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牧摇了摇头:“是朕太过急切了。”
“即便这个元竹春是假的,但他也是使团中的人。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就能打压使团的气焰。”
“因此无论这个人是元竹春还是赵竹春都没有关系,只要他是周国使团中的人,我们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摄政王也同意陈牧的这个想法。
可是既然如此,为什么使团会交出这个人?
这个问题困扰着两个人的时候,让他们的表情显得异常凝重。
原本朝堂上的那些文武官员,正在讨论关于案件的问题。不过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官员都注意到了,摄政王和皇帝的表情变化。
而后众人互相交换了一下情报,发现两个人的表情是在收到一份奏折之后。
于是,朝堂上的官员又猜测起了那份奏折的来处。
虽然他们没有看到那份奏折,不过能让皇帝和摄政王如此郑重对待的,除了边境上的战争,眼下也就只有周国的那个使团了。
难道成林县令又搞出了什么幺蛾子?
此时朝堂上的这些官员,恨不得把沈源拎过来一顿爆锤。在很多人的眼里,沈源就是一切麻烦的根源。
如果没有沈源将使团留下,或许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了。
此时就连那些,对周国保持强硬态度的官员,也开始担忧了起来。虽然他们对待周国一直保持强硬的态度,但并不表明他们鲁莽好战。
他们虽然希望大陈能强硬一些,但却不希望两国开战。战争之下,无论国力还是百姓都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
这些人面面相觑,有些着急,也有些担忧。
在众臣的议论声,逐渐平息下来的时候,礼部尚书站了出来。接待周国使团是他的责任,因此使团如果出什么问题,也和他的职责息息相关。
由他来开口询问,再合适不过:“殿下,陛下。可是使团出了什么问题?”
摄政王看了一眼礼部尚书点点头,这件事没有隐瞒的必要,更何况现在他和皇帝完全摸不到头脑。
让群臣也加入到讨论中来,或许还能尽快找到,使团放弃元竹春的理由。
“周国使团,已经将牵扯到杀人案中的那名成员,交给了成林县。如今已经验明正身之后,收监在了府衙之中。”
轰——
摄政王的这句话,立刻引起了朝堂上所有官员的讨论。群臣不但震惊,而且十分意外。
在他们看来,周国始终都是极其强大的存在。他们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都不会做出妥协和退让。
可是现在,周国的使团在面对一个七品的县令,却将他们使团中的人交了出来。
众人无论怎么想都无法.理解使团的这种操作,到底是为什么。
“殿下,那些周国的使团,可曾在交人之后提出了什么条件?”
朝堂上的官员,立刻被这句话吸引了注意力。对呀,周国的那些使团,一定是提出了什么交换条件,才同意把人交出来。
而且这些交换条件一定十分苛刻。
这时忽然有人大声惊呼:“成林县令已经把人带回了府衙,那岂不是说,成林县令,已经答应了周国那些使团的要求!”
这句话再度引发了朝堂上文武官员的讨论。
“可恨啊,这成林县令不当人子。他一个小小的七品官,怎么敢随便答应这种条件。”
“就是啊,太狂妄自大,太目中无人了。”
“殿下,周国的使团,到此提出了什么要求?”
“陛下,您也看到了吧,条件可是极为苛刻的?”
群臣此时,都看向了摄政王和陈牧。
摄政王点了点头,陈牧摇了摇头。两人的这番操作,让朝堂上的官员看的一脸懵。
“这……殿下、陛下,您二位是什么意思?”
摄政王率先开口:“使团确实提了一些条件。”
陈牧接着开口道:“条件是,要让袁竹春吃饱穿暖、住单人间。”
“是以朕认为这,并不是什么苛刻的条件。”
嗡——
今天的朝堂格外的喧闹,文武官员听到了,两人对周国使团提出条件的描述。
全都有些难以置信,这个条件提的跟没提有什么区别吗?
就算成林县的那个县令是个二愣子,他也不可能把周国使团中的那个人,和其他犯人关在一起。
万一监牢中的那些犯人,将那个什么元竹春杀死在监牢中。成林县的县令可就要和那个犯人一起,给元竹春赔命了。
可是正因为使团的这些条件,十分稀松平常。才让在场的那些文武官员,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殿下,这奏折上面可有写了其他内容?”
摄政王干脆让太监,将那封奏折送去群臣中传阅。
众人看过了那封奏折后,都对这个转变感到不解。
刚刚倒向皇帝的那些强硬派,站出一人对陈牧行礼道。
“陛下,臣以为,这里面一定有蹊跷。”
“按理说,一国的使臣,怎可如此轻易地放弃使团中的成员。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就说明他们不得不放弃。”
陈牧点点头,他刚刚也是这么想的。
“爱卿说的不错,朕深以为然。”
“朕注意到,奏折里面有提过。周国使团的主官,是在和成林县的捕头对话之后,将他们的那些使团成员,拉进了房间讨论。”
“在讨论之后,立刻便将人交了出来。”
“若是朕没有猜错的话,在两人的对话的时候,一定发生了什么,或者是对话本身就有问题。”
那名强硬派的人,看到陈牧如此条理清晰,头脑聪颖,对他们倒向皇帝的决定,更加自信。
“臣以为陛下推论极有道理,因此务必派人立刻前去成林县,获取对话时的详细内容和周边情况。”
说到这里,这人叹了口气。他不知道成林县的县令,是否会如此机敏,会派人盯着那些使团。
如果对话时,只有捕头和周围的几个人,那么如此单一的情况下,倒是不好判断。
就在众人感到有些棘手的时候,一个小太监再次跨步进入了大殿,而后顺着墙边,从门口悄无声息的,走到了侍立在摄政王和陈牧身旁的大太监视线里。
虽然小太监进门时,看到的人有限,但随着他逐渐靠近大殿前方,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也看到了他手中拿着的那封信。
一时间,朝廷上所有人的视线全都落到了那个小太监的身上。
这让那名小太监感到压力山大,甚至连拿着信件的手都不由自主的开始发抖了起来。
不自觉的将求助的视线,看向了距离他不远的那名大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