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李雪荣:不一样的上海,不一样的上海新文化
唐墨2025-07-04 14:051,813

伴随着心中挥之不去的扑朔冲动,唐墨再一次提笔虚构了新的作品《卑尔根的阳光》。在这部小说里,对上海蕴蓄着深情的唐墨凝聚笔墨描绘,展示了一个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新上海,一个朝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奋进的不寻常的上海。

  在唐墨的小说中,上海是国际化的兼容并蓄的大上海。在这里,市民的、时尚的、民族的和国际的完美糅合在一起。在文中,唐墨多次无比深情描绘了陆家嘴流光溢彩的风景线,展示这一全球化地标鳞次栉比的高楼、晶莹剔透的环形天桥、浪漫至极的外滩、弹唱着《斯卡布罗集市》的率性的流浪艺人等等。一个弥散着扑朔迷离浪漫气息的新上海、一种逐渐萌芽蓬勃生长的大气开放的上海新文化日渐彰显。而生活在上海的主人公,则更是上海新文化的代言人。小说中,女主人公静姝从上海飞向挪威,从容行走于世界版图。她是上海许许多多有着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的年轻人的代表。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他们恬静淡定,安然适应着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和日常文化,主动融入世界多元文化氛围中。在国际化的融合中,他们时时保持尊严,不忘初心.

  在小说中,上海是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崭新的大上海。唐墨的小说《卑尔根的阳光》第一次描写了上海的高科技园区,展示了建设科创中心进程中的上海蒙娜丽莎般的神韵。在唐墨的小说中,上海的高新区是那般清新灵秀朝气蓬勃,“眼前这个园子,散发着静姝久违的泥土清新和乡野宁馨。在这里,民族的、乡土的、世界的、开放的,无一不兼容并蓄。在这个园子里,播撒着神奇科技的茁壮种子。科学家、经济家谈笑风生于公司食堂、咖啡馆,畅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区块链等热门话题。各大风投机构的商人们也蛰伏在这里,在各国风情的咖啡豆奇香中,寻找值得投资的猎物”,“一切都那么朴素和自然,像远离城市的麦田里清新的风。这片土地上的场景似乎不像是在上海,然而,它确确实实是上海,一个和传统上海不太相同的新上海。园子里的每一个开放实验室里,也是这样的侧影:一位位随心站立或坐在桌子角的年轻人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年轻的胸腔中容蓄着各种奇奇怪怪、呼之欲出的新点子、新发明。或许,孕育已久的那些新思想新点子会在某个风轻云淡的午后或斜阳静谧的黄昏,忽地喷涌而出,变幻成让人拍案叫绝的新技术、新模式,瞬间改变世界、颠覆传统生活模式。”

  让人心灵翕动的锦麟文字,让人心驰神往的高科技园区。在对高新区的描绘中,作者还阐释了自己对科学和艺术独具一格的理解。唐墨认为,科学与艺术是彩蝶双飞。她借优美的男主人公约翰的言语,表达了对艺术和科学的观点,“科学和艺术其实并不隔膜。它们是蝴蝶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科学需要的就是翩然起舞的大胆想象和夸张,正如艺术一般。科学研究的过程确实枯燥孤独,然而如果注入艺术的滋养,或许就充满力量和乐趣了。”小说中,为了表达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作者别出心裁设计了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约翰是从事机器人研究的科学家,他却近乎热烈地爱着艺术,只有在音乐、诗歌、戏剧和爱情的滋养中,他才灵感迸发,科学翼翅飞扬,他的机器人研究无不渗透着艺术和文化的影子。静姝是艺术的代言人,她热爱文艺,却从事着一份很不喜欢、看似枯燥的科学工作。因为对科学与技术的隔膜与不理解,她逃往北欧追寻艺术缪斯的足迹。然而和热爱艺术的机器人博士约翰相遇相爱后,她终于明白,艺术和科学原来互相彰显,互相依存与激发。她开始热爱起有关科学的工作了,徜徉于上海的各种创意咖啡馆和创客空间,寻找艺术和科学相融的因子。她也无比憧憬地飞往全球创新神殿硅谷,在斯坦福大学静谧的山巅上聆听科学与艺术的缠绵絮语。

  《卑尔根的阳光》描绘了上海科技创新园区田园牧歌般的风景线。文中的上海是一个不一样的上海,一个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大气澎湃的新上海。作者笔下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上海科技园如田园牧歌般清新怡人,让人身处闹市却感觉田野的静谧与恬淡。

  曾经在文学史里,不少现代作家浓墨重彩描摹的,都是作为都市上海的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一面,如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的新感觉派小说中,光影摇曳间一个摩登时尚的上海呼之欲出。到了当代,王安忆等知名作家则倾注笔力,展现了市民化上海入木三分的油盐酱醋和智慧精致。近年来,又出现了作家沈月明的《沪乡记事》等作品,深情描绘沪乡的麦穗清香和田园清趣,充实了上海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唐墨《卑尔根的阳光》,则展示了科创中心建设背景下一个全球化、国际化、年轻化、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新上海,丰富了上海文化的当代内涵。

  刊载于搜狐

继续阅读:第三十九章 北欧那一群月桂香游曳的中国学子们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卑尔根的阳光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