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左宗棠率领湘军在闽南一带与太平军余部血战的时候,湘军统帅曾国藩奔赴中原,踏上了镇压捻军的征程。
对于此时的曾国藩来说,要想在镇压捻军的战场上复制镇压太平天国的成功,并不容易。诸多因素对他不利。
首先,“剿捻”的主战场在中原。这里河流湖泊很少,在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湘军水师在这里几乎没有用武之地。相反,对于捻军强大的马队来说,这里却是绝佳的作战场所。
其次,曾国藩在攻下江宁后,主动遣散了他的嫡系军队吉字营,这导致他在“剿捻”的战场上,几乎没有嫡系的军队可以用。他所用的,主要是淮军。然而,淮军只听命于李鸿章,不听命于他。这种指挥的不通畅,给曾国藩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再次,中原各省的督抚,大多不是湘军人物,曾国藩很难指挥得动他们。这些人往往只顾本省的利益,不顾大局。曾国藩拿他们没有办法。这也给曾国藩的“剿捻”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曾国藩虽然找到了镇压捻军的正确方略,那就是以天然的河流加上人工修筑的长墙,构筑包围圈,困住捻军,然后加以歼灭,却依旧无法对捻军构成致命的威胁。在捻军出其不意地突破了他精心布置的贾鲁河防线后,他被清廷剥夺了“剿捻”的指挥权。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学生李鸿章。
虽然湘军统帅曾国藩不再指挥“剿捻”了,但湘军与捻军的对决才刚刚开始。在“剿捻”中期,以曾国荃为首的新湘军以及鲍超、刘蓉、刘松山等率领的其他湘军,扮演了主力的角色。
新湘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原来,曾国荃在攻克江宁后不久,就回到了家乡休养。此后,清廷多次命他出山,他都以病重为由婉拒。直到1866年,他才接受清廷的任命,组织新湘军,前往湖北担任巡抚,并负责镇压西线的捻军。
新湘军的主要班底,是之前跟随曾国荃征战多年,后来归乡的吉字营将士。其主要将领是彭毓橘和郭松林。
彭毓橘是曾国荃的表弟,之前率部协助曾国荃攻陷安庆、江宁等城,屡立战“功”。此时,他招募起一支军队,加入曾国荃的新湘军。
彭毓橘手下有一员重要将领,名叫葛承霖。这人之前曾跟随李鸿章的同年、河南巡抚张之万对付过捻军。当时与他一起镇压捻军的,还有日后在左宗棠的领导下,与湘军名将刘锦棠一起收复新疆的名将张曜。
葛承霖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他在镇压捻军的战场上有多大的“功”劳,也不是因为他的官位有多高,而是因为他的后代很有名。他的女儿葛健豪、外孙蔡和森、外孙女蔡畅,都是我党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
和彭毓橘一样,郭松林也是跟随曾国荃多年的将领。1862年李鸿章组建淮军的时候,曾国藩将郭松林部拨给李鸿章,命他以湘军的方法教导淮军。此后,郭松林就成了淮军将领。1865年,郭松林率部配合湘军,攻克漳州府城。此后,他回到湘乡老家。后来,得知曾国荃要组建新湘军后,他便招募起一支军队,前往湖北,听曾国荃调遣。这是郭松林第二次加入湘军。
当新湘军陆续开赴湖北战场的时候,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兵,一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在中原地区坚持抗清斗争,并伺机南下攻占四川,是为东捻军;一支由张宗禹率领,进入陕甘,联合当地的回民起义军,转战西北地区,进图四川,是为西捻军。其中,东捻军是捻军的主力,也是清廷重点镇压的对象。
许州分兵后,东捻军杀入湖北,试图由鄂西南入川。东捻军要想进入鄂西南,必须跨越汉水。对于清廷来说,汉水是阻击太平军的天然屏障。在得知东捻军的战略目标是四川后,清廷立即调水师前往汉水布防。
当东捻军到达汉水东岸的臼口镇(位于安陆府钟祥县,在武昌西边、襄阳南边、荆州东边)时,清军水师已经占据了有利形势,东捻军已经无法飞渡。于是,东捻军只好改变渡江地点,但选来选去,还是臼口比较好。在这种情况下,东捻军只好再次来到臼口。利用东捻军犹豫不决的这段时间,李鸿章、曾国荃在臼口外围布置了一道包围圈,妄图将东捻军全部歼灭在臼口。
清军虽然多,但东捻军此时也处在鼎盛时期。在赖文光、任化邦的正确领导下,东捻军突破清军的包围圈,快速运动。
湘军将领郭松林是一员猛将,见东捻军逃窜,他便率部日夜兼程地紧追。他不知道,这正是东捻军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此前,清军当中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僧格林沁所部)新就是因为紧追捻军,陷入了捻军的包围圈,最终全军覆没的。快速运动,拖垮追兵,然后设伏围歼,这是捻军最拿手的好戏。
郭松林不知道这些,依旧率领湘军紧追不舍,生怕错失全歼东捻军的良机。1867年1月初,他们在臼口东北的罗家集追上了东捻军。
1月11日,郭松林率部兵分三路进击罗家集。由于过分轻敌,湘军在此战一开始,就猛冲猛杀,一口气跑出十余里。
正当郭松林信心满满,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突然,从四周山上传来一阵阵响彻山谷的喊杀声。郭松林大惊,抬头一望,只见四周山上漫山遍野的全是捻军的马队。
随后,捻军马队迅速冲下山坡,挥舞着大刀、长棒,往湘军阵中杀去。湘军士兵们见四周全是捻军马队,料想难以取胜,都失去了战斗下去的信心,纷纷溃散。
虽然郭松林麾下将领沈鸿宾努力弹压,最终保住了五营军队,但由郭松林亲自率领的中路军还是被捻军冲散了。郭松林本人身负七处重伤,其中胫骨被枪子击断导致他不能行走,成为了捻军的俘虏。可惜的是,捻军士兵并不认识郭松林,以为他是湘军士卒,把他放了。
郭松林侥幸生还后,到后方休养。后来,他再次加入淮军,率部随其他淮军一起将东捻军镇压下去。两入湘军,又两入淮军,这是郭松林最重要的特色。
歼灭郭松林亲自率领的中路军后,捻军随即对沈鸿宾率领的五营新湘军发动猛攻。沈鸿宾指挥将士赶紧修筑营垒。凭借着坚固的防守,新湘军将士们总算是守住了营地。
随后,沈鸿宾咬破手指,写下求救血书,派一名勇士携带血书,冒险冲出重围,向在罗家集周边的湘军彭毓橘部求救。辛苦跋涉几天后,这名勇士来到了彭毓橘军中。
彭毓橘接到血书后,连夜率部杀向罗家集。第二天,也就是1月16日凌晨,他们来到了罗家集。彭毓橘见沈鸿宾所部被东捻军马队团团围裹,形势危急,便立即兵分三路,向太平军杀去。
东捻军见湘军援军杀到,便调转头来对付援军。他们以马队两路包抄,而以步队在中间冲突,气势相当雄伟。
虽然湘军的炮火击中了不少东捻军,但他们依旧迅猛地向前冲锋。彭毓橘见形势危急,便与葛承霖等人一道,挥舞着长锚,向迎面冲来的东捻军步队发起猛攻。湘军士兵们见主将亲自冲锋,也不甘落后,向东捻军阵中杀去。
在湘军的猛烈攻击之下,东捻军步队大败输亏,纷纷溃散。湘军乘胜进击,击杀东捻军将士三千余。这样一来,沈鸿宾率领的五营湘军也就被解救出来了。新湘军与东捻军的第一次交手,打了个平手。
罗家集之战后十天,也就是1月26日,东捻军和清军又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这次,进击东捻军的是淮军张树珊部。
面对东捻军马队的猛烈冲击,张树珊将所部分作三队,奋力抵抗。激战许久后,东捻军马队渐渐退去。
这时候,东捻军步队又向淮军发起猛攻。张树珊指挥所部淮军沉着迎战。激战许久后,他们又将东捻军步队击退。
这时候已经到了傍晚,天色黯淡,不少淮军将领认为此时应该休整,待养精蓄锐后再去追杀东捻军。急于求胜的张树珊反对他们的看法,认为应该乘胜追击。于是,张树珊率领淮军,乘着夜色,往东捻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追了许久,淮军将士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却依旧没看见东捻军的影子。正当张树珊准备率部返回的时候,四周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喊杀声。随后,一群群捻军马队冲了过来,将张树珊所部团团围住。
张树珊这才意识到中了埋伏,连忙指挥所部撤退。然而,一切都晚了。东捻军随后发动了猛攻,击溃了这支淮军队伍。张树珊在战斗中被斩杀。
从1月11日到1月26日,东捻军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先后重创湘军郭松林部、淮军张树珊部,重伤了郭松林,斩杀了张树珊。如此辉煌的战绩,就是之前的太平军也没有取得过几次。东捻军声威大震。
与此同时,西捻军在西北战场上,也取得了重大胜利。他们击败了曾国藩的结拜兄弟刘蓉。
将四川境内的大股农民起义军都镇压下去后,刘蓉被清廷任命为陕西巡抚,负责镇压陕西境内的农民起义军。参与镇压四川境内农民起义军的湘军队伍中的一部分兵力,也来到了陕西,归刘蓉统辖。
在湘军将帅中,刘蓉和左宗棠是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的两个人。他们都是从担任幕僚起步,在胡林翼、曾国藩等人的推荐下,从一个小小的幕僚一跃而成为封疆大吏的。在左宗棠取得成功后,清廷希望刘蓉也能像左宗棠那样,成为帝国的擎天一柱。可惜的是,事实证明,刘蓉并没有独当一面的才能。他的部队在与西捻军的战斗中,不断吃败仗。清廷一怒之下,罢了他的官。
虽然被罢了官,但刘蓉依旧主管军事。由于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差,当时的湘军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缺饷。湘军各营,当时已经拖欠饷银长达一年多。由于领不到饷银,湘军士兵没钱制办冬衣,而军队也不发冬衣,这样一来,这些抗寒能力不怎么行的湖南兵只能穿着单衣,在寒风暴雨当中抵御西捻军的进攻,其困难可想而知。
其次是缺粮。士兵每天只能领到少量麦麸。不够吃,也不好吃。让吃惯了米饭的湖南人成天吃这个,更是煎熬!
最后一条也很重要,那就是清廷以及新任陕西巡抚乔松年瞎指挥。清廷急于求成,浑然不顾前线湘军的困难处境,不断地催乔松年出击。乔松年得到命令后,又不断地催刘蓉出击。这样一来,刘蓉就陷入了明知会败却不得不战的悲惨境地。
在这么多困难的共同作用下,这支湘军即使不被西捻军攻击,也将自行溃散。失败是注定的。
1867年1月23日,陕西湘军与西捻军的决战在陕西省城西安西面的灞桥展开。
战斗一开始,湘军将领萧德扬等就率领三十营大军长驱直入,杀入西捻军营垒中。西捻军抵挡不住,纷纷向后撤退。
萧德扬以为西捻军不堪一击,便放心大胆地率军深入。追出十几里后,湘军来到一个叫十里坡的地方。
萧德扬正率领湘军追击,突然,本来在快速撤退的西捻军调转头,向湘军冲击过来。还没等萧德扬明白是怎么回事,四周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喊杀声。萧德扬这才明白,中了埋伏!
当时,天气状况很不好,大雾弥漫,风雪交加。由于大雾,士兵们根本看不清战友,也就无法配合作战。因为刮风下雪,湘军的枪炮无法点燃。这都给湘军的作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激战片刻后,又饿又冷的湘军将士们便坚持不住了,纷纷溃散。西捻军乘胜进击,与湘军展开白刃战。湘军大败输亏。
战斗至傍晚,三十营湘军全部溃散,被杀三千余人,还有数千人投降。湘军主将萧德扬等都被捻军斩杀。
十里坡之战是湘军自三河战败以来的最大失利。清廷得知败讯后,一面怒斥刘蓉,命他立即交卸军务,滚回老家,一面命左宗棠迅速带兵前往陕西,主持镇压西捻军大局。
1867年1月对于清军来说,真是悲惨的一月,先是郭松林兵败罗家集,然后是刘蓉兵败十里坡,后来又是张树珊兵败杨家河。损兵折将,军威丧尽。
捻军在取得这一系列胜利后,进入了全盛时期。但他们的辉煌没有能够持续多久。战场上的瞬息万变,有时候真的是令人眼花缭乱。
摆脱湘、淮军的追击后,东捻军第三次来到臼口,试图强渡汉水。然而,清军水师没有给东捻军任何可乘之机。这时候,清军的精锐兵力又向臼口包围过来。东捻军被迫再次转移,在此过程中,东捻军与清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即湘军鲍超部以及淮军刘铭传部,在尹隆河展开决战。
尹隆河是臼口镇东面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有条支流,名叫司马河。当时,东捻军与淮军刘铭传部隔着司马河对峙,而湘军鲍超部在远离尹隆河的臼口镇驻扎。
确定好东捻军主力所在的位置后,刘铭传派人前往鲍超营中,与他约定在2月19日辰时同时发起对东捻军的总攻。鲍超欣然答应,随即率部前往尹隆河一带。
东捻军的暗探得知这一消息后,赶紧告知东捻军首领赖文光。赖文光知道,鲍超、刘铭传所部是湘、淮军中的王牌,很难对付。如果让他们顺利合击东捻军的话,东捻军一定会全军覆没的。怎样才能拆散他们的联盟呢?赖文光思考了很久,还是没有想出好办法。突然,他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
赖文光派人前往刘铭传营中,给他送去一封信。信中说:“鲍超的勇略不是你能赶得上的。你还是赶紧去和鲍超会合,明天辰刻一起来攻击我们吧!不然的话,小心我军立马灭掉你!”
赖文光为什么要给刘铭传写这封信呢?原来,鲍超、刘铭传都是非常自负的人。鲍超见刘铭传资格、战绩都不如自己,职位却与自己相当,不是很看得起刘铭传,而刘铭传读过几年书,还能写诗,因此也看不起不识字的鲍超。两人互相看不起,都想证明自己比对方强。赖文光写这封信,正是要利用刘铭传不服鲍超的心理,激怒他,引诱他单独进击东捻军。
果然如赖文光所料,看完这封信后的刘铭传大怒,召集手下将领说:“依我看,以我军的实力就足以击败敌人。如果明天我们会合鲍超他们作战,他们肯定会拿走首“功”。人们就会说我们因人成事。我们不如提前动手,让鲍超他们看看,咱们是一支敢打硬仗的军队!”于是,刘铭传便与众将领商定,在明天卯时出击。卯时比辰时早一个时辰,也就是早两个小时。
2月19日凌晨,刘铭传率部兵分三路进击。当他们抢渡司马河的时候,早有准备的东捻军就杀了过来,两军交战开始。
与淮军一样,东捻军也是分三路出击。其中,由任化邦率领的马队在面对左路淮军的时候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激战片刻后,左路淮军就抵挡不住东捻军马队的冲击,纷纷溃散。
刘铭传见左路崩溃,连忙从自己亲率的中路分出三营前往营救。任化邦见中路淮军分兵,立即率马队与赖文光率领的中路东捻军一起合击中路淮军。在东捻军主力的连续冲击之下,刘铭传亲自率领的中路淮军也崩溃了。
这样一来,刘铭传所部淮军,就只剩下最后一路没有溃散了。这一路淮军的首领名叫唐殿魁,是刘铭传麾下的第一骁将。
赖文光、任化邦击败中路淮军后,将东捻军全部兵力集合起来,一起攻击淮军唐殿魁部。唐殿魁虽然善战,但一拳难敌四手。最终,他被东捻军斩杀,所部全军覆没。
刘铭传见所部全部溃散,慌了神,立即率领残部渡过司马河逃跑。然而,一切都晚了。东捻军很快追了上来,将刘铭传等人团团围住。
眼看刘铭传就要被东捻军杀掉,战场四周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喊杀声。鲍超率领湘军杀过来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湘军,赖文光毫不畏惧。他对部下说:“今天咱们就斩刘捉鲍,然后长驱西进,一路入四川,据巴蜀之利,一路上荆紫关,会合张宗禹攻打陕西。拿下四川、陕西,咱们就能创造比太平天国更伟大的事业!”
随即,赖文光率东捻军兵分三路迎击湘军。此时的东捻军,由于刚刚取得一场大胜,颇为骄横,不认真排列阵型,导致马队和步队混杂,还有不少士兵忙着捡淮军遗留在地上的物品,不做战斗准备。
东捻军的混乱给湘军击败他们创造了有利机会。很快,东捻军就被湘军的迅猛冲击所冲垮。
鲍超率领湘军乘胜进击,摧毁东捻军营垒数百处,击杀东捻军万余,生擒八千余,夺获马匹五千余匹。另外,东捻军刚刚从淮军夺去的四百杆洋枪,也被湘军夺回。湘军击溃东捻军后,陷入重围的淮军刘铭传余部两千人自然也就脱离了险境。
战后,鲍超命人把从东捻军中夺回的一切辎重以及刘铭传的红顶花翎都送回刘铭传营中。之前,刘铭传为了显摆,在作战时总是戴上红顶花翎。结果,在这次的惨败中,他的红顶花翎被东捻军夺去。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奇耻大辱。更耻辱的是,红顶花翎居然会被他的竞争对手鲍超夺回,以这种方式重新回到他的手中。
恼羞成怒的刘铭传恨透了鲍超,决心耍点小手段让鲍超吃点亏。他和幕僚商量后,在给李鸿章的信中撒了谎,把他自己提前出击说成是鲍超没及时赶到。
李鸿章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哪里不知道刘铭传在撒谎,可刘铭传毕竟是淮军的将领,刘铭传的脸面就是他李鸿章的脸面,他不能打自己的脸。于是,李鸿章昧着良心,在给清廷的奏章里把责任都推到鲍超身上。恰好,此时负责湖北军事的另一员统帅曾国荃也没有弄清楚情况,把责任记在了鲍超的账上。清廷根据李鸿章、曾国荃的奏报,认定责任在鲍超,于是下旨严厉责怪他。
鲍超做梦也没想到,他打了这么大的一场胜仗,最终换来的却是清廷的责备。于是,他以病重为由,请求开缺回籍。
到这时候,清廷才后悔,不该责怪鲍超。对于当时的清廷来说,鲍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因为这件事,鲍超真的不带兵了,清廷的损失可不是一般般的大。然而,这时候才后悔已经没有用了。鲍超下定了决心,不再为清廷效力。
曾国藩得知鲍超不肯带兵后,乃建议清廷解散他手下的军队。在湘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鲍超所部湘军就此瓦解。对于鲍超手下的那些将领们来说,这是无可释怀的痛。
十多年后,当鲍超麾下骁将孙开华、曹志忠在中法战争的台湾战场上与刘铭传再度相逢时,他们依旧无法原谅刘铭传。他俩与刘铭传的矛盾,险些造成了台湾保卫战的失败。这是后话,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讲到。
当鲍超所部湘军在镇压东捻军的战场上取得尹隆河一战胜利的时候,另一路湘军在镇压西捻军的战场上也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支军队,就是由刘松山所率领的湘军。
刘蓉兵败十里坡后,清廷四处征调湘军前往陕西。很多湘军将领得知刘蓉所部的遭遇后,生怕自己的军队一旦进入陕西也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都不愿意北上。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刘松山。
刘松山率领湘军日夜兼程赶往陕西,击溃了正在围攻西安的西捻军,解救了被困在西安城中的陕西巡抚乔松年等人。
随后,刘松山便率领湘军在漫漫的黄土高原上,与西捻军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湘军是猫,西捻军是老鼠。两军激战多次,互有胜负。
左宗棠率领另一些湘军来到陕西后,这一局面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湘军奈何不了西捻军,西捻军也无法重创湘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东捻军在尹隆河遭遇致命打击后,进入河南休整。很快,他们又集结起五六万的兵力杀回了湖北。
得知东捻军大举进攻鄂东后,曾国荃连忙命彭毓橘率领新湘军前往堵截,试图将东捻军聚歼在鄂东。
面对新湘军的迅猛进击,东捻军毫不慌张。他们用以对付新湘军的法宝,依旧是“蘑菇战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牵着新湘军的鼻子,在鄂东大地上高速运动。
见东捻军不敢交战,彭毓橘认为他们经过尹隆河的惨败后,已经元气大伤,不堪一击,于是率部迅猛追击。
3月23日,彭毓橘率领着十三营新湘军,在蕲水县的六神港追上了东捻军。为了迅速歼灭东捻军,彭毓橘率部长驱直进。
新湘军在追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条小河。河中水不多,但泥巴很深。为了迅速追上东捻军,彭毓橘命将士们赶紧抢渡小河。
正当彭毓橘骑着战马在泥沼中艰难行进的时候,四周响起了震动山谷的喊杀声。随后,一群群东捻军的马队从四周的树林中杀出,将陷在泥沼中的新湘军团团围裹。
彭毓橘这才意识到中了埋伏。事到如今,只有拼命一搏,才能杀出重围!彭毓橘这么想着,便带着葛承霖等将领,挥舞着长锚,向太平军阵中杀出。
激战片刻后,新湘军全线溃败。包括彭毓橘、葛承霖在内的几十名湘军将领,全都在战斗中被东捻军斩杀。东捻军取得了蕲水之战的胜利。
彭毓橘麾下将士,大多是曾国藩、曾国荃家乡湘乡县二十四都人,其中不少人还是曾国藩、曾国荃的亲戚。这支军队的覆灭,对曾国藩、曾国荃的打击特别沉重。
郭松林、彭毓橘两军先后覆灭后,作为曾国荃嫡系部队的新湘军,也就基本上覆灭了。失去军事本钱的曾国荃,此后不久就不得不称病辞职。之后,他在湘乡老家待了七年。直到1874年,因日本侵略台湾,东南危急,清廷才再度起用他。
东捻军在蕲水重创湘军后,第四次来到臼口,试图强渡汉水。但清军水师在这里的防守依旧无懈可击。赖文光、任化邦认为,从鄂西南入川已经不可能了。于是,他们率领东捻军重新杀回河南。
这时候,东捻军的正确选择是北上与西捻军会合。但当时,东捻军北上的道路已经被清军堵住。这时候,山东一带的起义军邀请东捻军东进,在山东开辟根据地。赖文光、任化邦认为,这是一个发展东捻军的好机会,于是率军东进。
早在曾国藩主持“剿捻”大局的时候,淮军名将刘铭传就曾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计策,那就是将捻军驱赶至运河以东,然后集中全部兵力守住运河防线,再派机动兵力把捻军消灭在运河以东。曾国藩非常赞赏刘铭传的这一计策,但由于种种顾虑,他最终没有采纳这一计策。
李鸿章主持“剿捻”大局后,刘铭传再次提出这一策略。与患得患失的曾国藩比起来,李鸿章要大胆果敢许多。他采纳了刘铭传的计策,开始设计引诱捻军进入运河以东。所以,这时候的东捻军不北上陕西,而东进山东,正是李鸿章、刘铭传等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果然,东捻军进入运河以东后,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李鸿章迅速调集重兵防守运河,东捻军多次试图突破清军防线,都以失败告终。至1868年1月,东捻军被彻底镇压下去。
得知东捻军陷入运河以东,情况非常危急,张宗禹非常着急,立马率领西捻军迅速东进,准备运用围魏救赵的办法,迫使防守运河的清军北进,从而解救东捻军。西捻军将要攻打的城市,是清朝的都城北京。
由于西捻军本身实力有限,再加上张宗禹等西捻军领袖优柔寡断,西捻军在给清廷造成极大恐慌之后,没能继续创造奇迹。最终,他们没能杀到北京城下。
东捻军覆灭后,淮军精锐部队向西捻军扑来。西捻军屡战屡败,最终在1868年8月被彻底镇压下去。
捻军起义失败后,湘军与起义军的长期厮杀,进入了尾声。此后,虽然湘军依旧在陕甘、贵州等地镇压起义军,但湘军作为内战高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湘军是如何反抗外敌侵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