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血战闽南,左宗棠与李世贤、汪海洋的终极对决
廖正华2023-06-28 10:308,465

  

  就在曾国荃率领湘军对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发动最后总攻的时候,作为湘军后路的江西省却被太平军搅得天翻地覆。

  不断传来的警报令曾国藩感到担忧。他对身边的幕僚说:“江西有几万官军,兵力雄厚,却老是打败仗,导致敌军猖獗。看来,只有春霆的军队能打败他们了!”于是,曾国藩便命当时驻守在东坝镇一带的鲍超率部西上,前往江西镇压太平军。

  鲍超率部来到江西后,驻守在抚州府城附近。当时,在他们的东南面不到六十里的许湾镇中,驻扎着一支庞大的太平军,人数超过十万。他们的首领就是之前镇守余杭,与湘军对决过的那个汪海洋。

  这支太平军的存在,对江西省城南昌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鲍超麾下将领娄云庆等主张立即进击汪海洋部,以确保南昌的安全。然而,当时督办江西军务的湘军名将杨岳斌交给鲍超所部的任务,却是进击抚州西南的吉安府,以阻挡太平军杀入湘军大本营湖南。

  应该听娄元庆的,还是听杨岳斌的呢?鲍超陷入了矛盾中。最后,他忐忑不安地对娄元庆说:“如果我军不立即进击吉安,那就是违抗军令。这罪名,我可担当不起。”

  虽然鲍超主张进击吉安,但娄元庆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他对鲍超说:“抚州是南昌的门户。保住抚州就是保卫南昌。如果我们撤离抚州,那么敌军肯定会挥师北上,到时候不但抚州要丢,连南昌也危险。丢了南昌,守住吉安又有什么意义?又怎么可能阻挡敌军进入湖南?”

  见娄元庆坚持进击许湾,鲍超不再反对。他对娄元庆说:“你敢说,是不是也敢做呢?”

  娄元庆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把许湾的敌军消灭干净!”于是,进击许湾的决策就确定下来了。

  娄元庆既然说了大话,在行动上就不得不积极主动。在战斗正式打响前,他率部推进至太平军营垒前,并亲自带领几名亲兵前往周围勘察地形。

  这时候,娄元庆发现,他们的后边是河,右边是山,而左边,山、河都有。如果从这里进兵,一旦战败,就没有退路。所以,从这里进兵是不行的,必须寻找另一个进兵的入口。

  经过几天的勘察,娄元庆终于发现许湾的后面有一片小丘陵,包围着太平军的营垒。从这里进军,既可以居高临下进击太平军营垒,也不用担心退路。于是,娄元庆便决定从这里进军。

  1864年8月5日,许湾之战正式打响。鲍超亲率中军从前面进击太平军,而娄元庆率部从背后向太平军杀去。

  太平军集中兵力对付正面的湘军,却忘了提防后路,结果被娄元庆率领的湘军偷袭,连中军大营都丢了。

  和鲍超一样,汪海洋也是一员猛将。得知中军大营被湘军占领后,他丝毫没有回防的意思,依旧率领全军,向正面的湘军杀去。他认为,先歼灭正面的湘军,然后再调转头对付后面的湘军也不迟。

  前面说到过,鲍超喜欢在平原低洼之处扎营。这样很容易被敌军包围。这一次,他又是这么做的。结果,他又被围了。

  汪海洋率领数万太平军将鲍超亲自率领的湘军围得水泄不通,大有一举歼灭鲍超之势。

  眼看鲍超就要被太平军打败,娄元庆率部杀了过来。湘军内外夹击,大败太平军。汪海洋见无法取胜,只得率部撤退。

  取得这么一场大胜,按理说,鲍超应该立即向曾国藩报喜并请求奖赏,但鲍超没有这么做。处理善后事宜,耽误了他不少功夫,导致他直到三天后才写捷报,命人送往安庆曾国藩署中。

  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从其他将领写来的信中,得知鲍超所部很可能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但令他感到奇怪的是,鲍超自己居然没写信前来报捷。

  曾国藩的幕僚们按捺不住兴奋,拿起笔来,准备替曾国藩起草向清廷报告大捷的奏折。曾国藩连忙制止他们。直到鲍超的报捷信来到后,曾国藩才确信湘军在江西取得了一场大胜,连忙叫来幕僚,命他们立即起草奏折。

  许湾之战使江西境内太平军的士气受到沉重打击。此战过后仅仅八天,也就是8月13日,另一员太平军重要将领陈炳文率领近七万的太平军向鲍超投降,其中有七千人是太平军中装备最好的洋枪队。

  陈炳文就是之前镇守杭州,与湘军对决过的那位太平军将领。当时他就想投降,只是时机不成熟没有投降成。直到这时候,他才逮着机会投降湘军。

  汪海洋部遭受重创,陈炳文部投降,导致太平军在江西的实力大为削弱。当时也在江西的另一支太平军的首领李世贤看到局势危险,为了自保,撤出了江西。这样一来,江西境内已经没有了大股太平军。这对后来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从天京城中撤出的幼天王、洪仁玕等太平天国领袖,正在往江西撤退。如果当他们来到江西的时候,江西境内有大股太平军,他们就可以前往投奔,避免被清军俘杀。如果幼天王不亡,后来局势的发展,就将充满变数。可惜的是,这些都是假设。现实情况是,当时江西境内已经没有了大股太平军,幼天王、洪仁玕等人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很难生存。

  负责追杀幼天王、洪仁玕等人的是湘军名将席宝田。席宝田所统辖的这支湘军队伍,隶属于江西省,归江西巡抚沈葆桢以及督办江西军务的杨岳斌管。

  这年10月,席宝田率部在江西中部偏东的新城县截击幼天王、洪仁玕等人失败,使得太平军绝处逢生。为将“功”补过,席宝田命全军火速前进,追击太平军。追了几天几夜,还是没有看到太平军的影子。不少将领认为,应该暂时休整,养精蓄锐后再追击太平军。

  席宝田反对这种看法。他说:“敌军自江宁城中逃出,日夜兼程,狂奔数千里,早已经疲惫不堪,行动缓慢。如果我们赶快追的话,一定能将他们一网打尽!”于是,湘军继续往前追去。

  不久后,湘军追到石城县杨家排一带的崇山峻岭中。湘军正在全速前进,突然,前面一道漫长而高耸的悬崖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当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湘军先锋见时间已晚,前面又没有了去路,松懈了下来,把军旗插在悬崖下,不再前进。

  席宝田看到后,对着先锋大怒道:“越过这道悬崖,就可以追到敌军!你小子敢懈怠军心,留不得!”于是,席宝田叫来刀斧手,把这名先锋拉到一旁,砍掉了他的脑袋。

  席宝田的霹雳手段震撼了湘军将士们。此后,他们再也不敢抱怨疲劳,再也不敢心生懈怠。重新找回锐气的湘军将士们,纷纷攀上悬崖。到第二天早上,他们就全部越过了悬崖。

  这时候,席宝田发现前面不远处有大片炊烟。他断定,幼天王、洪仁玕等人就在那里生火做饭。因为,这穷乡僻壤之地,人烟稀少,除了太平军做饭外,不可能产生大片的炊烟。于是,席宝田指挥湘军将士们,迅速掩袭过去。

  太平军没料到湘军追击的速度会这么快。毫无准备的他们,在湘军的猛攻下,很快七零八落。很快,洪仁玕以及数十名太平军将领都被湘军俘虏,只有幼天王幸运撤离。

  得知幼天王撤离后,席宝田立即命所部四处搜索,寻找幼天王的踪迹。令席宝田感到失望的是,湘军全军出动找了许久,依旧没有找到幼天王的任何踪迹。

  就在席宝田因抓不到幼天王而垂头丧气的时候,一个令他感到无比兴奋的消息向他传来,那就是幼天王被抓到了!

  幼天王是怎样被抓到的呢?原来,当时的幼天王,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小孩儿。他的身边,有许多和他年纪相仿的侍卫、随从。年纪小,就难免犯错。其中一名小孩儿被湘军俘虏后,向同伴指指点点,小声说:“小天王从这里路过。”

  结果,这句话被湘军将领听到了。于是,这名湘军将领拷问那名小孩儿,得知了幼天王逃跑的路线。凭借这一点,湘军将士们很快俘虏了幼天王。

  幼天王、洪仁玕被捕后,很快被清廷杀害。幼天王虽然只是一个懵懂少年,并没有多少领导才能,但他有号召力。如果幼天王不亡,日后太平军余部应当不至于分崩离析。后来局势的发展,就很可能出现变数。所以说,幼天王的牺牲,是太平军余部的重大损失。

  幼天王牺牲后,太平军中能够号召群雄的只有李世贤、汪海洋两位。假如两人同舟共济的话,太平军余部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这两人都想做老大,都想让对方服从自己,结果相互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李世贤、汪海洋不和,给当时的闽浙总督左宗棠镇压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李世贤自江西退出后,进占福建南部沿海的漳州,而汪海洋则率部进占赣、闽边境的上杭县南阳乡。

  为了分别镇压李世贤、汪海洋,左宗棠率部兵分两路进击。其中,由刘典、王德榜率领的右路湘军,负责进击汪海洋部;由高连升、黄少春率领的左路湘军,负责进击李世贤部。左系湘军的另外两位名将蒋益澧、杨昌濬,因被清廷分别任命为浙江巡抚、浙江布政使,没有参加闽南的战斗。

  南阳乡方面的战斗首先打响。由于屡战屡胜,湘军对太平军余部颇为轻视。刘典率军猛冲猛杀,结果陷入汪海洋精心设置的包围圈中,遭受重创,连忙退回南阳乡以北的连城县。

  左宗棠得知刘典战败后,写信告诫他说:“别攻城,别浪战,围住他们就行了。他们粮食不足,耗不了太久。到时候,南阳唾手可得。”

  刘典按照左宗棠的指示去做,果然对太平军构成了巨大威胁。僵持一段时间后,缺粮的太平军军心开始浮动。刘典、王德榜趁机攻占南阳乡外围据点,矛头直指太平军大营。

  2月22日,刘典、王德榜率部进击太平军。汪海洋亲率所部精锐出营迎击。激战片刻后,湘军抵挡不住,退往新泉镇。

  见湘军败退,汪海洋亲率两万精锐奋勇追击。当他们来到一处田垅时,四周鼓声、喊杀声大作。汪海洋这才意识到,他中了湘军的诱敌深入之计。于是,他将部下分作数队,迎击从四面八方杀来的湘军。

  刘典、王德榜率领湘军迅猛冲击,很快就重创了太平军。汪海洋见局势不利,只好命令部下撤退。然而,摆在他们身后的,是一条河流。无路可走的太平军只好徒步渡河,大多数被淹死。

  汪海洋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见所部精锐损失大半,汪海洋跳下战马,蹲在地上痛哭。这时候,后面喊杀声大作。湘军已经追上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听到喊杀声后,汪海洋迅速跨上战马,逃离了此地。幸好汪海洋反应迅速,不然他就成了湘军的俘虏了。

  经此惨败后,汪海洋无力固守南阳乡。不久后,他就率部撤退到上杭至永定之间。湘军取得了西线会战的胜利。

  说完西线的战斗,我们再来看看东线的战斗。东线的战斗主要围绕漳州府城展开。清军方面参加此战的,除了高连升、黄少春、王德榜(王德榜所部湘军协助刘典击败汪海洋后,加入东线会战)率领的湘军外,还有郭松林、杨鼎勋率领的淮军。

  郭松林是湖南湘潭人,本是曾国荃手下的重要将领。李鸿章创办淮军的时候,曾国藩将郭松林所部拨给李鸿章,命郭松林以湘军的办法训练淮军。就这样,郭松林成了淮军将领。此时,他与杨鼎勋奉李鸿章之命,率部参与漳州之战。

  漳州之战中,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乌头门。当时,高连升、黄少春率部攻打漳州,很久都没有进展。郭松林、杨鼎勋来到后,与高连升、黄少春商量,决定从乌头门入手,攻破漳州。

  5月15日,湘、淮两军联手,对乌头门发起猛攻。湘军黄少春部从中路进攻,王德榜部从西路进攻,而高连升部进攻左路。淮军郭松林、杨鼎勋部配合湘军高连升部,攻打左路。

  激战许久后,清军取得重大胜利,攻占太平军营垒十四座。这时候,刮起了大风,清军乘机放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刹那间,大火腾空而起,将太平军在乌头门外的营垒全部烧着。

  见形势危急,太平军将士们纷纷往城内退去。高连升趁机发起猛攻,成功地突破了太平军的防线,杀入城中,与太平军展开巷战。

  激战许久后,太平军损失惨重。李世贤只得率部撤离。漳州府城落入湘军之手。

  5月21日,为了摆脱湘军的追击,李世贤被迫率部在漳州南面的平和县城,再次与湘军高连升部展开决战。

  一开始,太平军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高连升见太平军仍有不小的实力,认为只可智取,不可强攻,于是将所部分为两队,以一路在正面牵制太平军,而以另一路迂回至太平军的侧后,发动突然袭击。

  太平军只注意正面的湘军,没有提防侧翼,结果被从侧翼杀入的湘军杀了个猝手不及,大败输亏。李世贤落马负伤,率领残部往大埔撤去。

  5月26日,李世贤率部在平和北面的永定再次与湘军展开大规模的决战,试图以战为守,改变被动局面。

  湘军将领知道此时的太平军由于屡战屡败,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刚一开战,就命令湘军马、步两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向太平军发动猛攻。

  面对湘军的迅猛攻击,意志消沉的太平军没有进行认真的抵抗。他们只发了几十发炮弹,开了一阵子排枪,就纷纷跑出掩体后撤。其中不少人放下武器,向湘军投降。甚至还有一些太平军在投降后,帮助湘军向太平军阵中喊话,导致更多的太平军投降。

  不一会儿,在阵前投降的太平军就达到了二万四千余人之多。李世贤征战多年纠合起来的精锐力量,在此战中损失殆尽。

  当时在永定宝塔下手持望远镜指挥的李世贤看到战场上的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想不到,他一手带出来的军队,居然会在战场上垮成这个样子。

  事到如今,再怎么气愤,再怎么悔恨,都没有用了。对于李世贤来说,当务之急是保命。于是,李世贤率领着剩下的十余名随从,冲出城去。

  很快,他们就来到永定河边。要保命,必须立即前往对岸。虽然永定河只是一条河流,并不宽,但对于此时无法弄到船只的李世贤一伙来说,它是几乎无法跨越的天堑。

  湘军的喊杀声在后面响起来了!再不走,就要被湘军俘虏了!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李世贤果断命令随从跟随自己游到对岸去。

  这十几个人,包括李世贤在内,水性都不好。每游一丈,都会有人被水淹没。这样,当李世贤游出十丈左右后,他的随从们已经全部没命了。李世贤绝望地望了望遥远的对岸,长叹了一口气,随后调转头游回了原点,然后沿着河边,拼命地往前跑。最后,他幸运地摆脱了湘军的追击,躲进了山中。

  当时,李世贤的发型是太平天国式的,这样很容易被湘军发现。为了避免这一点,李世贤拿出剃刀,将头发和胡须全剃掉,假装成和尚。凭借这一简单的易容术,李世贤避免了被发现。这样潜伏了几个月后,李世贤终于来到永定以西的镇平县。当时,汪海洋已经率部转战到了这里。

  对于李世贤的到来,汪海洋表面上很热情,但背地里,他很忌惮李世贤。这里面,既有旧恨,也有新仇。

  在此之前,李世贤麾下的重要将领李元茂曾率领几万大军投奔汪海洋。汪海洋生怕李元茂抢夺他的领导权,并掉他的军队,于是借口李元茂在永定之战中没尽全力支援李世贤,杀了李元茂。

  此后,汪海洋对李元茂带来的军队进行了整编,遣散老弱,留下精壮,分别编入各营。这些精壮虽然为了生存,不得不忍气吞声,但在内心里,他们对汪海洋杀掉李元茂,是很有意见的。所以,当李世贤来到后,这些人欣喜若狂,向他倾诉汪海洋的罪状,试图投入他的麾下。而这,正是汪海洋最忌讳的。这样一来,汪海洋便对李世贤起了杀心。

  8月23日夜,李世贤睡着后,汪海洋派人持刀前往他的卧室,将处于深睡状态的李世贤刺杀。与此同时,汪海洋又派人杀掉了李世贤的重要手下五人。

  第二天,汪海洋召集所有太平军,当众宣布:“李世贤心怀二意,试图投降清妖,本王不得已下令杀之,以绝后患。”

  汪海洋的这个解释,苍白无力。先杀李元茂,后杀李世贤,让许多太平军将士看清楚了汪海洋的真正面目。原本就处在风云飘摇中的太平军余部,从此以后更加分崩离析了。

  左宗棠得知太平军内讧不断,军心不稳后,乃布置军队攻打镇平。当时参与镇压太平军余部的不仅有左系湘军,还有其他湘军。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席宝田、娄元庆分别率领的一支部队。左宗棠命他们也参与到镇平之战中来,给他们的任务是从西路进攻镇平。

  席宝田得令后,率部从镇平西面的平远出发,向汪海洋部发起猛攻。汪海洋亲率太平军精锐出城迎击。

  战斗打响后,汪海洋依旧按照他所习惯的战法,猛冲猛杀。湘军打不过,只好谨守营垒。

  正当汪海洋以为席宝田所部战斗力很差,可以予以全歼的时候,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在他的背后响起。

  原来,席宝田知道汪海洋喜欢猛冲猛杀,常常不顾后路,于是预先分出一支精兵包抄至汪海洋部的背后,等汪海洋部被正面的湘军吸引住后,便从他们的背后突然杀出,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汪海洋没能识破湘军的计策,于是他的军队便陷入了前后受敌的不利境地。为了击败湘军,汪海洋往来各营之中,指挥作战。

  突然,从湘军中冲出一员虎将,直接杀向汪海洋。这人是谁呢?这人就是席宝田麾下第一虎将荣维善。

  荣维善武艺超群,臂力绝伦,是单打独斗的好手。他在混乱的战场中望见了汪海洋,便想凭一己之力干掉汪海洋,斩获头“功”。于是,便趁汪海洋不注意,挺起长矛直刺汪海洋。

  汪海洋见荣维善气势汹汹地杀来,拍马便跑,但还是慢了一点点,背上被荣维善刺了一矛,鲜血直流。

  为了保命,汪海洋强忍着剧痛,挥动马鞭,高声大喊“驾,驾”,催促马儿快跑。马儿似乎领会到了主人的意思,迈开马蹄迅速往前跑。

  当荣维善再次举起长矛准备刺杀汪海洋的时候,汪海洋已经逃离开了十几米。不肯舍弃杀掉汪海洋大“功”的荣维善,随后便追了上去。

  这样一直追了十余里后,荣维善见已经无法追上汪海洋,而自己又离营地太远,容易被太平军袭击,便放弃了追击,返回营中。

  此战,汪海洋虽然侥幸生还,但被荣维善这么一吓,他已经不敢再守镇平了。于是,他便率部从镇平城中撤出,再一次踏上战略转移的道路。

  太平军将领之间有矛盾,喜欢自相残杀,而湘军将领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随着汪海洋部杀入广东,左宗棠与当时的广东巡抚郭嵩焘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

  左宗棠、郭嵩焘都是湘阴人,很早以前就是朋友。1852年,太平军攻长沙的时候,正是郭嵩焘的劝说,使左宗棠坚定了出山辅佐张亮基的决心。后来,左宗棠因为樊燮事件落难,又是因为郭嵩焘的营救,才最终转危为安。

  左宗棠、郭嵩焘两人过往的关系这么好,为什么还会产生矛盾呢?尤其是左宗棠,他为什么要与他的恩人郭嵩焘过不去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先说一说左宗棠和郭嵩焘的性格。左宗棠、郭嵩焘都是很有个性的人。左宗棠刚直,郭嵩焘任性,这样的一对人碰到一起,是一定会撞出火花的。

  当汪海洋率部杀往广东的时候,郭嵩焘指责左宗棠将太平军驱赶入广东,而左宗棠也指责郭嵩焘堵截不利,试图用蒋益澧换掉郭嵩焘。

  就在左宗棠、郭嵩焘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之际,汪海洋率领着太平军余部高速运动,最后成功地攻克了广东西部的嘉应州。

  虽然觅得了一个安身之所,但太平军余部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长期征战,太平军将士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不能再战。更严重的是吃饭问题。嘉应州周边地区都是穷乡僻壤,没有多少粮食可以征集。没有粮食,解决不了吃饭问题,军队的生存就成问题。

  左宗棠看到了太平军的这一致命缺陷,于是依旧采取他惯用的战法,那就是将嘉应州围住,但不攻城,不浪战,试图通过断绝太平军的接济,把太平军逼上绝境,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左宗棠的这一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来就粮食不足的太平军在被湘军断绝物资补给渠道后,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对于此时的汪海洋来说,他的唯一出路就是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另寻安身之处。

  然而这时候,各路清军纷纷向嘉应州集结,太平军要突出重围并不容易。除了左系湘军外,此时还有一支重要的湘军队伍在鲍超、娄元庆的率领下杀到了嘉应州城下。这支队伍是湘军中的王牌,向来以善打硬仗著称。它将是太平军余部最为凶恶的敌人。

  1866年1月28日,汪海洋立下不攻破湘军不回城的誓言后,率领太平军余部兵分三路向湘军发起猛攻。

  激战几个时辰后,湘军损失惨重。刘典、王德榜、黄少春等湘军将领都有点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候,有人对他们说:“《孙子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大将。汪海洋犯了兵家大忌,看似凶猛,其实是穷弩之末。只要我们再支撑一两个时辰,就能重创他们。”湘军将领们听他这么一说,才慢慢镇定下来。

  随后,这人又说:“敌军陷入绝境,却不往广西、江西跑,反而主动攻击我军。只有汪海洋,才敢这么做。所以,我估计,汪海洋就在对面的敌军中。我听说他打仗的时候,喜欢亲自冲锋,只要我们集中火力,猛攻敌军的首领,就一定能够斩杀汪海洋。”湘军将士们按照这人的谋划去做,果然击中了汪海洋。

  太平军将士们见主帅受重伤,都泄了气。湘军乘机发起反攻。太平军抵挡不住,纷纷退往城中。

  汪海洋被手下抬回城中后不久,就英勇牺牲了。汪海洋是太平军余部的顶梁柱。他的牺牲,加速了太平军余部的崩溃。

  湘军鲍超部趁机对嘉应州城发动猛攻。由湘军名将孙开华率领的五营军队作为先锋,冲在最前面,奋力砍杀太平军。太平军抵抗不住,纷纷撤退。不久后,湘军就攻克了嘉应州城。

  太平军残部退出嘉应州城后,在偕王谭体元的率领下,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当时,不少太平军将领主张西进,退往广西休整,只有一个叫胡永祥的将领主张杀回浙闽边境,去皖南发展。最终,谭体元听从了胡永祥的建议。太平军因此失去了迅速向西撤退的良机。

  太平军的进军计划,被潜藏在队伍中的湘军暗探得知,并告诉给了左宗棠。左宗棠因此得以从容布置镇压太平军残部的军队。

  2月7日夜,太平军残部转移到嘉应州南部的黄沙嶂一带。这里群峰耸立,没有可以迅速进军的大道,只有一条鸟道可以通行。太平军的进军速度,因此变得很慢。湘军得以迅速追上他们。

  2月8日凌晨,湘军追至。谭体元只得率领后队,与湘军展开厮杀。激战片刻后,谭体元就身中数弹。绝望的他为了避免被湘军俘虏,跳下悬崖自尽。太平军士兵们见主帅跳崖,都丧失了抵抗下去的信心,纷纷逃散。

  随后,湘军继续进击,向胡永祥率领的太平军残部发起猛攻。太平军抵挡不住湘军的进攻,纷纷撤退。主帅胡永祥被湘军俘虏。

  这天夜里,太平军的最后一支部队在转移过程中,遭到湘军鲍超部的伏击,全军覆没。至此,太平军余部全部被湘军消灭。

  随着最后一支太平军的覆灭,湘军与太平军在长江以南长达十几年的角逐,基本上落下了帷幕。此后,湘军与起义军的大规模厮杀,主要在长江以北展开。

  

继续阅读:第二节血战湖北,新湘军覆灭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