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一战定北疆 古牧地之战
廖正华2023-06-28 10:306,499

  

  1876年4月。随着大军出关日期的日益临近,天气也变得越来越暖和了,春天的足迹悄然来到了左宗棠所在的肃州大营。大营四周一片热闹祥和的气象。士兵们脱去了沉重的冬装,在长满青草的草地上紧锣密鼓地操练着。肃州周边的老百姓听说左宗棠为了方便指挥收复新疆之战,亲自驻扎战略前沿,都很兴奋,他们拿出了冬藏的沙枣、蜜瓜,前来犒劳将士们。

  看到这一切,左宗棠的信心更足了。战士用命、百姓支持,胜利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他坚信,只要他一声令下,数万清军就会迅速完成收复新疆的历史重任。

  然而,作为收复新疆一役最主要战将的刘锦棠,却并不像左宗棠那么乐观。作为统帅,左宗棠自然可以举重若轻,而作为战将的他,却不得不举轻若重。每当大战来临,他都非常注意士兵的状态。多年的战斗经验使他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理念,那就是战前准备的任何疏忽,哪怕只是一点点,都有可能导致战斗的失败。

  最近军队的一些情况令他感到担忧。他所统率的一万多军队,除了董福祥率领的少数军队外,都是湘军,士兵绝大部分来自湖南。这些人,习惯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来到陕甘作战已经很不适应了,现在听说又要去比陕甘环境还要恶劣百倍,满是沙漠戈壁的新疆作战,都不太愿意,甚至有些畏惧。

  作为收复新疆一役绝对主力的湘军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就更加不要说了。金顺、张曜、董福祥等人的部队,全在看湘军行事。湘军勇猛向前,他们就紧追;湘军畏战,那他们也不敢向前。得知这些情况后,刘锦棠认为,必须想办法提升湘军的士气,否则全军萎靡,不能打胜仗。

  这是关系到新疆作战能否胜利的大事情,刘锦棠不敢擅自做主,只得去请教左宗棠。刘锦棠走进左宗棠大营,略显焦急地对他说:“季帅(左宗棠,字季高),目前军队的情形有些令人担忧。湘军中有不少人畏惧去新疆打仗,而金顺、张曜、董福祥等部一向唯湘军马首是瞻,湘军畏战,他们也不敢向前。如果任由这种情绪蔓延下去,势必影响作战。当年,我军奉命北上‘剿捻’,很多人不愿意,我叔叔(刘松山)大怒,当即诛杀了几个为首的,这才稳住军心。现在虽然可以用当年的老办法,但总是这样,难免会使士兵轻视我们,影响军令的畅通。所以,我有些踌躇。还请季帅拿个主意。”

  左宗棠一听,也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思考了一会儿后,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应对办法,随即吩咐刘锦棠如此这般地去做。刘锦棠得了主意,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左宗棠大营。

  第二天,左宗棠坐着一顶八抬大轿,故意从董福祥军营旁路过。士兵们听说左宗棠来到,都围在两旁观看。突然,从人群中冲出一名老兵,直奔左宗棠所乘的大轿前,高声叫喊,左宗棠的随从亲兵怎么拉他也拉不动。左宗棠认为他是疯子,坐在轿中并不理睬他,并且示意抬轿的士兵赶紧前进。

  抬轿的士兵刚要启动,那老兵说的一段话,令他们立即停止了脚步。那老兵朝着轿中的左宗棠大声喊道:“我是老统领派来的。老统领要打先锋,为国家收复新疆。但是现在,我们无衣无食,怎么跟随老统领打仗?请宫保大人发一个月满饷,大家吃饱喝足,才好跟随老统领去打新疆。”

  老兵所说的老统领指的是刘锦棠的叔叔刘松山。刘锦棠现在所指挥的军队,其主要班底是刘松山搭建的。董福祥当年就是被刘松山降服的。刘松山此时虽已不在人世,但他在这支军队中,依旧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声望,仍被士兵们尊敬地称之为“老统领”,而刘锦棠则被称之为“少统领”。

  当大家听到老统领英魂下凡,并且要带领他们去打新疆后,既敬畏,又感动,满腔热血顿时沸腾起来。

  左宗棠见大家都被感动了,连忙命令在场的士兵对着天空顶礼膜拜,向刘松山致敬。

  那个老兵闹了一阵后,突然眼前一亮,清醒了过来。刘锦棠从他身上的号衣看出,他是董福祥的部下,于是下令他归队。

  第二天,刘锦棠命下属将董福祥叫来,责备他说:“你是怎么带兵的,怎么连疯子也收留军中?”

  董福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满脸狐疑地说:“这人平时好好的。在营中已经五年,从来没有犯过什么过错。不知道怎么的,突然间就发疯了。”

  刘锦棠道:“你去把他叫来,我要亲自问问他。”

  董福祥得了命令,立马赶回营中,带着那位老兵来到刘锦棠营中。刘锦棠问他说:“你昨天是怎么回事?”

  那老兵显得很害怕,战战兢兢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当时我只觉得有一阵冷风吹过,不知不觉间,老统领突然来到我的跟前。他命令我对宫保大人说那么一段话。后来我也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刘锦棠听罢,对着董福祥感叹道:“看来是我们亏待了士兵们,连我叔叔也看不过去了。应该给他们发一个月满饷,口粮标准应该定高一些,多置办些衣服。”

  董福祥从刘锦棠大营回来后,发薪、发衣服、提高口粮标准的消息立马就传遍了整个军中。大家都觉得这是刘松山在天之灵照顾他们,故意下凡来提醒左宗棠和刘锦棠要善待士兵。在这种情绪的感召下,他们都认为,应该竭尽全力打赢新疆这一仗,完成老统领的心愿。

  左宗棠见大家的情绪被充分调动了起来,非常高兴,立即命令全军设祭,致奠刘松山。士兵们满怀感情地烧化纸钱、车马、衣服,祭祀老统领。一时间,到处火光冲天。随着火光的升腾,军队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发生这件事后,各种流言开始在军中迅速传播,有人甚至说,老统领已经到了嘉峪关,正在催少统领制备寒衣万件,准备出关。这些流言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神乎,而听到的人大多深信不疑。

  自此以后,湘军士气大振,部队中人人摩拳擦掌,个个奋勇争先,以前那种畏葸不前的风气彻底一扫而空了。左宗棠还煞有介事地将这件奇事告诉坐镇兰州、主管军需物资转运的刘典,并且说:“刘松山‘牺牲’后,每次我军遇到大战,他都会托梦给他的部下。忠义之灵,就在我们的身边啊。”

  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左宗棠、刘锦棠和那个老兵联手演的一场戏而已。当时的中国社会,普遍盛行迷信思想。左宗棠正是利用了士兵们的这一点,找来那位老兵,共同演出了这么一场刘松山下凡的好戏。其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借刘松山的威望,鼓舞军队的士气,以便开展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士兵们,包括董福祥等将官,都被蒙在了鼓里,毫不知觉。

  解决了最紧要的士气问题后,左宗棠、刘锦棠终于可以放心地将军队开进新疆了。4月26日,刘锦棠亲率清军主力从肃州开拔,前往新疆,正式拉开了收复新疆战役的序幕。

  当时清军的兵力是这样的:主力是刘锦棠所率领的湘军二十五营,每营官兵五百人,合计一万七千余人。除董福祥外,刘锦棠麾下的名将还有黄万鹏、余虎恩、谭拔萃、谭上连、罗长祜、方友升、谭慎典(生平事迹不详)等人。

  黄万鹏,湖南宁乡人。1853年参加湘军,参与攻克安庆、江宁等重要战役。后参与镇压捻军。1870年,代理汉中镇总兵。

  余虎恩,湖南平江人。1854年参加湘军。1865年,随曾国藩北上镇压捻军,为刘松山部营官。1873年,任陕安镇总兵。

  谭拔萃,湖南湘潭人。咸丰初年参加湘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1970年代理宁夏镇总兵。1875年,改实授。

  谭上连,湖南衡阳人。1858年加入湘军。1859年参与解围宝庆。参与攻克江宁等重要战役。后参与镇压捻军。步兵将领。

  罗长祜,湖南湘乡人。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深得湘军名将刘蓉赏识。后加入湘军左宗棠部。

  方友升,湖南长沙人。早年加入湘军。后随左宗棠入陕甘,办理军需。后升副将。1875年,升任总兵。

  除了刘锦棠的湘军外,参与收复新疆的军队还有:张曜统率的嵩武军十六营、金顺统率的军队四十余营、徐占彪统率的蜀军七营等。

  以上兵力总计约为七万余人,远远超出了敌军的数量。所以,敌军无法和清军展开大规模的会战,始终只能固守几个重要城池或据点。

  从肃州到关外,沿途大多是戈壁沙漠,严重缺水,行军是很困难的。但参与收复新疆的清军,饱含着浓烈的爱国情怀,以惊人的毅力将这些困难一一克服了。

  侵略军头子阿古柏原以为,清军不可能跨过戈壁沙漠远征新疆,却没想到他的美梦这么快就被清军彻底击碎了。

  清军的第一个重要目标是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重要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只要占据乌鲁木齐,清军就可以就地征粮筹饷,内地的负担将会大为减少。而且,就地势来看,乌鲁木齐所在的北疆比南疆高,占据北疆可以威胁到南疆,而占据南疆却不能对北疆构成威胁。另外,清军占据乌鲁木齐,也可以威慑到占据伊犁的俄国,使他们不再对阿古柏侵略军存留任何幻想。总之,能否顺利占领乌鲁木齐,是清军能否在新疆站住脚的关键。

  7月21日,刘锦棠率领清军主力到达乌鲁木齐西面的济木萨,与清军的另一位重要将领金顺的军队会师。随后,两军继续西进,围攻乌鲁木齐西北约一百三十里的阜康县城。敌军由于兵力不足,只能固守重要城市或据点,所以清军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阜康。

  如此众多的清军兵临乌鲁木齐周围,给困守乌鲁木齐及周围据点的敌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应对清军的进攻,他们被迫收缩兵力,将主力布置在乌鲁木齐城外三十里的古牧地。

  刘锦棠、金顺得知这一情况后,随即准备进攻古牧地。新疆环境恶劣,行军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绝地,所以刘锦棠谨遵左宗棠的叮嘱,在行军之前充分做好侦探工作。

  从事侦探的士兵经过几天的摸索,终于弄清楚了古牧地周边的地形。他们告诉刘锦棠说,从阜康到古牧地的大道长达一百里,中间隔着大戈壁滩,水源很少,要想穿越很不容易。从阜康到古牧地还有另外一条小道,需要经过一个叫黄田的地方。这个地方距离古牧地不到十里,水源充足,可以驻扎重兵。敌人在黄田筑卡立栅,防守十分严密。

  得知这一重要情报后,刘锦棠明白了敌军的战略意图,那就是妄图将清军逼入戈壁滩中,使清军陷入水源断绝的不利境地,借自然的力量消灭之。

  刘锦棠跟随左宗棠打仗多年,勇猛之余谋略也不错。面对这种情形,他想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好办法,在和金顺商量后,决定付诸实施。

  第二天,刘锦棠下达命令,派出十几营的主力部队前往戈壁滩,修浚引水的废渠,做出从大道袭击古牧地的态势。士兵们并不知道这是刘锦棠的计策,一边忍受口渴修渠,一边痛骂刘锦棠。

  黄田那边,敌军也派出士兵侦察清军的动向。当他们看到清军主力都在大道上修渠,而且怨声载道的情形后,满以为刘锦棠已经中计,并且清军即将内讧。敌军首领得到这一情报后,便放松了黄田的守备。

  刘锦棠得知敌军中计,连夜召集军队,从中选取两千精锐骑兵作为先锋,随他一起去攻打黄田。其他部队随后跟进。

  驻守黄田的敌军还蒙在鼓里,刘锦棠亲自率领的精锐骑兵已经杀到了黄田。很多敌军还在睡梦中,就做了清军的俘虏。清军一举攻占战略要地黄田,前锋直逼古牧地。

  古牧地是乌鲁木齐的重要外围要隘,敌人在这里驻扎了重兵。坐镇南疆的侵略军头子阿古柏得知黄田失守,知道古牧地危在旦夕,于是派出数千骑兵连夜赶往古牧地。

  如果任由两支敌军在古牧地会师的话,那么古牧地攻坚战将会异常艰难。对此,刘锦棠有着深刻认识。他果断下令全军向古牧地进发。

  清军的先头部队在古牧地城下与阿古柏派来的增援部队遭遇。刘锦棠命麾下骁将余虎恩、黄万鹏率骑兵阻截援兵,自己则亲率骑兵攻打古牧地城外敌军堡垒,同时命两路步兵进攻古牧地南关。

  城外的敌军斗不过刘锦棠,纷纷逃入城中躲避。敌军的援兵也被余虎恩、黄万鹏率领的骑兵精锐部队击溃,纷纷逃散。

  敌军丧失城外全部据点后,只得将城门紧紧关闭,企图依靠坚固的城墙迟滞清军的进攻,等待援军的到来。

  刘锦棠、金顺率领部下将古牧地城团团围住。刘锦棠军在城南,金顺军在城北,日夜攻击城内。然而,由于古牧地城墙坚固,攻击一时没能得手。

  事实证明,只有先用大炮将城墙轰塌后,才能对城中发起致命的攻击。刘锦棠军中是有不少先进大炮的。这些大炮,一些是通过“红顶商人”胡雪岩从洋商那里买来的,还有一些则是兰州制造局中仿制的。虽然与欧美列强的先进大炮比起来,这些大炮算不上先进,但是用来对付阿古柏侵略军,已经足够了。

  为了使大炮威力发挥到最大,清军在城外垒石,筑起一座座比城墙还高三四米的炮台,居高临下发射大炮,火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8月17日,大炮轰塌了南城门。刘锦棠见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到来,连忙下令各营一齐进军。顷刻间,号角齐鸣,密密麻麻的清军冒着侵略军的枪炮,向古牧地城中冲去。

  董福祥、谭拔萃、谭慎典等率领步兵精锐,冲在最前面。很快,他们就从城墙的缺口处冲入城中。同时,金顺也率领部下从城东北杀入。敌军见清军大部队已经进城,这才放弃抵抗,四散逃走。清军顺利收复古牧地。

  古牧地之战是北疆作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决定性的一战。算上之前的黄田之战,古牧地之战总共击毙俘虏阿古柏侵略军三百五十多名,缴获战马、洋炮、硫黄、膏油、旗帜、刀矛无数,仅仅在古牧地的战斗中,就缴获战马两百匹。对于阿古柏侵略军来说,这些损失是巨大的。更为重要的是,古牧地之战使得阿古柏侵略军彻底丧失了固守北疆的信心,此后,清军轻而易举地就收复了乌鲁木齐。可见,古牧地之战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古牧地之战后第二天,清军就收复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的攻克,在必然之中有着一些偶然的因素。

  清军攻克古牧地的当天,刘锦棠骑着膘肥大马,前往查看战场,偶然捡到一封重要的信件。这是一封复信。原来,在清军猛攻古牧地的时候,驻守古牧地的敌军首领扛不住了,于是向驻守乌鲁木齐的敌军首领求救。于是,驻守乌鲁木齐的敌军首领写了这封回信。

  这位首领在信中说:“乌鲁木齐的兵基本上都已经调到你们那里(古牧地)去了,我这里没有更多的兵可派。南疆的兵一时半会也很难到来。你们自己估计一下实力,能守则守,不能守就撤回乌鲁木齐,与我们并力守城。”

  刘锦棠从这封信中判断,乌鲁木齐城中敌军的兵力已经很空虚,只要大军逼近,城中的敌军就会作鸟兽散。于是,他当机立断,命令全军停止修整,火速进军乌鲁木齐。金顺得知这一情况后,也率领部下,马不停蹄地赶往乌鲁木齐,参加会攻。

  刘锦棠大军很快来到乌鲁木齐城郊。此处离乌鲁木齐城,只有不到十里。这时候,刘锦棠派去乌鲁木齐城中刺探情报的士兵回来向他报告说,城中的敌军听说清军大部队即将到来,都已经逃光了。就在这时,刘锦棠发现敌军的大股骑兵正在向南逃窜。

  于是,刘锦棠下令全军兵分两路。一路继续进攻乌鲁木齐。另一路由精锐骑兵组成,由余虎恩统率,前往追击南下的敌军。

  进攻乌鲁木齐的清军在谭慎典等人的率领下,很快攻克乌鲁木齐,缴获战马七十余匹。刘锦棠随即进入乌鲁木齐,安抚、赈济老百姓。前往追击溃敌的余虎恩部,追出很远才返回。

  当清军攻打乌鲁木齐的时候,坐镇南疆的侵略军头子阿古柏又派出四五千骑兵增援。这支部队走到离乌鲁木齐一百八十里的地方,得知清军已经收复乌鲁木齐,心虚胆怯,火速退回南疆。

  乌鲁木齐被攻克后,北疆其他城池中的阿古柏侵略军,知道大势已去,纷纷溃逃,清军兵不血刃地收复了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北城等重要城市。此后的北疆作战,主要围绕玛纳斯南城展开。

  开始,进攻玛纳斯南城的主要是金顺的部队。金顺所部,数量虽多,但战斗力很差。在之前的战斗中,这支部队跟随刘锦棠的湘军行动,所以因人成事,没打什么败仗,还分得了古牧地、乌鲁木齐大胜的部分战功。然而现在,他们失去了湘军的庇护,不能战的真面目也就暴露出来了。金顺所部围攻玛纳斯南城一月有余,没能得手。

  于是,清廷只好增派军队攻打玛纳斯南城,争取在寒冬到来之前解决战斗。否则,一旦拖入严冬,补给将会很困难,进攻将不得不放弃。刘锦棠派出麾下骁将谭拔萃率领湘军前往增援金顺。驻守塔城的代理伊犁将军荣全也率军来会攻。

  在清军的轮番攻击之下,玛纳斯南城城墙多次被大炮轰塌。敌军虽然奋力修堵,但始终还是比不上清军轰塌的速度快。到了这一年的11月4日,与清军周旋了两个多月的玛纳斯南城敌军,终于抵挡不住,挂起白旗请求投降。金顺同意了他们的请降,命令他们出城交出军械。

  11月6日,敌军数千人带着军械出城。金顺感觉有点不对劲,命令清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付突发情形。

  随后,清军将领宣读皇上谕旨,命敌军将军械丢下,站到一旁等候处理。清军将领还没宣读完毕,敌军即开枪射击,并向清军扑过来。原来,这帮困兽犹斗的家伙是诈降!幸好金顺看出了破绽,提前做好了应战准备,不然清军可要吃大亏了。

  最终的结局是,这些诈降的敌军全部被当场歼灭。玛纳斯南城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至此,整个北疆除了俄国占领的伊犁外,全部重归中国所有。整个北疆作战,历时才三个多月,可谓神速。之所以能这么快取得胜利,原因有三:左宗棠事先的准备相当充分;广大爱国士兵英勇杀敌;主将刘锦棠、金顺等指挥得当。

继续阅读:第三节进军南疆: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之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