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工部之功
日月重照2025-07-28 17:273,390

  三日光阴,恰似那离弦之箭,瞬息而逝。眨眼之间,自洛阳启程后的第三日午后,杨桐于裴元庆等一众护卫的簇拥之下,终是来到了洛阳城外。只因那轨道构造特殊,其起始之处,自然不可建于城内。待杨桐的车架堪堪抵达之时,早已获讯的卢楚等人,已然率领着留守洛阳的文武官员,在城外的轨道口翘首以盼多时。此处特意修筑了一座小楼,另有几座仓库相伴。这条轨道,日后乃是从洛阳运送物资至关东的关键要道,平日里征缴而来的物资,皆会于此囤聚,一旦有所需调动之时,便能即刻从此处运往关东,便捷至极。

  四周更有重兵层层把守,俨然已成洛阳城周边的一处军机重地。

  “臣等恭迎陛下还朝!”在卢楚的引领之下,一众文武官员齐刷刷地朝着杨桐的车架,恭敬无比地俯身下拜。

  “此处距洛阳城路途不近,诸位爱卿又何苦如此兴师动众。”杨桐携着高氏姐妹,自车架之中稳步走出,抬手轻轻一挥,示意众人起身免礼。

  “陛下,此乃君臣之间的大礼,绝不可废。”卢楚躬身郑重说道。

  “罢了,诸位爱卿的心意,朕已然明了。但此刻天寒地冻,朕既已安然归来,便无需在此多费唇舌,有何事,我等回宫再议不迟。”杨桐摆了摆手,自马车上一跃而下,自有侍婢赶忙上前,将高氏姐妹小心搀扶下来。

  “卢太傅,依你之见,这轨道如何?”众人一路行至乾阳殿,杨桐吩咐下人给一众文武百官端上热气腾腾的汤羹,而后面带微笑,目光看向卢楚,开口问道。

  “这……”卢楚微微思索片刻,缓缓说道:“虽说修筑此轨道耗时费力,但如今既已建成,听闻工部之人言,陛下仅用三日便从洛阳至此,若将其用于国事,于国家而言,确有莫大益处。”

  岂止是益处非凡,所谓要致富,先修路。这轨道虽尚未正式投入使用,但单瞧其运输效率,在物资输送方面,便能省下诸多人力。从长远来看,仅此一条轨道,为朝廷节省下来的人力与物力,简直难以估量。

  提及此处,卢楚的面色不禁微微一红。想当初,他可是竭力反对修筑这轨道。要知道,先秦之时,倾尽一国之力,也不过是规划了一条轨道,谁能料到,如今工部竟研制出了水泥。先秦虽有此设想,最终却未能真正实现,可如今在杨桐手中,却实实在在地变为了现实。

  有了水泥,铺设轨道便轻松了许多,诸如固定轨道以及防止被盗等诸多难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以解决,剩下的问题,自然也就不足为惧了。

  “好了,朕并无怪罪太傅之意。我大隋朝廷身为天下之表率,遇有难题,不应只知畏惧困难,而当思索如何去攻克难关。这世间诸事,终归是人去为之。遥想千万年前,我人族祖先与那山野猕猴并无二致,茹毛饮血,彼时他们的生活远不及我们如今这般优渥。但有一点他们却强于我们,那便是面对困难,绝不退缩,因退缩便意味着灭亡。正因为此,我们人族方能有房屋遮风避雨,能食熟食,学会了耕种之法,有衣物蔽体,此乃我人类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杨桐随口缓缓道来。

  “今日借此轨道之事,朕亦是感触颇深,故而有感而发。士农工商,朕自出生以来,便常常听闻此说。但每每深思,心中总有诸多不解之处。就国家而言,包括朕以及在座诸位贤才,虽皆知书达理,然而对于天下而言,我们所行之事,不过是对财富进行分配,而真正创造财富之人,却是那些农夫与工匠。正因有了他们,我们这些五谷不分之人,方能安坐于这宽敞的宫殿之中,商议国家大事。”

  “陛下,您所言虽有几分道理,可朝廷的存在,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卢楚听闻此言,面色微微一变,沉声说道。

  “朕并非要否定朝廷的意义,不然朕这天子又怎会端坐于此?种族之强盛,离不开规矩的约束,而我大隋朝廷,便是我人族的规矩,亦是人族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朕只是想说,士固然举足轻重,但也望诸位爱卿能够明白,士之下,农乃根本,而工商同样不可或缺。”

  眼见卢楚等人面露思索,眉头微皱,杨桐话锋一转,笑道:“就拿此次征讨李密一事来说,我朝对外宣称派遣五万大军出征,实则仅有洛逸大营的三万驻军。而那李密,自朕抵达伊阙关起算,先后投入战场的兵力竟多达十五万,足足五倍于我军。可最终结局,却是李密大败而逃,我大隋朝廷的军队势如破竹,不但未曾损兵折将,兵力反倒越打越多。诸位爱卿可知道,朕从南阳出发之时,那三万大军到战争结束时共有多少人?”

  南阳大捷,乃是自杨桐重掌大权以来,朝廷所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仗。群臣或多或少都有些消息渠道,对于前线战局并非全然不知,只晓得朝廷兵马在战场上越聚越多,李密则是接连丢城失地,最终无奈之下,只得向朝廷求和,献上了传国玉玺与降表。

  这一仗,对于朝廷而言,无疑是一针强效的强心剂。要知道,当初杨桐决定亲征之际,不知有多少人并不看好,甚至有人暗中与李密互通消息。而这一仗的胜利,可谓是奠定了朝廷无上的军威。众人心中也都十分好奇,这胜利的成果究竟能有多大?

  “还请陛下明示。”卢楚身为太傅,虽自有消息来源,但此刻见杨桐如此神态,也不便直接点明,只能佯装好奇,看向杨桐。

  “八万!”杨桐比出一个手势,面带笑意道:“汝南与南阳两地的降军,加起来便有六万之众。其后更是迫使李密将这些汝南将士的家眷一同献出,如此一来,便得百姓二十万口!”

  嘶~

  刹那间,众人不禁齐齐倒抽一口凉气。这一仗的收获,远比想象中更为丰厚,不仅成功拿下南阳,最为关键的是在人口方面收获巨大。南阳本就是大郡,再加上这二十万百姓,如今朝廷治下的人口,合计一算,已然将近五百万。有了这般雄厚的基业,何愁大隋不能重振往日辉煌。

  “诸位可知道,为何此仗能如此轻易取胜?”杨桐看着众人满脸震惊的神色,也不在意他们是否在故作姿态,微笑着开口问道。

  “我大隋占据大义,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陛下统帅有方,将士们勇猛无比,那李密纵有百万雄兵,也绝非我朝将士的对手。”一众文武官员听闻,自然又是一阵歌功颂德之词。

  “诸位爱卿所言,确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全部缘由。”杨桐微笑着说道。

  众人听后,皆面露疑惑,将目光投向杨桐。虽说这话多少有些阿谀奉承之嫌,但从最终的战果来看,似乎也确实如此。洛逸大营的将士精锐非常,虽说不至于以一当十,但在同等规模的作战中,确实能够势如破竹。

  “朕给诸位爱卿仔细算笔账,诸位大致便能明白其中缘由了。”杨桐朝着冯勇招了招手,冯勇赶忙将之前杨桐吩咐准备好的物件呈上。

  杨桐拿起一张弓,目光扫向众人,说道:“这是工部去年打造的新弓,以同样的力道拉弓,此弓的射程,比李密军中弓箭手的射程要远上十步。”

  群臣面面相觑,一些武将瞬间明白了其中的差距,可文臣们却大多一脸茫然。十步的距离,莫说训练有素的战士,即便是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想要跨越,也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

  “这么说吧,假设双方各有万人规模的部队正面相对,展开交锋,就这十步的距离,若对方没有盾手保护,那可得拿上千条人命来填。”杨桐笑着解释道。

  这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情形,实际上古代战争注重多兵种协同作战,不太可能出现如此简单的局面。最多也就是在这十步的距离上,让对方多损失上百人或许还有可能,但要说上千人,除非对方是如黄巾军那般毫无军事素养的乌合之众。

  杨桐不理会一众文臣那惊讶的神色,又从托盘里拿起一把环首刀,笑道:“这同样是工部的杰作,相较于寻常的环首刀,此刀更为坚固锋利。若全力劈砍,只需十次与对方兵刃碰撞,便能斩断对手的刀,而这样一把新制环首刀,在斩断两把对方的环首刀之后,才有可能出现断裂的情况。”

  马镫、马鞍之类的物件便暂且不提,军中的长兵器此刻也不便当场演示。杨桐从托盘上拿起望远镜,朝着群臣示意道:“有了这物件,我军只要占据高地,十里之外敌人的一举一动,皆能看得一清二楚。若是在旷野上行军,同样能够比敌人更早察觉敌踪,从而据此制定战略。”

  看着群臣满脸惊愕的表情,杨桐满意地微微一笑,说道:“而这一切成就,皆归功于工部。我军此番能够大获全胜,士气高昂、人心所向固然重要,但若无这些精良的兵器装备,即便能够取胜,也必将是惨胜,绝难取得如今这般辉煌的战果。”

  卢楚看着杨桐,终于恍然大悟,绕来绕去,杨桐归根结底还是意在为工匠正名。看着周围群臣那惊愕的神情,他心中不禁暗自苦笑,看来此次,天子是要借着这场大胜,进一步提升工部的地位了。

  让一群工匠与自己同列朝堂,光是这么一想,就莫名有种屈辱之感涌上心头。

  “朕以为,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们战功赫赫,功不可没,但在后方持续提供精良兵器的工匠,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功劳。只是工部人数较少,若要平分功劳,实在不太现实。朕打算以前线杀敌将士功劳的十分之一,作为工部的功劳。只要积攒足够的功劳,便可提升相应的职位与薪俸,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继续阅读:第378章 印刷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隋人皇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