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退守胶东
日月重照2025-07-28 17:273,434

  皇泰六年末,恰似一场狂风暴雨渐趋平息,薛万彻退守胶东,这一年的战乱仿若也随之落下了休止的帷幕。窦建德听闻北海百姓大半被虞世基迁往胶东之后,野心顿起,妄图乘胜追击,一举拿下胶东,将山东之地尽数收入囊中。然而,胶东那地势,犹如一座天然的迷宫,复杂异常,实乃大军展开行动的巨大阻碍。薛万彻于此地精心布局,各类陷阱如繁星般遍布,使得窦建德的大军深陷其中,犹如困兽,举步维艰。最终,窦建德也只能暂且按捺下进军胶东的念头,仅在胶东周边布下重兵,如临大敌般谨防薛万彻率军杀出。

  此时的天下,表面上看似在步入岁末之际迎来了平静,然而,若细细探究,便不难发觉,这一年中,尽管多数人的目光皆被朝廷与李密之间的争斗所吸引,但天下格局实则已在悄然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李密在与朝廷的交锋中败下阵来,痛失南阳这等举足轻重的大郡,不仅如此,还损兵折将,势力急剧锐减。相反,朝廷的声威却因此大振,而曾经不可一世的第一大诸侯李密,如今却如落日余晖,日渐式微。尤其是在他派兵征讨杨澡之后,被单雄信在许县一带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之态尽显,沦为天下人的笑柄,往昔的威风早已烟消云散。

  且看那李世民,已然进占河间府,连同先前附属于徐圆朗的泰岳州也彻底易主,大半个河间府尽归其所有。而杨澡也瞅准时机,趁机夺取了兰州。窦建德占据山东,虞世基与薛万彻虽被迫退居胶东,但在众人眼中,虞世基这一支诸侯,恰似徐圆朗一般,已然在历史的舞台上渐渐隐去身影。

  遥想昔日,声名赫赫的十八路诸侯,如今已所剩无几。江南之地,虽有马铜、付弘等几股小势力,然而皆如散沙,不成气候。至于那接替徐圆朗,占据盐城和曲阳的蒲玄,目前也未见有何过人之处。在李世民的强大压力之下,蒲玄也只能暂且与李密结盟,以求自保。

  说起来,这一切还得“归功”于杨桐。皆因杨桐出手干预,使得李渊并未如历史上那般僭越称帝。李密虽实力大受损伤,但也未就此成为众矢之的。蒲玄在李世民的逼迫下,为求生存,只能与李密联手以抗衡李世民。不仅如此,据紫晶阁密卫安插在河间府的眼线传来的消息,蒲玄在窦建德占领山东之后,已然暗中与窦建德互通消息。至于他们究竟所为何事,虽尚无确切情报,但在如今这般局势下,也不难猜测。

  窦建德在占据山东之后,虽尚未与李世民彻底翻脸,但针对李世民的布局已然紧锣密鼓地展开。

  此刻的天下,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李世民也在四处寻觅可能的盟友,像杨澡,又如江南的诸多势力,皆是他拉拢的对象。

  这局势,真可谓错综复杂,犹如一团乱麻!

  南阳,宛城。屋内,杨桐随手将一枚棋子猛地抛至桌上,满脸无奈地对着对面的岑文本道:“不下了,头疼得厉害,这玩意儿太费神!”

  围棋这东西,讲究的是精细入微的算计,杨桐着实玩不来,哪是岑文本这种老谋深算之人的对手。临近年关,虽说这个时代并无特别浓重的过年氛围,但守岁的习俗倒是一直存在。大过年的,自己好好的干嘛要找岑文本自讨苦吃呢?

  岑文本脸上挂着微笑,一边不紧不慢地收拾着棋子,一边说道:“官家天赋异禀,聪慧过人,臣钻研此道数十载,也才勉强能与官家周旋一二。”

  杨桐哼了一声,无奈地翻了个白眼,道:“哼,别以为朕看不出来,你这分明就是在故意让朕。”不过,他倒也没真往心里去。君臣之间本就如此,岑文本向来深谙此道。若他真丝毫不给面子地赢了,那肯定是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不知克明在蜀中的布局进展得咋样了?”杨桐一边帮忙收拾棋子,一边问道。

  对于蜀中的事务,杨桐可是全权交给杜如晦负责。尚师徒率领五万精锐兵马屯驻在陈仓,只要杜如晦一声令下,大军便会如猛虎下山般即刻开赴蜀中。当初为防意外,哪怕是收拾李密,杨桐都没舍得动用这支兵马。如今已至年底,当初计划是两年,算起来已然过去一年多了。杜如晦虽未多言,但从蜀中传来的情报来看,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杜如晦一直不遗余力地通过商业手段与蜀中世家门阀达成各类协议,一步一步引他们入局。

  出于对杜如晦的信任,杨桐并未过多干涉。然而,虽说借助世家门阀逐步增强朝廷对蜀中的掌控,最终将蜀中纳入朝廷版图,这确实不失为一种拿下蜀中的办法,但这与杨桐的初衷却并不契合。虽说能让这些世家门阀对朝廷产生依赖,可世家门阀对蜀中的掌控非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因源源不断的贸易往来,愈发壮大充实了自身实力,这似乎与杨桐预期的方向背道而驰。

  岑文本动作稍缓,轻轻摇头,轻叹道:“克明所谋深远呐,只是不知官家是否信得过他?”

  “所谋深远?”杨桐挑了挑眉,目光看向岑文本,说道:“这么说,此事你也知晓一二?”

  岑文本微笑着点点头,道:“未能尽知,只是略窥一二罢了。克明这段时日,不仅在成都、巴郡有所动作,更借助秦雍之地,将势力延伸至彝苗区域。官家可知道,如今彝苗之人正在三江一带修筑城池呢。”

  “正因如此,朕才满心疑惑。”杨桐无奈地又翻了个白眼,道:“克明一直借助朝廷的商贸手段,助力蜀中铺桥修路,改善民生。这铺桥修路朕能理解,将彝苗之人迁入城中,且让他们心甘情愿进城,这朕也并非难以理解。彝苗之人久居深山,擅长山地作战,却不擅守城,将他们迁入城中,日后收服蛮越确实会容易许多。”

  岑文本听闻,微笑着问道:“官家已然猜到大半,又为何忧虑呢?”

  杨桐轻敲桌面,神色凝重道:“缺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当初朕下诏召杨谦回洛阳之时,若杨谦不遵诏令,而后朝廷出兵蜀中,虽艰难,但师出有名。可此事迁延日久,这大义之名便渐渐消散。如今最为关键的是,即便将蜀道修整得再平坦顺畅,朝廷又以何名义进军蜀中?”

  这才是重中之重。杜如晦正通过各种手段,逐一扫清朝廷大军入蜀可能面临的诸多障碍。朝廷缺乏擅长山地作战的将领,那就将蛮越之人都迁至城中;蜀道艰难险阻,便发动蜀中世家门阀铺桥修路。可蜀中日趋安稳,朝廷此时再行征讨,便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

  岑文本闻言,笑道:“这,便要看克明的手段了。”原本以为杨桐不明白其中关键,才有此一问,既然杨桐已洞悉杜如晦的意图,以杜如晦的能力,自然不会做无用功,更不可能背着杨桐去辅佐杨谦。

  “如今在克明的暗中运作下,蜀中官场已然分裂为世家门阀与寒门两派。然而寒门的影响力尚不足以与世家门阀抗衡,但寒门因当初皇叔一番话,更受杨谦信任。”岑文本收好棋子,微笑着说道:“至于最终会以何种方式解决,微臣也满心期待。”

  杨桐听后,也只能暂且按下心中的好奇。总不能为此就专程跑去蜀中。如今朝廷已据有洛凉二州,再加上河套、河南、南阳等地,无论人口还是综合实力,绝不亚于雄踞三州之地的窦建德。接下来,若能拿下蜀中,坐拥三州之地,蜀中乃天府之国,关东有八百里沃土,便可构建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能源源不断地为杨桐提供充足的粮草,且畜牧业也日渐兴盛。到那时,便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原地区,重聚九鼎,问鼎天下,打造一个空前强大的隋朝帝国。

  年关一过,杨桐便着手准备回朝。先是苏勖的刑部尚书府前来向杨桐告辞,先行一步返回洛阳。而杨桐还要前往汴州一趟,只因工部所建造的第一条自洛阳到汴州的轨道已然竣工。其效果究竟如何,能否提升朝廷的运输能力,此时还需杨桐亲自去检验一番。

  杨桐令徐世勣留守南阳,并给他留下了五万兵马。除此之外,杨桐还将常何和费炳这两位新晋武将留给徐世勣。

  这二人能力颇为不错,虽算不上顶尖,但假以时日,跻身一流武将之列不成问题。

  如今南阳的兵马数量可观,杨桐带来的三万精锐,历经连番大战,有所折损,大概还剩两万左右。后来先是高耀的降军,而后南阳陆续收服的降军,算下来,加上杨桐原本率领的降军,足足有八万之多。留下五万降军交给徐世勣操练,其余的则带回洛阳,继续屯驻在洛逸,交由裴元庆训练,以拱卫洛阳。

  南阳的刑部如今由独孤雄执掌,这也是让杨桐颇为放心的一位。独孤雄在刑部初建之时便已加入,时至今日,由他来掌管南阳刑部,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已足够,杨桐对此也比较放心。

  而南阳刺史李疚,至少就这段时间的表现来看,做得相当出色。他能够压制住世家门阀,处理政务的手段也不逊色于杨桥。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坚决贯彻杨桐的政令,不畏得罪他人,这是杨桥的圆滑所无法比拟的。

  皇泰六年初,在历经大半年的战事与治理,李密献上和氏璧之后,杨桐并未继续扩大战果,进取中原,而是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返回了洛阳。

  虽说诸侯手下的幕僚大多有过类似猜测,但当杨桐真正决定回朝之后,众人心中还是不禁松了口气。

  如今朝廷的声威日益强盛,尤其是在重创李密之后,朝廷已然成为诸侯心中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压得诸侯们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周边的诸侯,莫说是李密和杨澡,哪怕是向来与朝廷交好的杨杲,在得知杨桐回朝的消息后,也不由得松了口气。

继续阅读:第374章 中原腹地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