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抗法中流砥柱:左宗棠与彭玉麟
廖正华2023-06-28 10:308,205

  

  1883年3月,上海吴淞口。虽然是江南,初春的寒意却丝毫不减北方。冷风吹拂着江面,泛起一阵阵涟漪,令人更感觉到寒冷。

  与这般萧瑟景象不相匹配的是,此刻的江面,正在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中国自主建造的“澄庆”号炮舰此刻正横亘在江心,围绕着“澄庆”舰的是南洋水师的各式轮船以及长江水师的舢板小船。船上站满了士兵。从士兵的穿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大清水师的士兵。

  “澄庆”号炮舰临时搭建的阅兵台上,站着两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从两位将军背后辫子上的花白头发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的年龄都已经很大了。他们都有着各自鲜明的体貌特征,其中一个方脸大耳,挺着一个大肚子,显得很有福气。另一个则比较瘦。虽然瘦了点,但身板看上去还算硬朗。

  这一胖一瘦的两位老将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以及彭玉麟!

  在几位湘军大佬当中,面对外敌入侵,持主战态度最为坚决的就是左宗棠和彭玉麟。左宗棠主战,这无须多做解释,大家都很清楚。彭玉麟的态度,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之。

  和左宗棠一样,彭玉麟的主战思想在很早就已经形成了。1858年6月,《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湘军花费巨大代价才拿下的汉口、九江都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舰船因此得以畅行长江,毫无阻拦。

  彭玉麟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他在给湘军名将李续宾等人的信件中说:“昨天接到咨文,说是合约已经签订,现在有英、美、法三国的船只沿着长江西上,准备去汉口查看码头形势,要我沿江水师各营不得惊疑,任其前往,并且派兵防备太平军突袭洋船。这些洋鬼子,实在太可恶了!居然如入无人之境地深入内江!那些执掌中国命运的高官只知道议和,一而再,再而三,引狼入室,姑息养奸,完全不顾国体,真是令人浩叹!照这样下去,我看中国是没救了!”

  1877年,日本加紧吞并琉球。这件事引起了彭玉麟的高度警觉。他主张对日强硬,以武力收复琉球。在给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一封信中,彭玉麟这样说:“日本是个小国,但比西方列强更加狡猾。明朝的倭患之所以那么严重,也是这个原因。日本也好,西方列强也好,都是一群豺狼,得寸进尺是它们的天性。如果它进一步,我们就退一步,那么退到无路可退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为今之计,只有与倭寇决一死战,才是正确的选择。即便中华民族因此而遭遇更大的灾难,那也是气数使然。”

  从上面的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彭玉麟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他在中法战争中的主战立场绝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他一贯的主张。在这方面,他与左宗棠,和一向主和的李鸿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左宗棠自任两江总督以来,非常挂念江防,多次巡视长江沿岸各战略要地,亲自布置防守。随着法军步步逼近,中越边境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左宗棠越发感觉到江防的重要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人的兵舰从长江口侵入,封锁漕运,导致中国的钱粮无法北运,只好签约投降。左宗棠熟知这段历史,他暗自发誓一定不能让这段惨痛的历史再度重演,一定要把江防布置好。出于这种希望,年逾古稀的他浑然不顾严寒,满怀着爱国激情,来到吴淞口检阅水师。

  恰好这时候,奉旨每年巡阅长江一次的彭玉麟也路过附近。彭玉麟是长江巡阅使,加强江防是他的本职工作。他听说左宗棠来检阅水师,于是便也来到吴淞口,参与左宗棠的检阅。这两位从湘潭之战起就已经建立起深厚友谊的老朋友,为了加强江防,抵御法国侵略者的入侵,又走到一起来了。

  左宗棠和彭玉麟望了望前面的战舰及士兵,显得格外激动。左宗棠指着各式战舰,对彭玉麟说:“雪帅,你看,这些船,这些兵,怎么样?能打败法国人吗?”

  彭玉麟点点头,斩钉截铁地说:“我看行!”

  左宗棠一听,特别高兴,说:“我看也没问题。我现在不怕法国人来,就怕他们不敢来!”

  彭玉麟也非常高兴,说:“季帅豪气不减当年。中法这一仗,咱们一定能像收复新疆那样,打得漂漂亮亮的!”

  听了彭玉麟的鼓励,左宗棠更加有信心了,他上前一步,扯着嗓子对士兵们喊道:“弟兄们,法国鬼子在越南不断挑衅,这口恶气咱们不能忍!依我看,中法之间必有一场大战!我今天到这来,就是想看看大家,有没有做好打大仗的准备。大家说说,都准备好了没有啊?”

  士兵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都准备好了!”声音洪亮而整齐,直上云霄,左宗棠和彭玉麟听了,心潮更加澎湃了。

  左宗棠接着喊道:“弟兄们,法国鬼子船坚炮利啊!我们是不是没有办法击败它呢?我看不见得!我们的办法多得是嘛!法国人要是敢来,我们就布好阵,用炮轰他们!轰他们的锅炉,轰他们的气管,轰他们的烟囱!还可以挑选一批熟悉水性的勇士,遇到机会就跳上他们的船,炸掉他们的机器,把他们的战船夺过来!凡是奋勇当先的,我都有重赏;凡是怯懦不前的,必定重罚!将士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法国鬼子!到时候,我和雪帅也会亲临战场,与大家同生死,共患难!大家说好不好啊?”

  将士们看着白发苍苍的左宗棠在阅兵台上慷慨陈词,都很受感动。站在台上的几位将官纷纷表示:“我们才智驽钝,蒙国家不弃,才做到了一二品的高官,唯有马革裹尸,方能报效国家一二!两位老帅放心,要是法国鬼子真敢开战,即便你们不在战场,我们也定会冲锋在前,奋勇杀敌!”

  左宗棠和彭玉麟听了将官们的这番表态,更加高兴了。左宗棠接着喊道:“为国尽忠,这是我们军人的本份!到了战场上,大家都是一样的,根本不用分统帅、营官、哨官、士兵等等,完全不必分彼此!大家一齐往前冲,那才叫过瘾!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们凭借着坚船利炮以及阴谋诡计,屡次进犯中国,杀我人民,夺我财产,逼迫我们割地赔款,这口恶气我们已经憋了四十多年了,也该到痛快地吐出去的时候了!要是这一次我们能挫一挫法国鬼子的威风,令列强从此以后不敢小视中国,不敢动辄要挟,我左宗棠就是把命丢在这条长江之中,也算值得了!”

  彭玉麟听罢,也上前一步,对着将士们喊道:“季帅说得好!我们都是军人,为国尽忠是本分!我彭玉麟今天也要在这里说一句,若是有一天,中国和法国开战,我彭玉麟定然冲在最前面!为了国家,拼了这条老命,也是值得的!”

  将士们听了左宗棠、彭玉麟的讲话,都感觉到热血沸腾。爱国的热情融化了初春的寒意,大家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经过左宗棠、彭玉麟的这一次吴淞口阅兵,南洋水师和长江水师的抗战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形势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左宗棠、彭玉麟的预估。吴淞口阅兵仅仅过去两个月,不断进逼的法军就在越南河内附近的纸桥和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展开了大战。激战中,法军将领李维业被击毙。中法之间的关系迅速恶化,一场大战即将到来。左宗棠、彭玉麟,这两位主战派的中坚人物,都决心在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大战中兑现自己的诺言,冲在抗法斗争的最前线。

  先来说说左宗棠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左宗棠主战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上。在中法战争正式开打前,左宗棠就命心腹将领王德榜招募起一支恪靖定边军(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故名恪靖军),开赴越南战场。在日后的镇南关一战中大显身手的恪靖定边军就这么成立了。

  王德榜率部来到中越边境后不久,就配合其他各路清军取得观音桥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法军的嚣张气焰。

  1884年6月23日,一支由杜森尼中校率领的九百人的法国军队从河内出发,向中越边境的谅山进发。当法军推进至观音桥附近的时候,与清军狭路相逢。双方发生激战。

  在湘军将领王德榜、方友升以及淮军将领万重暄等人的指挥下,清军以伤亡数百人的代价,取得了观音桥之战的胜利。

  法军伤亡惨重,狼狈往南逃去。事后统计显示,法军在这一战中阵亡十九人(一说为三十三人),伤七十八人。法军的这一伤亡数据,在中法战争的所有战斗中,是排名前几位的。

  法国人在战场上丢掉了脸面,却想从谈判桌上要回来。他们的外交官对中国总理衙门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将驻守越南的军队迅速撤回,并赔款二亿五千万法郎。

  法国人为了逼迫清政府让步,派军队攻打台湾基隆港。在基隆守将、湘军将领曹志忠的正确指挥下,清军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击毙法军两名,取得了第一次基隆保卫战的胜利。法国人以基隆为质押地,逼迫清政府让步的阴谋,没有得逞。随后,法国人进攻马江,迅速歼灭福建水师并摧毁马尾造船厂。

  法国人在马江海战中表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这给东南沿海一带的官民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这一带迫切需要一个民望较高的朝廷重臣前来坐镇,安抚百姓,重新构筑防御,防止法国再次进袭。

  左宗棠曾经担任过闽浙总督,在马江海战中被法国人摧毁的马尾造船厂,就是他当年建造的。所以,他觉得他有责任前往福建,稳定那里的局面,并与摧毁船厂的法国人较量一番,替船厂复仇。他请求清廷命他前往福建督师,得到了清廷的许可。

  1884年12月14日,左宗棠抵达福州,福建沿海一带军民因马江海战的失利而产生的恐慌情绪,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左宗棠到福州后,随即布置加强福建沿海的防御。为了防止法军再次进犯福州,左宗棠派兵勇驻守长门等闽江要隘,并派人在闽江口要隘构筑阻塞工事,树立铁桩,用铁索连起来。在各要隘的险要之处,左宗棠命人安设大炮。当时,大炮缺乏,左宗棠便命人打捞之前在马江海战中沉没的战舰,拆除上面的大炮,搬到陆地上来,改装成陆地大炮。

  左宗棠还大力兴办渔团。福建沿海渔民船只很多。左宗棠决心将他们组织起来,用以保家卫国。他派人去各海口,与当地的官员、士绅一起办理渔团。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熟悉当地环境的“民兵”队伍,战斗力并不逊色于正规军。

  经过左宗棠的大力整顿,福建沿海的防御大为加强,从此以后,法军舰队再也不敢闯入闽江。

  左宗棠督办福建军务期间,除了加强福建沿海的防御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支援台湾抗法斗争。在左宗棠的调度下,大量兵员、粮饷、军械运往台湾。王诗正、杨岳斌两路湘军,就是在左宗棠的调度下,渡过台湾海峡,前往宝岛参加抗法斗争的。

  当时,台湾海峡已经被法国军舰封锁。要想渡过台湾海峡而不被法国人发现,是很困难的。然而,明知危险重重,稍有不慎就会丧命,王诗正、杨岳斌以及他们所率领的湘军将士们依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台湾的船只。

  王诗正所率领的援台湘军,名叫恪靖援台军。与王德榜所率领的恪靖定边军一样,恪靖援台军也是左宗棠的重要嫡系力量。

  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王诗正决定率领少数随从装扮成商人,乘坐英国的客轮“平安”号从厦门前往台湾的卑南登岸。他麾下的士兵则采取比较危险的方式渡过海峡:由营官统带,乘夜搭乘渔船先至澎湖,然后再由澎湖渡海前往台湾西海岸登陆,至彰化集中。

  相对于士兵而言,王诗正本人的渡海方式要安全一些,但在途中他也遭遇到了危险。“平安”号航行了大约一半路程时,海面上突然刮起狂风,巨浪像发怒的狮子一样冲击着客轮。

  突然,“砰”的一声巨响,客轮猛地撞上了暗礁。船舱竟被碰开了一个小洞,海水从洞口涌入舱内。船上的不少乘客看到这一幕,都以为客轮即将沉没,急得大哭了起来。

  王诗正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他丝毫也没有慌张,立即指挥随从将洞口塞住。一场灭顶的灾祸这才化解。

  王诗正搭乘英国客轮渡海尚且如此危险,他的那些士兵坐着渔船渡海就更危险了。湘军将士就是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渡过台湾海峡,去支持台湾人民的抗法斗争的。他们的这种高度的爱国热忱,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王诗正率领恪靖援台军到达台湾后不久,就参加了发生在基隆外围的月眉山阻击战。虽然没有完成攻取基隆的目的,但恪靖援台军的存在,令法国人不敢继续推进,进攻台北。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诗正及其恪靖援台军对台湾保卫战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

  除王诗正外,这一时期渡过海峡前往台湾抗法的大牌人物,还有原湘军水师悍将杨岳斌。杨岳斌自1867年辞去陕甘总督一职后,长期在家闲居。

  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第二天,清政府就命湖南巡抚转告杨岳斌,命他复出带兵抗法。

  10月初,法军攻陷基隆,台北危急。10月11日,清政府正式任命杨岳斌为钦差大臣,帮办福建军务,命他率部前往福建,驻守漳州、泉州一带,设法渡过海峡前往台湾,收复基隆。

  12月初,杨岳斌率领着他招募的十二营湘军从湖南省城长沙出发,前往福建。湘系将领对杨岳斌的这次复出寄予厚望,给予了他很多的支持。他的老搭档彭玉麟送给他来复枪七百支,子弹五十万粒。闽浙总督杨昌濬也送给他来复枪二百支,炸药二十八桶。两江总督曾国荃出手最为阔绰,送给他后膛枪三千支,子弹七十万颗,黎意快枪十二支,子弹一万颗,炸药一万磅。1885年2月初,杨岳斌抵达福州,与左宗棠、杨昌濬、穆图善等人会商军务。

  当时,法军在福建沿海的奸细很多,为了迷惑敌军,杨岳斌在渡台抗法前夕,假装得了重病,不能做事。

  杨岳斌派人将得病的消息告知左宗棠,左宗棠猛拍一下膝盖,叹道:“厚庵在这关键时候病了,这可如何是好?”

  左宗棠又派人前往看望杨岳斌。那人回来后对左宗棠说:“厚帅病得很重,不见外人,只留下一个儿子在旁边服侍。”

  左宗棠一听,又猛拍膝盖一下,大笑道:“厚庵去台湾了!”左宗棠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早就识破了杨岳斌假痴不癫、金蝉脱壳之计。

  骗过法军奸细后,杨岳斌率领少数随从人员假装成商人乘着夜幕,搭船出海。他穿着洋布汗衫,俨然一副老掌柜的模样。他的儿子跟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的起居,俨然是小伙计。

  虽然杨岳斌做了许多保密工作,他所搭乘的船上还是混进了法军的奸细。奸细怀疑杨岳斌是清廷大员,前来搜查。幸亏杨岳斌早有准备,将钦差关防钉在了船底,不然叫法军奸细搜到,那援台的事可就全完了。奸细搜查一阵,一无所获,只好离开。

  为了进一步迷惑法军奸细,杨岳斌假装病得很重,要他的儿子给他按摩,并且悄悄地对他说:“台湾如此混乱,我们的生意又不太正当,不知本钱能收回多少?”一边说,一边用手托住额头,不断地呻吟。

  杨岳斌的这一招还真管用,那些法军奸细果然以为杨岳斌是个病重的生意人,所以也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好不容易才骗过法军奸细,杨岳斌一行人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并有浓雾。气候条件不佳,客船只得放弃前行,连夜返回金门。

  搭乘客船前往台湾失败后,杨岳斌只得按照之前王诗正渡台的老办法,搭乘英国客轮“平安”号前往台湾。

  3月14日,杨岳斌在台湾凤山会见当时主持台湾南部防御的刘璈,两人详细地商讨了台湾南部防御的策略。此后,杨岳斌手下的湘军士兵陆续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台湾。台湾南部的防御得到了极大的加强,法军不敢在这里发难。此后,杨岳斌又前往台北,与刘铭传、孙开华等人商讨台北的防御。

  虽然王诗正、杨岳斌两支大军前往台湾后,并未重创法军,但这两支队伍,还是为台湾保卫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其中,自然有左宗棠的一分功劳。这一点,我们是不应该忘却的。广大湘军将士的那种舍生取义、冒险渡台的爱国精神,则更值得我们铭记。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保证了台湾保卫战的最终胜利。

  说完左宗棠,我们再来看看彭玉麟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左宗棠兑现了他在吴淞口对将士们许下的诺言,彭玉麟也不甘落后。1883年9月22日,清廷命彭玉麟前往广东会同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办理海防,防备法军进攻广州,这就给了他大展拳脚兑现抗法诺言的重要机会。

  彭玉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再加上他对腐朽透顶的清政府心存不满,不愿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所以之前他一直拒绝出任大官,曾经多次辞去朝廷授予的高官厚禄,只担任着一个长江巡阅使的虚职。

  正当大家都以为彭玉麟这次还是会像以前那样拒绝朝廷任命的时候,彭玉麟已经派遣几个跟随他多年的心腹去衡阳等地招募了八营湘军。略加训练后,彭玉麟便带着这八营湘军踏上了南下抗法之路。

  这就是彭玉麟!朝廷给他加官,他不要;朝廷给他增加俸禄,他不要!但是,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主权受到侵害的时候,他却勇敢地站了出来!这时候的他,已经六十八岁了,身体已经很糟糕,此次南下对于他来说,很有可能会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而,他却浑然不顾这些,在他的头脑里,只有民族大义、国家尊严,丝毫没有个人的存在!他的这一行为,足以与左宗棠抬棺西征相媲美!在侵略者的铁蹄面前,这两位湘军名帅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宣示了,什么叫湘军的血性!

  法国侵略者挑起中法战争后,曾扬言直取广州,以阻碍清军从陆路支援越南。一时间,广东风声鹤唳,人心惶惶。到达广东后的彭玉麟,面对的是一个极为困难的反侵略形势。

  彭玉麟到广东后,通过细致勘查,认为虎门要塞对于广州的防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认为,虎门位于珠江的入海口,在这里是阻截法国军舰是最方便的。这里有沙角和大角两座对峙于珠江两岸的高山,是天然屏障。如果在两山之上布置好足够的炮台,再配合江面上的水师部队,一定能够重创法军,御敌于珠江以外。

  但是,当时参与广州设防的许多将领,不同意彭玉麟的这一做法。他们主张将主要兵力放在广州近郊的黄埔,而不是珠江入海口的虎门。这些人的海战思维,还停留在魏源“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港”的阶段,远远落后于时代。然而,时任两广总督、淮军将领张树声却支持这些人的看法。因此,彭玉麟、张树声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为了不耽误国事,两人最终达成了一个分段防守的协议,即由彭玉麟率兵防守虎门附近,而黄埔周边,则由张树声负责防守。

  彭玉麟率领着八营湘军,推进至虎门,驻扎在沙角与大角两座大山上。两山之上,原有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修筑的炮台,但因年代久远,多半已经不能用了。彭玉麟组织士兵,将旧炮台全部修复好,配备刚从德国克虏伯厂买回来的新型巨炮。炮台外面全部堆满海沙,高度与炮台相当,作战之前用水将海沙淋透,可以抵御炮弹。

  彭玉麟又率领士兵,在炮台后面挖了许多地道,作战之时,藏匿于地道之中的士兵可以突然杀出,给侵略者以出其不意的打击。经过彭玉麟的这番努力,虎门要塞的防守总算是不错了。

  可是,法军的真正战略目标却不是广州。法国在挑起中法战争后,一直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控制中国一个海岛,逼迫中国妥协。广东南面的海南岛成了法国侵略者心目中的理想目标。他们扬言攻打广州,只是为了吓唬清廷,他们的真正目标,是海南岛。

  法军为顺利攻占海南岛,先进行了一些基础性的勘测工作。法军的行动引起了两广总督张树声的高度警觉,张树声将这一情况上报朝廷。朝廷命彭玉麟妥善布置海南岛的防御。于是,彭玉麟派部将王之春率领四营兵力,前往海南岛驻防。

  法军见海南岛无懈可击,于是只好将目光聚集到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海岛上,那就是台湾。为了控制台湾,威逼中国妥协,法军发动了基隆、沪尾等战役。之后,法军与清军在台湾岛上争斗了大半年。台湾岛上的争斗成了中法战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除了布防广东以外,彭玉麟在中法战争中的最大作为就是与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一起,起用并全力支持冯子材训练精兵十八营前往中越边境抗法,为后来的镇南关大捷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观音桥之战后,法军为了迫使中国妥协,在东南沿海进行了大规模的袭扰活动。福建水师在马尾遭受重创,台湾北部也多次遭到法军攻击。法国远东联合舰队司令孤拔甚至扬言进攻大沽口,威逼京师。清军在东南沿海的防御形势异常严峻。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清廷决定采取“战越牵敌”的战略,即在越南北部主动出击,以牵制法军对我东南沿海的侵扰。

  最早提出这一策略的是清流派干将陈宝琛。他说:“法军如果进攻福建,则云南、广西的军队应该主动进剿。否则的话,法军一路侵扰,由福建到上海,由上海到天津,中国将越来越被动。”

  清廷认为这个办法切实可行,于是给彭玉麟等人下谕旨说:“法国人的真正意图很难预料。万一开战,潘鼎新(时任广西巡抚)、岑毓英(时任云贵总督)应当将军队切实训练,听候调遣。广东能否派出一支奇兵,沿着钦州、灵州一带的小路前往广西?请彭玉麟等人认真筹划。”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进入了彭玉麟、张之洞的视野。冯子材原为广西提督,后遭排挤离职,当时正在老家钦州编练团练。

  为锻炼出一支精兵,彭玉麟、张之洞决心全力支持冯子材。在他们的调度下,

  大批粮饷和军械从直隶、两江、闽浙、广州等地运往钦州。依靠着这些粮饷军械,冯子材在短时期就练出了十八营精兵。这时候的冯子材,就等张之洞一声令下,准备开拔广西了!

  这时候的中越边境战场上,中国军队接连遭遇惨败,战火差不多就要燃烧到中国境内了。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张之洞命冯子材率所部十八营赶赴边境,配合潘鼎新、苏元春、王德榜等部,与法军决战。

  在后来的镇南关一战中,冯子材沉着冷静,与湘军苏元春、王德榜两部密切配合,最终重创了法军。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冯子材能取得镇南关大捷,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他的能力出众,但彭玉麟、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也是重要原因。当我们谈论镇南关大捷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了彭玉麟、张之洞的历史贡献。

继续阅读:第二节首战基隆,曹志忠胜了法国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血战天下:湘军征战史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