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卿推开门,看见了房里的打斗痕迹,又只见房间里只有秋香一人,便明白打斗结果如何了。
她毫不意外这结果,仿佛像是早就猜到了一般。可秋香心里过意不去,她给青卿跪下:“这回是秋香疏忽了,没有把人擒住。”
“我又没说这事怪你,而且那也只是一个女子,不重要。你可看清了她的容貌?”
秋香站了起来,把身上的衣袍整理好,应道:“记得。”
“那你去把那人的容貌给我画出来,画好后再送气我房里。”青卿多看了她一眼,转身离开了。
一直站在门外的老鸨也及时进来了,她围着秋香走了一圈,语气难得柔软:“姑娘,没有伤到哪里吧?”
秋香摇了摇头:“妈妈,我没事的。我先去作画了。”
枯叶落,落在地上随意打了一个旋。
苏宛祭拜过一回林家的列祖列宗后便离开了祠堂,而非凡等人早就在府门前等着她了。
“你等了很久了吗?”苏宛看着非凡问道。
“没有。我出来后去府上随意逛了逛,刚刚才出来。”非凡揉了揉自己的额头,“好了,我们回府吧。我有些累了。”他选择了暂时不将自己觉得府上场景熟悉的事情告诉苏宛。
等自己把这件事情脉络理得差不多的时候,自己再告诉她吧。非凡想道。
苏宛看见他疲累的神色,点了点头。
短短三日的时间内,非凡便把徐义辅安排进了朝堂,只不过徐义辅改名换姓过了,现在也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从七品的文林郎。但也总算是瞒着韩琦把人换进去了。
只是徐毅总经常抱怨在京城里没一点意思,练武场都没有个占地大一点的,耍起大刀来都不够位置。
这一番话被徐义辅听去了,徐毅又被揪着耳朵骂了一通。
钦天监占过乩了,言雨水那日是个好日子,万事大顺。
容介便挑了那日把改革旧制、推行新制的奏章给上了,甚至新制措施、如何推行等内容都详细地列了出来,可没有把皇上气得半死。
“朕早就说过府兵制现在在全国推行得好好的,而且无论是打退戎族还是青州大捷,凭的都是这种制度!又何弊之有啊?改革旧制,改推募兵制,那募兵制又何利之有啊?”
容介不卑不亢地应道:“北疆战事虽然胜利了,但我们前前后后损失了近十万的将士,作战时长长达一年。青州大捷我们也损失了三万的将士,作战时长长达三个月。这两次战役中损失的兵器、火器更不用计算了。那我们损失那么多将士的原因,究其根本,不就是因为推行府兵制么?”
“农时务农,闲时练武,可却不能保证百姓一定会认真履行职责。各人武艺参差,在战场上也不好发挥作用,反而只是增添了许多无用、不必要的牺牲。可是推行募兵制的话,我们可以招募流民、饥民,让他们当兵,保家卫国戍边。”
“这样一来不愁那些因各种天灾人祸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应该如何处理,二来也可以解决兵源问题,更好地保证了行军打仗时的效率。”
“父皇在位将近二十年,从善如流,夙兴夜寐,赢得朝野上下的满名赞誉。现在儿臣从国之根本而言,为什么父皇却一再反对此事?观唐苏两朝,前者因藩镇割据虽延百年,但终致一朝倾覆:后者国力衰弱,割地赔款,屈辱条约。这些前车之鉴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难道还不能吸取教训么?”
容介心胸郁结,皇上不是那么油盐不进的人,自己被派去青州前皇上曾喊了他一声儿子,且让他把具体改革的章程拟上,这不是说明改革有望吗?
可他们离京不过短短数月,皇上对此事态度竟然如此强硬,这中间,要说容宪没有动什么手脚容介他是绝对不信的。
“制度乃是祖宗之法,不能变。况且去年,各地频繁出现天灾,若是实行募兵制,把壮丁都征召走了,那生产活动谁来进行?就靠那些老弱妇孺吗?”郭嵩拄着拐杖站了出来,态度强硬地说道.
郭嵩是开国老臣了,现是尚书左仆射,在朝堂上一向有声望,可如今这言,却表明了他是容宪那边的人。
李尚则手持笏板也站了出来,“依老臣看,太子所言甚是有理啊。兖王、太子都是亲自去过战场的人,对军队操练、旧制弊端了解得的确比较多。而且实行府兵制开支花销确实也大,但是军队里的兵器、火器却十分落后且补给量过少,这其中便牵涉到将军名下的军产分配了。”
陆续也有大臣站了出来,各抒己见。
皇上揉着额头,又听他们争辩了好一会儿,见此事无果,改先下朝,有事上书,明日再议。
淑妃听说皇上下朝了,端着自己亲手做的糕点去了御书房。
桌案上的奏折摞得高高的,皇上揉捏着额头,微微闭着双眼,一副极为烦心的样子。
听见有脚步声响起,皇上睁开眼睛,看见来人是她,也没有感觉到有多意外,而淑妃则走了过去把糕点、水果摆在他桌面上。
果盘上的葡萄可水灵了,紫色的果皮上润了饱满的水滴,显得格外诱人。淑妃把一个葡萄给剥了皮,递到皇上嘴边,皇上乖顺地把葡萄吃了下去。
“皇上可是为太子执意要改革一事而感到忧心?臣妾刚才进来都能感受到这房里的低温了。”淑妃笑着说道。有人能关心自己的感觉颇好,皇上猝不及防想起皇后来,又免不了把她和眼前这温婉大方的淑妃相比起来,还是觉得淑妃更体贴些。
皇上点了点头,语气里还有些压抑不住的怒火,“可不是,他好几次因为这事都让朕下不来台了。朕倒是觉得,一定是平日朕太过纵容他,让他不知道天高地厚起来。还有那般老臣也是,天天在殿上吵,像是一群马蜂窝般聒噪。”
“为王者,无非是为百姓谋生解忧罢了。为臣者,则是辅佐君王,尽职尽责。皇上也不必因此事气恼,太子屡提改革一事,说明他关心国家大事,为百姓着想。”