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皇后显然不是这般想的,所有参与谋害或是排挤过司徒佩笙的妃嫔,全都被皇后清洗到,以至于现在,诺大一个皇宫竟然看不到一个敢对司徒佩笙心生不满的宫娥或是妃嫔!
对此,司徒佩笙除了感念皇后对他的维护之情,也深深再感动了一把。
……
就这样,随着太子监国的时日渐增,大玄王朝的动乱局面一去不复返,和平安详一时间成了帝都的主题。
这一日,就连张家也迎来了到达帝都之后的第一个大团圆的日子。
先前因为给汉王送药进宫一事,张二山和孙谬之一起被人半路劫道,随后又关了起来,虽然性命并无威胁,却一直不得自由。
直到前几日,司徒佩笙忙完朝堂大事,想起这二人,他们才得以无罪释放。
不过,张二山和孙谬之都不曾料到,劫持他们二人的,竟然会是皇后的人。
原以为皇后在宫中并不得宠,所以,并不会有什么势力,没想到大家都猜错了。
十年前,南宫公主被陷害之际,似乎早料到会有今日,所以,尽数将宫中的势力都转到了皇后的手中。
要知道,南宫长公主可是先皇最为宠爱的女儿,自幼被骄纵长大,又深得萌贵太妃,先太后等人喜爱,说句是宫中受宠的第一人绝对不会有人敢反驳。
也正因为如此,先帝早早地替她做好了准备,手中明里暗里握着几乎一个军的势力,若非十年前那场变故,如今的晋阳侯府怕是还得排在南宫公主府之后,毕竟南宫长公主不仅仅是先帝的长公主,还是司徒家的宗妇……
皇后既然得到南宫长公主的相助,哪怕只是一小部分的势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不过,皇后一向谨小慎微,生怕十年前的惨事再次发生,所以,即便手握重权,也从未暴露过半分,以至于宫中所有人都将她遗忘了。
直到这一次义成王谋反,司徒佩笙进京平乱,皇后才渐渐露出了自己的锋芒。
当然,这也是为母则刚所逼迫成的!
若非为了她儿子——司徒佩笙,皇后也不必冒此等险,毕竟她已经母仪天下,只要不出意外,只要皇帝死后,不管任何人当了皇帝,她依旧会是太后娘娘。
且不管这些,张二山的归来,张家兄妹几人都特别高兴。
除了围在一起互相询问之前发生的事情经过,张家兄妹也不忘分析了一番当今的形势。
说实话,司徒佩笙居然会是皇帝的嫡长子这个消息让张家兄妹吃了大惊,不过,仔细想想,又觉得理所当然,特别是张梨花,以前便一直觉得司徒佩笙这人不简单,现如今明白了对方的身份,除了一开始有一点点吃惊之余,想得更多的是司徒佩笙掌握了实权之后,应该不会再为难他们兄妹几人。
这么一来,先前的担忧,张梨花和张大山他们也不必再惦记了,现在唯一担心的是,司徒佩笙等极之后,会不会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拿他们开刀?
若真是如此,那他们老张家随便被扣个罪名都不知该如何解决,毕竟王座上那位不再是当今,而是变成司徒佩笙了。
以前虽然处境凶险,可是有司徒佩笙在背后替他们兄妹等人斡旋,即便再难也不觉得可怕,但是现在,司徒佩笙已经不是站在自己身后的人了,反倒更像是自己对立面的假想敌,这种转变,张梨花不得不升起了一股危机感。
当然,一般来说,司徒佩笙是绝对不会轻易给他们扣什么罪名的,再怎么说,大家以前也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不过,张梨花喜欢未雨绸缪,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所以,在得知司徒佩笙摇身一变成为大玄王朝的储君之后,便一直在琢磨着要献一份大礼给司徒佩笙,希望能因此获得对方更多的好感,这样一来,张家以后的日子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可是,要送什么大礼呢?
张梨花思来想去,总下不定主意,直到昨天张大山带回来一个消息,张梨花才豁然开朗。
大玄王朝虽然并非她所熟知的任何一个朝代,但是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跟唐朝贞观初年颇为相似,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还有外敌扰边,不仅缺人、缺马、缺牛、缺粮食……各种缺!
所以,每一任的皇帝,都对农事十分看重,因为粮食富足,才能国泰民安。
而司徒佩笙因为是初初掌权,对此更是看重,尤其是在立春到来之前,他不仅要效仿先人,亲自下地耕种,以保大玄根基安稳,更是要想方设法增产增收……
张梨花便是听说了这个消息,想到了一样十分有用的物件。
如果将它献给司徒佩笙,恭贺他荣登储君之位,张梨花觉得一定会达到十分不错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这东西实用,对老百姓也有好处,而且制作起来并不困难。
没错,它便是曲辕犁!
相信熟知历史的朋友都会知道,唐初之际,曲辕犁还没有诞生,它是后来才出现的,一直沿袭到现代。
经过漫长的历史验证,这东西好处费斐然,而且不同于现在正在使用的直辕犁,需要两头牛力以上才能耕作,耗时耗力不说,还不好使。
曲辕犁只需一人一牛就能耕地,效率高不说,不管是深耕细作也罢,亦或是浅耕粗种也罢,都可以用上。
除此之外,还大大解放了百姓的劳动力,缩短了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总之一句话,曲辕犁好处多多,对百姓有益,只要司徒佩笙将它推广出去,一定可以收买人心,得到更多下层老百姓的支持!
而张梨花之所以笃定自己一旦把东西献上去之后会得到司徒佩笙好感,便是倚仗这一点。
为君者,最重要的还是得人心,正如大唐天可汗李世民曾经所说过的一句话: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同一个道理,这百姓便是水,舟便是君王和当权者,正所谓“得民心得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