽办法挤一挤,朝廷倒也能够凑足五万兵马。然而,以当下的运输能力而言,牛马数量远远不足,如此一来,杨桐就不得不额外征发六万民夫来负责粮草的运输。

  幸而此次的对手是李密,杨桐心中多少还有些底气与自信。但若是换成李世民或是窦建德,杨桐可绝不敢如此托大冒险。虽说从历史记载来看,窦建德似乎并非多么出众的人物,然而仅从如今河北地区的治理状况便能看出,窦建德并非像李密那般一味地偏袒世家门阀。在诸多方面,他还是比较注重百姓的利益。尽管没有像朝廷这般直接对世家门阀进行强力压制,但河北与幽州在窦建德的治理之下,也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相较于李密与李世民,窦建德身为世家的庶出子弟,却能够招揽到像张玄素、宋正本、王伏宝、范愿等一众顶尖人才,这绝非偶然之事。

  “陛下,汴梁已然到了。”周法尚快步来到车驾之外,恭敬地躬身说道:“只是汴梁的行宫在那场大火中焚毁极为严重,末将来到汴梁不过一年时间,还未来得及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工作。所以,只能委屈陛下暂且居住在北宫。”

  这北宫,实际上便是后宫所在之处。当年宇文化及纵火焚烧汴梁,南宫作为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重要场所,受灾程度最为惨重。而北宫地处城北,与南宫相距七里之遥,虽说也受到了战火的波及,但相对而言,保留下来的建筑反而更多一些。

  “北宫,朕就不去了。”杨桐缓缓站起身来,两旁的婢女见状,赶忙上前将轿帘掀开。杨桐迈步径直走出车外,眼前呈现出的依旧是一片狼藉的景象。杨桐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随后扭头看向周法尚,说道:“正好,朕也想实地看看汴梁这一年多来的治理成果究竟如何。若爱卿觉得方便,朕便暂且居住在汴梁府衙吧。稍后,朕还想去瞧瞧工部打造完成的轨道。”

  “喏!”周法尚听闻,赶忙应了一声。随即,车驾改变方向,径直朝着河南府衙的方向行去。

  汴梁皇宫占地面积极为广阔,若要进行修缮,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对当下的民生并无直接的益处。因此,周法尚在抵达汴梁之后,最先着手修缮的便是府衙、民房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建筑。至于汴梁皇宫,杨桐计划迁都至此,至少还得一两年的时间。况且,重建皇宫乃是朝廷的重大事务,必须由工部负责统筹规划,周法尚自然也不好擅自做主。

  “这一年来,末将依照陛下当初所定下的以工代赈之法,重新对城郭进行了修缮。如今这皇城之中,恐怕保留最为完好的,便是这城墙了。”一路上,周法尚紧跟在杨桐的车驾旁边,一边走着,一边为杨桐详细讲解着汴梁城的现状。

  “除此之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流民前来,臣特向朝廷请求,免除汴梁、偃师、荥阳、敖仓等地三年的赋税。去年年初,臣从朝中领来了两千头耕牛以及三万架华夏犁,如今这些大多已经分发到民间投入使用。去年一年,收成颇为可观。只是由于免税的缘故,并未给朝廷带来任何实际的财政收入。”说完,周法尚小心翼翼地看了杨桐一眼。毕竟朝廷投入了如此庞大的资源,又是耕牛,又是华夏犁,可最终却没有实际收益,在他看来,这实在算不得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

  “谁说没有收益?”杨桐听闻,不禁轻轻摇头,笑着说道:“这天下万民之心,便是最大的收益。今年前来的流民,想必不在少数吧?”

  周法尚脸上露出笑容,说道:“确实不少。去年臣收拢的这河洛一带的百姓,加起来不过三万。可仅仅一年时间,便已经增加到了十万。臣坚信,不出三年,汴州的人口必定能够恢复到三十万!”

  “此言甚是,既然当初已经承诺三年免税,便绝不能失信于百姓。”杨桐满意地点了点头。朝廷的诚信,乃是立国之本,此时绝不能破坏朝廷的信誉,这可比任何真金白银都要珍贵得多。

继续阅读:第375章 新华车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